第四百四十四章、继续画大饼
小说屋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复山河 第四百四十四章、继续画大饼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既然不受待见,李牧也没心思往跟前凑。
身份地位到了,就不会缺人。
大虞朝最不缺的,就是想做官的人。
连叛军、北虏,这些臭名昭著的势力,都有读书人过去投奔,何况他这位封疆大吏。
大虞读书人的道德底线,一贯都很灵活。
为了自己的仕途,许多人对李牧的离经叛道,选择性看不见。
没有办法,李牧前面的画出的大饼,再一次兑现。
勋贵系主宰朝政之后,李牧顺势上了一道举荐奏折。
前面任命的十府官员,全部获得了吏部的批准,其中官职最高的已经到了正四品。
哪怕是中了进士,按照正常的仕途发展,大部分人终身也爬不到四品之位。
有了海量的成功案例,对读书人吸引力是巨大的。
安南都护府还有二十个府、一百多个县的文官空缺,相当于两个省的官职岗位。
为了自己的脸面,这些人对李牧的离经叛道,强行解释为:培养基层军官。
理由是:新式教育主要招收的是军二代,以及部分移民的后代。
既然在培养武将,那么有别于儒家的教育,也是合情合理。
虽然教材和兵法,扯不上一丢丢关系,但依旧被这些说成是军事教育。
不怕有人质疑,在军事上李牧本身就是权威,对标的是古之名将。
古代的名将可以撰写兵法,现在的名将自然也可以。
没看到兵法的影子,那是你自己认知不足,无法读懂其中的奥妙。
在士林内部,甚至还爆发了论战。
支持者们,从教材中截取部分内容,强行扩大解释充当证据。
反对者则高举圣人思想为大义,反对穷兵黩武。
目前两广士林,已经分成了两派,支持者和反对者吵的旗鼓相当。
至于其他各省,依旧是传统儒家阵营的天下。
两广士林分化,主要是安南都护府的文官,多出自两广地区。
他们是靠李牧举荐,才跨入了官员队伍中,肯定不能和自家老大对着干。
身边有了成功案例,也影响到了一部分士子的立场。
想要在大虞做官,内卷实在是太过残酷。
南榜有限的进士名额,大都被南直隶、浙江、江西、福建四省瓜分,两广加起来名额都不到福建的一半。
三年一届的科举,平均下来两广每届拿不到十个名额。
这么点儿名额,根本不够大家分的。
安南都护府的出现,给了大家新的选择。
李牧一次举荐,诞生的官员数量,相当于两广十届科举。
在当地造成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侯爷,随着疆域面积的扩大,都护府的开销也在急剧攀升。
光靠关税、商业税和铸币收入,无法覆盖衙门的财政支出。
一直靠两广财政养着,也不是长久之计。
北边十府局势已经稳定,您看是否恢复对百姓征税?”
王靖川委婉的劝说道。
皇粮国税,这是几千年的传统。
前面局势不稳,为了稳定人心,免征几年税款是正常操作。
现在地方局势稳定下来,继续免征下去,那就太浪费了。
虽然都护府的商业税和关税收入增长很快,但架不住衙门的开销增速更快。
无论是对外战争,还是从国内移民,都消耗了大量的钱粮。
“都护府今年的财政收入,大致有多少?”
李牧关心的问道。
距离年终结算,还有两个月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已经可以大致预估出来。
在没有大变故的情况下,误差基本上不会超过百分之五。
“永宁九年,关税收入预计在六十万两左右,商业税收大致有三百万两,铸币收入约二十万两,总计约三百八十万两。
安南土地肥沃,如果向北方十府百姓征收田赋和杂税,财政收入预计可以加倍。”
王靖川欣喜的回答道。
封建王朝,主要的财政收入是田赋、商税和杂税,其中又以田赋最为重要。
在税制改革前,田赋占大虞财政收入的八成以上。
安南都护府能够把田赋占比,控制到五成以内,无疑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一旦恢复田赋和杂税的征收,一省之地的财政收入能达到七百六十万两白银,放在大虞朝都算不错的。
何况这才都护府的部分疆域,倘若其他二十府,也建立了完善征税体系,财政收入还会大幅度提高。
距离完全自给自足,还需要一定时间,但财政赤字将大幅度减少。
“财政收入增速不错,先介绍一下商业税吧!”
李牧平静的说道。
永宁九年无疑是一个丰收年,对比永宁八年都护府财政收入,提高了足足一百万两。
“侯爷,商业税收类别繁多,其中以盐税、矿税和租金收入为最。
今年盐税大致能贡献八十万两,矿税能贡献六十万两,商铺租金贡献了五十万两。
除此之外,交易税贡献了三十万两,茶酒税贡献了二十万两,罚没收入约三十万两,其余各种税款合计三十万两。”
王靖川当即盘点道。
从后世的眼光看,这样的税收组成,无疑是非常不健康的。
不过在当下,却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哪怕都护府有意发展工商制造业,目前依旧处于初级阶段。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严重制约了工商业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垄断经营的食盐,很自然的成为了第一大税种。
矿税占比高,那是有大量的免费劳动力,衙门不需要支付罪囚人工费。
商铺租金收入,则源于前期查抄安南权贵的不动产。
从长远发展来说,政府不适合持有大量的房产。
可战后的安南百废待兴,当时甩卖这些不动产,白菜价都很难卖出去。
占据着城市的黄金地段,这些不动产也不能一直闲置,就被衙门拿出去收租。
尽管收取的租金不高,但架不住罚没的不动产多。
除了赐予一些宅院,被李牧拿去奖赏了有功之臣,各地的优质地产基本上全在衙门手中。
“田赋和杂税,暂时就不征了。
商业税的潜力非常大,我们要把目光放长远一点。
我们可以算一笔账,新增了二十个府,本身就是最大的财富。
食盐是刚需支出,只要遏制住了私盐,明年盐税增加到两百万两问题不大。
随着移民的持续增加,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盐税都会高速增长。
矿税增长周期缓慢一些,可新增了那么大的地盘,怎么也会有一些有价值的矿产。
哪怕不考虑这些问题,明年的增速也不会低于百分之三十。
租金收入更不用说,在大军攻城略地的同时,也给衙门增加了许多不动产。
后续盘活这些资产,就能带来大笔收入。
交易税和茶酒税增速,同样不会低。
如果你们仔细观察,就应该注意到,北方十府百姓的购买力正在增加。
没有了苛捐杂税,没有了前朝余孽盘剥,他们的收入大幅度增长。
兜里有了钱,总归会花出去。
逢年过节,茶酒上的开销,必定会持续增长。
就算其中一部分人是守财奴,但农具和牲口的投入,肯定是少不了的。
生产工具的优化,能够进一步提高都护府的粮食产能。
北方的粮价有多高,想来你们是听说过的。
一船粮食从安南运到辽东,赚取数倍的利润,完全不在话下。
船厂已经投产,越来越多的商船,正在被建造出来。
未来我们倒腾粮食赚取差价,就不比田赋的收入低。”
李牧的回答,让众人目瞪口呆。
事先他们也想过,提议会被拒绝,毕竟这是李牧做出的承诺。
哪怕大家习惯了皇粮国税,可承诺打了水漂,还是会影响声望。
为了政治信誉,放弃这笔收益,也是能够理解的。
万万没有想到,李牧给出的拒绝理由,居然是“算账”。
百姓腰包里有钱,肯定会推动商业繁荣,这没啥好说的。
不过都护府的产业链太过单薄,民间钱流动太慢了。
在商业运转中收取的税款,远不及直接从百姓口袋里掏钱快。
正常情况下,他们肯定要据理力争,列举征税的一系列好处。
可架不住李牧能画饼。
移民和对外用兵,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一旦停下其中一项,都护府就会出现粮食结余。
受禁止粮食出口的政策影响,都护府的粮价长期处于低位。
一石大米的价格,基本上维持在三四钱银子,粗粮还能更便宜。
远在数千里之前的辽东,每石大米能卖上六七两白银,特殊时期甚至一度高达十几两。
巨额的价差,固然有奸商囤积居奇的缘故,但大虞严重缺粮也是不争的事实。
涉及到官商勾结,普通人干不了这买卖,但都护府衙门可以。
不奢望卖上零售价,能以四五两一石的米价批发出货,那也是暴利。
即便不去辽东,运到河南、山东等地销售,一样有不菲的利润。
从每名百姓手中购买三五斗米,倒卖出去获取的利润,就超过了田赋和杂税收益。
既然有更好的选择,自然没必要征收田赋和杂税。
毕竟,征税也是有成本的。
尤其是田税和杂税的征收,最是容易滋生贪腐。
明明朝廷只征收了一斗米,到了地方上就会变成三五斗,最后骂名全被朝廷背了。
“侯爷英明!”
众人齐声回答道。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大家都对生前身后名非常看重。
倘若李牧规划的路线走通,那就意味着安南都护府,将长期免征田赋和杂税。
存续了上千年的“皇粮国税”,在他们手中终结,绝对是划时代的影响。
仅凭这一点,未来的历史评价,就不可能低。
为了青史留名,过几年紧日子,完全是值得的。
“大家放心,财政紧张是暂时的。
后续都护府的战略,将从扩张生存空间转为发展经济,提高财政收入。
短期内陆军基本上不会大动,水师那边倒是要动一动。
根据搜集到的情报,南洋地区有几个岛屿盛产黄金、白银和铜矿,本侯准备把他们拿下来。
一切顺利的话,未来光采矿收入,每年都有数百万两的进账。”
李牧笑着说道。
直接采矿带来的收益,虽然也很丰厚,但和铸币相比还差的远。
都护府铸币税收益不高,主要是他铸造的货币是铜币、银币和金币。
原材料成本,限制了铸币收益。
最佳的选择,还是印刷纸币。
有了大虞朝的反面教材,发行信用货币,基本上没戏。
官商士绅百姓,都是宝钞的受害者,谁也不想来第二次。
宝钞失败了,不等于民间就没有纸币。
钱庄票号印刷的银票,实际上也是变相的纸币。
区别在于从宝钞的信用本位,变成了金银本位。
拿着银票,能够到钱庄票号,兑换出足额的金银。
即便票号要收取手续费,那也比天天贬值的宝钞强。
民间对银票的认可度,远高于朝廷发行的宝钞。
有了现成案例,李牧自然可以跟着学习。
银票能够拥有公信力,那是钱庄票号承诺1:1的印刷,能够足额予以兑付。
即便私底下加了杠杠,但比例绝对不会高,否则无法维持信用。
都护府衙门牵头来搞,信用先天比钱庄票号强,可以加一部分杠杠,但前期阶段杠杠肯定不能太大。
想要借助银票的名头,把纸币推广到整个都护府,就需要大量的金银储备。
迟迟没有对南洋下手,那是水师进入南洋地区,需要面临来自弗朗机人的竞争。
前期水师实力有限,同弗朗机人对上,就算能够获得胜利,也需要付出惨痛代价。
除了西洋人外,广泛分布的海盗,同样是不小的威胁。
万一双方两败俱伤,让海盗捡了便宜,那可就损失大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艘艘军舰不断下水,水师的家底也变得厚实起来。
加上疆域的扩张,让都护府距离南洋变得更近,水师有能力在家门口对上任何海上来敌。
有了足够的底气,南洋攻略也到了提上日程的时候。
……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