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58章 铁证如山
小说屋推荐各位书友阅读:重回70为国铸剑,开局爆改59式 第一卷 第58章 铁证如山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老将军的话音落下,会议室里却并未响起预期的掌声。
寂静被一个清瘦的身影打破。
一位头发花白,戴着金丝边眼镜的老者站了起来。他是钱学敏,国内空气动力学领域的泰斗,也是这次评审会的副组长。
“杜宇泽同志。”钱院士开口,语调平缓,却字字千钧,“你的‘小步快跑’,听上去很务实。但恕我直言,你的第一步,就可能是一个万丈悬崖。”
所有人的心都提了起来。
“你说,用极致的气动设计来弥补发动机的不足。这句话,本身就违背了空气动力学的基本规律。一架飞机,尤其是追求高机动性的战斗机,它的气动、飞控、发动机,是一个相互妥协、相互制衡的有机整体。你凭什么认为,只靠气动,就能拉着一台‘心脏病’的发动机,飞出我们想要的效果?”
这个问题,比之前老将军的质问更加尖锐,更加致命。
杜宇泽没有回避。他朝钱院士敬了个礼:“报告钱院士,您的问题,正是我们01号验证机要解决的核心。我们不‘认为’,我们有数据。”
他没有回到PPT前,而是对身后的沈青云和李卫国打了个手势。
沈青云立刻起身,将一台笨重的录像机连接到投影仪上。李卫国则展开了一张巨大的图纸,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曲线和数据表。
“钱院士,各位专家。请看大屏幕。”杜宇泽拿起一根激光笔,指向幕布。
录像带开始播放。画面摇晃,噪点很大,显然不是专业的宣传片。画面中,是一架经过魔改的歼-7教练机,机翼和机头加装了许多奇特的传感器和小型翼面。
“这是我们半年前进行的飞行测试。我们在这架歼-7上,模拟了J-XX的部分气动特性,并且搭载了我们编写的初代飞控增稳程序。”
画面里,飞机做出了一个剧烈的爬升滚转动作,姿态瞬间变得极不稳定,机头开始不受控制地上扬。
一位飞控专家脱口而出:“过失速机动!用歼-7做这个,他疯了吗?”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飞行员的生命,在这一刻悬于一线。
然而,就在飞机即将进入尾旋的前一秒,机翼上几片不起眼的舵面突然以极高频率做出了细微的偏转。摇摇欲坠的飞机,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抓住,硬生生从失速边缘稳了下来,恢复了平飞。
会议室里一片倒抽冷气的声音。
“这就是我们的答案。”杜宇泽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我们承认发动机推力不足。所以,我们必须把飞机的可用迎角推到极限。通过主动控制技术,让飞机在别人会失速的区域,依然能够稳定飞行、可控操作。我们用软件,压榨出气动布局的最后一丝潜力。这是我们用现有技术,唯一能换来超机动性的办法。”
他顿了顿,激光笔指向李卫国展开的那张图纸。
“这是JY1改进型的最新压气机性能曲线。刘总师的团队,在三个月内,连续攻克了两个技术难关。它的喘振裕度比设计指标高了百分之七。这意味着,它能承受更剧烈的进气流畸变。这为我们刚才看到的极限飞行动作,提供了最基本的安全保障。”
钱院士推了推眼镜,走到图纸前,手指抚过那条微微上扬的曲线。他没有说话,但紧锁的眉头,第一次出现了松动。
“纸上谈兵,谁都可以。”一个突兀的声音响起。是来自材料研究所的一位副所长,姓孙。“你们的气动和飞控玩得再花,飞机终究是造出来的。J-XX的设计,对机体结构强度要求极高。你说第一步用铝合金,但关键的承力部件呢?比如翼盒、主梁。用铝合金,重量根本下不来。用复合材料,王院士自己都说技术不成熟,你拿什么造?”
这个问题,同样现实而残酷。
杜宇泽没有回答。他看向了团队里的王振。
王振,王院士最得意的弟子。他一言不发地拎着一个沉重的黑色箱子走上台。
“啪嗒”一声,箱子打开。
里面不是文件,也不是模型。而是一截泛着碳黑色光泽的,形状复杂的部件。看截面,是典型的飞机翼梁结构。
“孙所长。”王振开口,声音有些沙哑,像是熬了无数个通宵。“这是我们实验室上个月刚完成的,J-XX的1/2尺寸碳纤维复合材料主翼梁。我们用了国产的T300级碳纤维,改进了树脂配方和热压罐成型工艺。”
他从箱子里拿出另一份文件,拍在桌上。
“这是它的静力测试报告。我们把它加载到了设计载荷的150%,才出现屈服。它比同等强度的钛合金结构,减重百分之二十二。王院士说技术不成熟,是说我们还无法大规模、低成本、高良品率地生产它。但是,为一两架验证机,不计成本地造出几个关键部件,我们能做到。”
实物,测试报告。
铁证如山。
孙所长的脸上一阵红一阵白,最终坐了下去,没再说话。
质疑并未就此停止。
“航电呢?”一位来自空军装备部的校官站了起来。“杜宇泽同志,你的方案里,飞控、火控、雷达,全都是下一代的新东西。要把这么多全新的、不兼容的系统整合到一起,这个工作量,不亚于重新研制一架飞机。你们的飞控软件,能处理这么庞大的数据流吗?我们可没有现成的‘数据总线’给你们用。”
这是系统整合的难题。一架现代战机,最难的不是造壳子,而是把无数个子系统,整合成一个高效的整体。
这次,站起来的是沈青云。
他显得有些紧张,但还是走到了投影仪前,换了一盘录像带。
“报告首长。关于系统整合,我们也做了一些……小小的尝试。”
屏幕亮起。
画面不再是飞机,而是一个地面实验室。一台巨大的机柜旁,无数电缆连接着几个不同的操作台。一个屏幕上,是雷达信号的回波图。另一个屏幕上,是模拟的飞行姿态仪。
“这是我们303厂的航电综合实验室。左边,是我们从兄弟单位借来的,下一代相控阵雷达的原理样机。右边,是林总师团队开发的飞控计算机。中间,是我们自己编写的转换协议和数据总线。”
沈青云按下了播放键。
雷达屏幕上,出现了几个移动的光点。同时,飞控计算机的屏幕上,代表火控解算的数据飞速刷新,并且自动生成了攻击航线。
“我们用软件,搭建了一座桥梁。让雷达‘看’到的东西,飞控电脑能‘懂’。虽然现在还很简陋,传输速率也不高。但它证明了一件事:我们的整合思路,是通的。”
沈青云转向那位校官,深深鞠了一躬。
“我们没有等国家立项,没有等上级拨款。我们用自己的经费,用现有的一切资源,已经把最难走的路,提前趟了一遍。我们今天拿出的方案,不是一个PPT,不是一个凭空的设想。而是我们过去两年,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路。我们已经用这些成果,把整个项目的风险,降到了最低。”
会议室里,彻底安静了。
之前所有的质疑,在这些录像、数据和实物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
这不是一个团队在画大饼。
这是一个团队,在向所有人展示他们已经种出来的,沉甸甸的果实。
老将军一直没有说话。他只是静静地看着,看着这些年轻人,看着他们拿出的那些粗糙却有力的证据。
最后,他缓缓开口,问了最后一个问题。
“你们做的这些事,为什么不写在正式的申报材料里?”
杜宇泽立正站好,回答的声音,响彻整个会议室。
“报告首长!因为军令状,不是用来表功的。”
“我们只想告诉您和各位专家一件事。303厂,有能力,也有决心,打赢这场仗。”
老将军慢慢地,点了点头。
他拿起桌上的那份军令状,拿起笔,在“同意立项”的后面,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那就把这些,”他说,“都写进正式的报告里去。明天,上报军委。”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