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离经叛道
小说屋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复山河 第四百四十三章、离经叛道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养心殿。
“北虏再次入寇,你们几个觉得朕御驾亲征如何?”
永宁帝略显迟疑的问道。
最近这几天,京中因为北奴入侵,已经闹的沸沸扬扬。
文武百官争先献策,仿佛人人都是诸葛武侯再生。
半数以上的策略,全部都是夸夸其谈,不具备参考价值。
可有些计划,还是让永宁帝动了心。其中最特别的,就是有人建议他——御驾亲征。
理由非常充分。
军权旁落,不利于江山社稷的稳定。想要拿回权力,最快捷的操作就是御驾亲征。
只有亲临前线,近距离接触一线将领,才能在军中培养亲信,把军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需要大获全胜,只要挡住北奴的进攻,他就能收获巨大的政治声望。
相比前两次北虏入侵,大虞朝现在的准备,无疑是最充分的。
辽东五镇、蓟州三镇、宣府三镇、大同三镇、山西两镇,光北疆一线朝廷就部署了十六镇募兵。
这些部队,要么出自辽东将门,要么是勋贵嫡系,全部都是大虞朝一等一的精锐。
如果御驾亲征,还能带上二十万余京营,到时候投入前线的作战部队,足有近四十万。
加上后勤运输人员,对外宣称百万大军,都不算过分。
从纸面数据看,虞军实力无疑远超北奴。只要发挥正常,击败敌军几乎板上钉钉。
长城防线挡住了北奴的第一波进攻,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种送上门的军功,永宁帝自然不愿意留给勋贵系,交给文官来指挥,他又不放心。
“陛下,万万不可啊!”
“战场上凶险万分,随时可能发生各种意外,您乃……”
劝说的话说到一半,见永宁帝脸色难看,徐忠恩果断选择了闭嘴。
这哪里是问策,分明就是心中有了想法,只是信心不足,想要获得更多人的支持。
如果是朝中大臣,自然要据理力争,可他是一名宦官。
身份决定了,他不能和皇帝对着干,哪怕明知道事情存在风险。
“陛下英明!”
“纵观历史,古之雄主大都有亲率大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经历。
陛下,自继位以来,内除奸贼,外定叛乱,方有今日天下之太平。
北奴不知死活,一再挑衅天恩……”
汪逸风的夸赞,让永宁帝龙颜大悦。
见到这一幕之后,一众宦官纷纷诉说御驾亲征的好处,把永宁帝吹捧到了天上。
“陛下,老奴刚才糊涂了。光想着风险,忽略了御驾亲征的好处,实属罪该万死。”
意识到情况不妙的徐忠恩,果断转变政治立场。
“哈哈……”
“你这老货,平常没事的时候,就多读点儿书。
今日之大虞,早已经不是昨日的大虞。
自从北方各部扩编之后,我朝军事实力大增,现在正是兵强马壮的时候。
北奴此时送上门来,那就是自己找死。
这种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朕岂能放过!”
永宁帝笑着说道。
军费不是白花的,朝廷投入了那么多钱在军事上,自然会有相应的收获。
勋贵系上台之后,整顿各地军务,狠抓军事训练,这是世人皆知的。
尽管他对景李二人独揽大权不满,但对他们推动的整军行动,永宁帝还是非常认同的。
正是前期的投入,给了永宁帝御驾亲征的信心。
高兴过后,他很快又犯了愁。御驾亲征,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事。
皇帝有意只是基础条件,还必须获得朝中百官的支持。
参考以往的惯例,永宁帝不认为朝中文武百官,能够在这个问题上支持他。
尤其是执掌大权的勋贵系,在这个问题上,更会强烈反对。
一旦皇帝御驾亲征大获全胜,把皇权深入到了军队中,勋贵系的最大政治资本就没了。
偏偏在这个问题上,又很难绕过勋贵系。
甭管谁率兵出征,冲锋陷阵的都少不了勋贵集团。
没有这些人配合,再好的作战方案,都落实不下去。
……
文渊阁。
“诸位同僚,陛下有意御驾亲征,大家觉得如何是好?”
景国良皱着眉头问道。
战争不是纸面游戏,如果兵多就能赢得胜利,世界上也不会有名将。
为了应对北虏入侵,他们一直忙着调兵遣将,准备集结全国的精锐给敌军予以重创。
地方上的勤王大军,还没有出发,皇帝就先跳出来要御驾亲征。
永宁帝想拿回大权,他完全能够理解,一定程度上也在予以配合。
可权力转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起码皇帝的政治水平要提高一个档次。
现在这样被人鼓动一下,就敢御驾亲征,他着实无法放心。
“首辅大人,我大虞以武立国。
天子御驾亲征,也是有海量先例的,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陛下有此雄心壮志,我等应当支持才对。”
白季临的话音落地,室内的气氛一下子凝重起来。
天子御驾亲征,无论战争结果如何,勋贵系都是最大受害者。
皇帝亲临前线能够提振士气,最主要原因就是天子能看到大家立功,杜绝了中间商赚差价。
倘若大获全胜,永宁帝能够顺势提拔一批亲信将领,打破勋贵系对军队的垄断。
如果不幸吃了败仗,损失最惨重的,同样是勋贵系。
必输的格局,此时跳出来支持天子亲征,无疑站在了勋贵系的对立面。
“首辅大人,白大人说的不错。
难得陛下有此雄心,我等做臣子的,自当全力支持。”
姜书翰跟着开口道,随即一众文官纷纷响应。
一半是为了党争,一半则是出于公心。
大虞皇权衰落的不成样,如果不能重塑皇权威严,距离王朝末年就不远了。
天子御驾亲征看似风险不小,实际上完全可控。
皇帝挂帅出征,不等于皇帝要上阵杀敌,甚至连军事指挥都可以交给其他人干。
天子的仪仗,只要出现在军营中,就是对军心士气的最大鼓舞。
“首辅、次辅,诸位大人说的不无道理。
陛下,既然下定决心要御驾亲征,我等做臣子的也不好拦着。
与其阻拦陛下亲征,不如提前制定完善的作战方案,把风险降到最低。”
保龄侯的话一出口,把景国良和李原气了一个半死。
政治上没有永恒的盟友,保龄侯代表外戚在此时背刺,一下子把他们置于了尴尬境地。
“既然你们都这么说,若干继续拦着,反倒成了我们的不是。
不过陛下终归没有带兵经验,真到了战场上,谁能保证不出乱子?”
李原冷漠的质问道。
天子御驾亲征,本身没有任何风险,最大的风险在于永宁帝本身。
让他不干涉战事,在一旁充当看客,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皇权再怎么衰落,对中下层官兵的影响力,依旧是巨大的。
不是谁都有胆子,对皇帝的圣旨说不。
“次辅,事情都没有发生,谁又能保证一定出现最糟糕的局面呢!”
高景风开口回怼道。
当了这么久的应声虫,现在到了他们表现的时候。
同为内阁中的一员,在法理上他们的权柄,并没有小多少。
皇帝吹响了夺权的冲锋号角,他们自然要赶紧跟上。
“行了,你们的意思,我们知道了。
既然大家都下定了决心,那就下去准备吧!”
景国良当即打断道。
朝堂上的这些声音,他并不担心,真正令人揪心的是勋贵系内部。
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纷争,勋贵系自然也不例外。
在从文官手中夺权的时候,勋贵集团是一个整体,但到了内部利益分配时,同样不乏纷争。
顶尖勋贵喝酒吃肉,各种利益拿到手软,中下层勋贵的收益则小了很多。
除非少数家中诞生将才的,从中分走了一碗肉,其余人都是跟着喝汤。
能力中上的水平的子弟,进入军中往往止步于中层。
既没有过人的能力,又没有过硬的后台,晋升主要是赶上了扩军的大势。
一些反应慢的勋贵,族中子弟入伍晚惨,错过了时代红利,军中连代表人物都找不到。
如果没有变故的话,这种格局将长期持续下去。
皇帝御驾亲征,对顶尖勋贵来说是风险,但对他们来说却是机会。
在皇帝面前立下一次战功,胜过以往立下十次战功。
反正甭管局势怎么变化,皇帝都离不开勋贵的支持。
打压一批勋贵下去,也必须扶持另一批起来,才能保障皇权的稳固。
只要在战场上脱颖而出,不愁仕途没有保障。
想要指责都不行,忠君爱国是政治正确,不能拿到台面上挑刺。
毕竟,顶尖勋贵在整个勋贵集团中占比非常低,数量最多的还是中下层勋贵。
或许其中的单个家族不起眼,但这个群体为勋贵系贡献了数量最多的中层、基层军官。
景李两家实力再怎么雄厚,也不可能站在这么多人对立面。
既然挡不住,那就索性放手。
能够做到这份上,他自认为对得起朝廷给的俸禄。
景国良答应了,群臣却傻了眼。
同预想中的计划不一样,他们都准备在朝会上大干一场,结果高层会议就敲定了结果。
安排的文官死谏,秘密策反的勋贵,全部沦为无用功。
最糟糕的是勋贵系没有和皇帝翻脸,永宁帝就不可能冒着江山社稷颠覆的风险,对勋贵系高层下手。
按照这样的局势发展,战后朝堂格局虽然会发生变化,但很难按照他们的意志变化。
……
汉水侯府。
朝堂上的纷纷扰扰,尚未波及到安南,甚至连阁臣遇刺案的消息都没有传过来。
没有这些烦心事,李牧正好把精力投入到都护府的治理上。
大军停止对外扩张后,就开始四处剿杀山贼土匪。
短短数月的功夫,都护府衙门又多了三十万免费劳动力。
一部分是真山贼土匪,更多的还是前朝余孽。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对待这些威胁领地安全的破坏纷争,李牧都是一视同仁。
无论是建桥修路,还是兴修水利工程,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都护府的人口突破一千万,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虞人占比实在是太低了。
哪怕加上各地的军户,目前的占比也仅仅只有三成。
尤其是新收复的二十府,当地虞人占比还不足一成。
即便是靠着对调拆分,打破了当地人抱团,局势依旧不容乐观。
地方上混杂的多种文化和生活习俗,终归是一种威胁。
当年始皇帝并六国后,颁布了‘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法令,方有今日神州大地的统一。
现成的答案放在那里,需要本侯教你们抄么?”
李牧对着众人敲打道。
安南都护府发展迅猛,短短数年时间,就坐拥上千万人口。
可惜人口不等于国力,新增的人口,主要源于对外扩张。
哪怕出台一系列措施,稳定住了地方,许多地方百姓对都护府依旧缺乏认同感。
土著占比数量更高,如果不趁早采取措施,究竟是谁同化谁,可是一个未知数。
历史上华人在海外建国,也不是一次两次,成气候的却是一个都没有。
最主要原因就是民族融合没有搞好,本该同化当地人,结果因为政策失误反被当地人所同化。
放着国内的好日子不过,跑到中南半岛发展,可是为了当土皇帝。
“侯爷,我们一直在推动语言文字统一,怎奈语言不通惹麻烦。
都护府境内大大小小的语言,足有上百种之多,文字也有十余种。
目前遇到的最大困境,就是翻译数量严重不足。
尤其是执行人口拆分后,一个村庄都能出现数种语言。
因为语言不通发生的纠纷,每天都在各地上演。”
卫新之当即叫苦道。
统一语言文字,这是历代统治者,都想要做到的事。
哪怕是大虞朝,境内依旧存在多种语言文字。
因地域衍生出来的方言,更是多不胜数。
朝廷数百年没有完成的事,自然不是简单的几条政策,就能够解决问题。
“朝廷流放过来了一批儒生,一个个手无缚鸡之力干不了重活,正好拿去废物利用。
在各地开设语言学校,让他们教授土著语言文字,教材内容仅限于忠君爱国。
切记同都护府其他学校分开,可不能让这帮腐儒,带坏了军中下一代。”
李牧一脸严肃的说道。
都护府的学校,同大虞境内的私塾,完全是不同路线。
传统的四书五经,在这里退居次要地位,占据主导地位的新式教材,全部是李牧亲自主持编纂。
小学的主要组成科目,包括国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思想。
因为同传统儒家教育做出了切割,让李牧在文人圈子里,很是不受待见。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