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华夏文化的守护者

小说屋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第131章 华夏文化的守护者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来到正堂坐好,两人终于谈起了正事,主要聊的就是正在进行的皇城贪腐案。

    朱标叹道:“本以为经过几十年动乱,天下人都很穷。”

    “今天才知道,穷的只是一部分。”

    马钰自然知道他说的是什么,不到四百家豪强大户,抄出了七千多万贯钱财。

    这还没算粮食、土地等财产,只算的金银珠宝、古玩字画、房产等东西。

    据说那些藏钱的地窖被打开的时候,负责抄家的人眼珠子都红了。

    那些富豪奢靡到什么程度了呢。

    有人用赤金打造的洗脸盆,用整块的玉雕刻的洗脚盆。

    朱元璋洗脸洗脚的盆子,也就是黄铜打造的。

    说他们比皇帝还奢侈,一点都不带夸张的。

    要知道这可是在元末乱世期间,无数百姓饭都吃不到的时期。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真实写照。

    马钰想了想明末江南豪强的奢靡,说道:

    “其实乱世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和宋朝中晚期比起来,他们的日子已经算是很简朴了。”

    朱标听的直摇头:“难怪你一直说,朝廷要代天行道,二次分配财富。”

    “对这个世界认识越深,我就越发觉得,你的思想是正确的。”

    “对了,姚云心那边进展如何了?”

    马钰说道:“这事儿快不了,没有三五年是不会有成果的。”

    朱标确实有些着急了:“怎么这么慢,要不再找几个人过去帮忙?”

    马钰解释道:“最好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人多了反而会把大量时间浪费在口舌之争上。”

    “现在属于搭框架时期,最好不要弄太多人进来。”

    “等框架搭建好大方向确定,再找人过来填充内容即可。”

    “甚至可以直接公布天下,让天下人自由评说。”

    朱标疑惑的道:“这么做恐怕会遭到天下人的抨击啊。”

    马钰笑道:“抨击只要言之有物,也是为新思想添砖加瓦。”

    “只要朝廷能坚定信心不动摇,读书人早晚都会投入新思想门下。”

    大多数人读书,都是为了出仕。

    到时候朝廷只要以新思想为题,主导几次科举考试,大部分读书人就会抢着抢着改换门庭。

    朱标肯定的道:“我爹和我这边你不用担心,是绝对支持新思想的。”

    “尤其是这次事情发生后,我爹就更支持新思想了。”

    马钰好奇的道:“哦,为何?”

    朱标说道:“还是豪强的家底闹的。”

    他这么一说,马钰就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

    豪强上瞒君下欺民,肥了自己穷了国家和百姓。

    可是在现有的思想体系下,朝廷拿那些大户是没有办法的。

    马钰的新思想里,一句代天行道,就给了朝廷动大户的理由。

    以朱元璋的性格,谁能让他合理合法的从有钱人兜里掏钱出来,谁大概率就可以获得他的支持。

    这种性格也恰好暗合马钰的部分思想,正好可以加以利用。

    朱标今天过来,自然不是为了讨论豪强家底有多厚的,主要是来商量如何打击豪强,拆分宗族的。

    接着他就将自己的想法,一一讲了一遍。

    马钰也不得不称赞一声,标哥确实是有点东西的。

    他能想到迁徙豪强并不奇怪,这属于是古人玩剩下的。

    事实上原本的世界,朱元璋也曾经用过这一招。

    比如原本世界洪武三年,朱元璋曾经迁十四万户豪民去凤阳。

    洪武中期有感于北方人口稀少,开始有计划的从山西迁徙百姓去河南、山东等地。

    洪武晚期一度想要对全国人口进行调整。

    只可惜因为朱标的死亡,他忙着给朱允炆铺路,这个计划就搁置了。

    朱棣继位后,从江浙、江西等地,大规模迁徙富户填充北平。

    这几次人口迁徙,有效的调整了人口布局。

    只不过可惜,这个政策并没有作为制度延续下来。

    等到仁宣时期,人口调整计划就被搁置。

    明英宗和明代宗就不提了。

    宪宗用二十多年替他爹擦屁股,也没精力再执行人口迁徙计划。

    明孝宗……也可以忽略不提。

    再往后大明朝廷是有心无力,江南豪族已经形成规模,朝廷想调整也调不动了。

    从这一点上来说,朱元璋的天赋确实很高,意识到了豪强问题,想要调整人口分布。

    但可惜,他明白的太晚,而且对此事的重视也不够。

    毕竟他单纯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察觉到这一点,对地方宗族士绅势力的认识远远不够。

    但这一世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在马钰的提醒下,他们对这方面的认识更加清晰。

    调整人口布局的想法也就更加强烈。

    计划往洛阳、长安、凤阳、安阳、北平五处迁徙富户。

    这五个地方,起码也能迁六七十万户。

    既能完成南方人口北调,缓解南北分化的危机。

    又能将豪民从本乡本土迁走,让他们失去对地方的影响力,从而削弱他们的实力。

    豪民都有钱,他们雄厚的资本,也能快速让这些地方富裕起来。

    而失去了这六七十万户的豪民,对南方的地方势力是一次巨大的削弱。

    相应的,朝廷可以更从容的将权力集中起来。

    同时豪民空出来的位置,也可以让无地的贫民来填补。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局面。

    这个操作,让马钰看到了汉唐朝廷的影子,大概率是借鉴了西汉和初唐的相关政策。

    如果只有这些,还不值得马钰太过惊讶。

    毕竟这是古人留下的智慧。

    关键是,朱标能想到把诸姓打散混居,和迁徙豪强结合起来用。

    因为战乱,导致大量的典籍失传。

    目前能看到的史书上,关于强制诸姓混居的记载非常少。

    前世还是从出土的敦煌文书里,才了解的细节。

    马钰之前只是和朱标讲了一下,他就记住了,并且还活学活用。

    这是真的将知识学通了。

    如果朱元璋、朱标两代人,能够贯彻执行人口调控政策,并将其形成制度。

    真的能缓解很多社会问题。

    但朱标肯定不是来听他的赞美之词,更想获得他的建议。

    只是马钰也属实没有什么更好的想法了:

    “你的办法,应该已经是目前的最优解了,我也没有更好的建议。”

    “不过倒是能说点别的,给你提供一下参考。”

    朱标笑道:“我就知道你肯定会有想法,快说说。”

    马钰沉思片刻,才开口说道:

    “一个群体想要拧成一股绳,就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的认知。”

    “夏商在这一点上,做的其实并不太好。”

    “西周是首先意识到这一点的,所以他们创造并推行了周礼。”

    “之后在周礼的基础上,形成了华夏的主体思想。”

    “华夏文化,成为了区分华夷的标准。”

    “也正是靠着西周的礼法,以及源于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

    “才将大家拧成了一股绳,形成了华夏族群。”

    朱标点点头,这些之前已经讲过,他自然知道。

    他更好奇马钰接下来会讲什么。

    “然而,只有接受过教育的人,才有华夷之辨的意识。”

    “普通百姓大字不识一个,每天都挣扎在温饱线上,是没有文化族群意识的。”

    “谁给百姓一口饭吃,他们就投靠谁。”

    “所以乱世的时候,会有大量的汉人百姓,投靠蛮夷政权。”

    “真正有族群意识的,是读过书的人,尤其是世家大族更是其中的中坚力量。”

    “虽然我很讨厌世家政治,但也不得不承认每逢乱世的时候,他们才是守护华夏文化的主力。”

    “他们始终坚守华夏礼仪,不肯屈服于胡人政权。”

    “两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世家南迁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后来也因为部分胡人政权主动汉化,才得到了世家的支持。”

    “但接受汉化,对一个胡人族群来说,就是灭亡的开始。”

    “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变成汉人。”

    “南北朝时期那么多胡人族群,等到隋唐时期基本都完成了汉化。”

    “但是唐末世家被彻底摧毁,这种情况就变了。”

    “五代十国时期,无数的汉人接受胡人政权统治。”

    “辽、金、西夏、蒙古,都有大量汉人为他们效力。”

    “尤其是蒙古,一个拒绝汉化的异族政权,竟然能统治天下近百年。”

    “在世家存在的年代,这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朱标眉头紧皱,说道:“你不是说读书人也有族群意识吗?为何他们愿意为胡人政权效力?”

    马钰叹道:“其一,真正能够驱使人的是利益,世家大族坚守华夏文化,很大原因是出于利益考虑。”

    “普通读书人,是没有这方面利益考虑的。”

    “具体来说,世家属于贵族,那么如何证明自己‘贵’呢?”

    朱标下意识的接话道:“文化。”

    马钰说道:“对,就是文化。”

    “权力和财富大家都有机会拥有,没有办法作为区分贵族和普通人的标准。”

    “那么你说自己贵,贵在哪?”

    “文化礼仪。”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文化礼仪就是区分贵族和普通人的标准。”

    “谁掌握了文化谁就贵。”

    “华夏族群为什么比蛮夷高贵?因为我们有文化守礼仪。”

    “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因为华夏族群是右衽,蛮夷左衽。”

    “你穿衣服的时候用左衽,就是不守礼的,是要被鄙视的。”

    “所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才会对当时的社会造成那么大的冲击力。”

    “可以说,他挑战了当时大家的共有认知。”

    “但不管怎么说,文化礼仪成了‘贵’的标准,这个思想被世家大族继承了下来。”

    “他们始终坚守华夏礼仪,即便是在乱世也不放弃,其实就在为了保持自己‘贵’的属性。”

    “但不管他们的目的是什么,都在事实上保障了华夏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普通读书人出身低,对‘贵’的认识更加简单,就是权势和财富。”

    “对于他们来说,荣耀、地位等等一切,来自于所掌握的权力。”

    “谁给他们权力他们就效忠谁,文化礼仪哪有权势重要。”

    朱标眉头皱的更紧,这个解释有违他对道德的认识。

    但仔细思考确实有几分道理,他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反驳。

    马钰也没有给他反驳的机会,继续说道:

    “当然,我并不是说普通读书人就没有忠义之心。”

    “而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读书人群体太庞大了。”

    “有文天祥这样的忠贞之士,也有秦桧这样的奸诈小人。”

    “有人宁死不为胡人效力,有人则为了权力认贼作父。”

    “元朝时期,很多汉人给自己取蒙古人的名字,就是为了讨好蒙古人获得出仕机会。”

    “也有很多读书人坚守华夏礼仪,但碍于实力很难掀起什么浪花。”

    “这里就不得不提第二个原因,能力。”

    “普通读书人就算当了大官,又能影响多少人?”

    “他们就算站起来反抗,也很难对异族政权造成太大的破坏。”

    “世家大族不一样,他们往往掌握着一郡乃至数郡之地,控制着数十万人口。”

    “轻易就能拉起一支几万人的队伍。”

    “再加上他们家族的名声,本身就是一块招牌,能吸引很多人投靠。”

    “百姓或许没有族群意识,但他们知道跟着谁走。”

    “世家拥有族群意识,又有能力将百姓拧成一股绳。”

    “间接的维护了华夏族群的统一性。”

    “简单说,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是普通读书人无法比拟的。”

    “所以他们往往会成为抵抗异族入侵的中流砥柱。”

    “东晋南北朝时期,这种表现尤为的明显。”

    “而这些是普通读书人所不具备的。”

    听到这里,朱标终于完全理解了马钰的想法,也认可了他的这个解释。

    普通人或许有心,但无能为力。

    在乱世只有掌握庞大财富和人口,拥有巨大声望的世家,才有能力组建势力对抗异族。

    世家大族在地方上等同于小朝廷,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极强的动员能力。

    在朝廷失去作用的情况下,他们可以接过权力棒,动员地方力量反抗入侵。

    唐朝末期世家彻底毁灭,地方失去了拥有这种能力的势力。

    在朝廷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地方就成了一盘散沙,被敌人各个击破。

    事实上在原本世界,宋明两朝面对外族的入侵,总是焦头烂额,与此也有很大的关系。

    汉唐时期,地方大族会动员本地力量,与入侵的异族作战。

    每当异族打过来的时候,他们会进行第一波抵抗,为朝廷争取调兵遣将的时间。

    宋明两朝就只能依靠千里之外的朝廷。

    等朝廷做出反应,边境已经被祸祸了个遍。

    尤其是满清夺取天下,这种情况更加明显。

    期间无数仁人志士站出来反抗。

    然而他们的影响力终究有限,只能动员一城一地的力量,被满清各个击破。

    当然,马钰并不是为世家摇旗呐喊。

    世家的消亡本身就是历史的大趋势,没必要为他们招魂。

    但我们必须要清晰的认识到,世家在社会中起到的作用。

    当世家消失后,这个职能将由谁来替代?

    前世宋明两朝都未能意识到这一点,没能找到替代他的势力或者思想。

    马钰讲这么多,就是要给朱标指出这个问题。

    而这个问题,也同样关系到打击宗族势力的计划。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我的姑母是马皇后》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我的姑母是马皇后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的姑母是马皇后》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