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老夫认识的孩子
小说屋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秦人的悠闲生活 第一百七十四章 老夫认识的孩子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函谷关城内,即便是秦一统天下了,这里的守军依旧很多。
一晚上过去了,一队队的秦军往来脚步声就没有停下。
当天亮的时候,这一夜韩信睡得并不好,当真的入关了,才会回想之前的决定是不是错了,是不是真的要前去关中。
倒也说不上忐忑,只是有些迷茫。
眼前这些学子们倒是很高兴,他们离开家乡来到了关中,听他们的话语中,韩信知道他们要面对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早晨,韩信吃着饼背着行囊就朝着函谷关的西面走去。
这里的确是一座雄关,韩信走出函谷关回头看了看城池。
李觅道:“我要去渭南,你也一起去吗?”
韩信又回头看了看,不见其余人。
李觅又道:“黑圆他又去支教了,他说有个地方需要支教夫子,让我代为照顾你。”
“多谢。”韩信颔首,跟着一起走向潼关城。
函谷关的后方走十余里就是潼关城,当韩信第一次站在黄河边的潼关城下,看到高大的城墙,以及往来的人群,一时间呆住了,他从未想过一座城的城外会有这么多人。
他们多数都是来关中找活的,这里就像是一个人口集散中心,在这里有招工的,也有找工的。
趁着李觅向县吏禀报的这半个时辰,韩信站在城门前,观察了好一会儿,注意到这里的人只要报上自己的擅长的本领,不用半个时辰就会被带走,不论男子或妇人只要有擅长的本领,在这个关中都有用。
“这位兄弟你是来找工的。”
韩信颔首。
对方说着地道的关中话,又问道:“会耕地?”
韩信摇头。
“会木匠?”
韩信还是摇头。
“泥瓦匠?”
韩信依旧摇头。
对方不耐道:“出点力气总会?”
见到韩信再一次摇头,对方道:“这位兄弟,如今不仅关中缺人,最缺人的是河西走廊,你去了河西走廊说不定还能打仗。”
韩信依旧是摇头。
对方也不再搭理了,去问别人。
李觅进入潼关城后就一直没出来。
韩信等了两个时辰,也不见人,潼关城前的人走了一批,又来了一大群,这一大群也是从函谷关进来的。
于是韩信干脆在河边等着。
一直等到黄昏时分,聚在潼关城前的人们也都离开了。
“韩信!”
听到身后的呼唤声,韩信回头看去,见到了李觅。
在李觅带路下,韩信终于进入了潼关城中,一进入城中,就听到了孩童们的朗朗读书声。
与喧嚣的城外不同,城内很干净,就连路面上都是用干净的石板铺成的,城内最多的就是一群群孩子,这些孩子的穿着有好有坏,年龄也有十五六岁的,也有十岁上下的。
李觅问道:“你就没想着进城吗?”
韩信道:“没有。”
两人走入城中的食肆,便在这里吃着饭食,在这里有很多孩子正在用饭,黄昏的阳光洒在这个巨大的食肆,孩子们吃饱之后接二连三就离开了。
之后又有几个人走入食肆,听说对方是从楚地来的人,穿着并不算好,粗布麻衣也有些脏兮兮的,甚至比自己还要更差一些,却在这里得到了人们的尊重。
韩信注意到这里的人十分尊重他人,能够得到尊重,能够有温饱。
这是韩信以前在淮阴没有体会过的感受。
潼关城的夜里是有宵禁的,到了宵禁之后,整座城就安静了下来。
翌日,萧何与曹参就来到了潼关的书库。
正巧,韩信也来到了书库,他想要看书。
潼关城的书库更大,藏书也更多,而且多数都是纸制书。
韩信见到了昨天在食肆内见到的人,不过对方来了此地之后,也在看书。
双方都没有打扰对方,就各自看着书。
接连一个月,来潼关城要考试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多数都住在这里潼关城内。
韩信很想知道,这样的关中是如何治理出来。
李觅去了潼关之后,就一直没有回来。
不过住在潼关城,韩信不用为吃穿住行发愁,因他曾在三川郡的书库当值,又在李觅的引荐下,能在这里的书库继续当值。
韩信又开始了他吃了睡,醒了看书,一边看书一边吃的生活。
进入潼关城之后,韩信能看到更多有关公子扶苏与关中建设记录的书。
近来,一批批想要入秦为吏的人越来越多,只是过了半个月,这样的人就有上百人了。
食肆是一个很有秩序的地方。
没错,对秦人来说,吃饭是一件很有规矩的事,首先不能浪费粮食,一粒粮食都不能浪费。
吃饭不得交头接耳,不得喧哗,尤其要坐得端正。
当这里的十岁甚至不到十岁的孩子都能够遵守的时候,韩信也开始端正用饭,而后续来到这里的人,他们也不自觉地融入了这个规则中。
用秦人的话来说,好好吃饭是很重要的。
饭后,那些前来考试的人也需要在潼关城内找活干,有的人负责印书,有的人负责整理纸张,来这里的每个人都有他们要做的事。
韩信觉得也就他的工作最好,能够一边看书一边工作。
而这些人中,韩信注意到了刚来的一人,此人是从河西走廊而来的支教夫子,这个人叫娄敬。
在娄敬的讲述下,公子扶苏治理关中,三五年造福了数十万人,十年间造福了近百万人,天下臣民臣服,收西戎人修河西走廊,分田地惠之于民。
自周天子设秦邑这八百年来,关中从未有过如此的富庶。
公子扶苏就是天生的皇帝。
韩信听得好奇,如今的这一切都是公子扶苏所赐的。
在书库中的藏书记录中,韩信看过确实有关关中建设的书籍。
这似乎也进一步佐证了公子扶苏对关中的建设是真实的。
娄敬的话语声落下,有人朗声道:“谁不知道你娄敬来关中这么多年都没有见过公子扶苏,当初向公子扶苏进献国策,还未被公子所用。”
食肆外,顿时议论声四起,娄敬想要找到说话的人却没有发现。
萧何先一步离开了人群,走在后方的曹参道:“这个娄敬听说确实是在关中已有数年,但观其人言行,似乎并不可靠。”
萧何道:“不用在意他们。”
曹参颔首。
这一次想要入秦为吏的人很多,说是通过考试入仕,也就是说秦廷是择优而取,并且这些人之中,肯定是有人会被淘汰的。
萧何回到自己的住处,“听说在潼关城外有人能够送书信?”
曹参道:“那都是官府的人。”
萧何颔首。
夜里,萧何以自己的县吏身份,通过潼关的守军找到了渭南郡的郡丞。
也不知道萧何用什么办法,曹参只知道萧何与渭南郡的郡臣司马欣商议了片刻,司马欣就答应在递交琅琊文书时,顺手将萧何要给琅琊县支教夫子的书信带上。
曹参也没有多问,两人依旧与平日里一样。
潼关城的建设是以城内的学舍为主的,而且这里的一切设施也都是以服务学舍为主,此地虽说往来人口众多,可人们的交易依旧以粮食为主,鲜有铜钱交易,多数都是以物换物。
如果有一个十分富有的人,他带着大量的钱来到潼关,却难以用铜钱在潼关买到想要的东西。
潼关城除了是一座学城,其实这也是一座劳动力转移的枢纽,大量的人涌入关中,只要到了第一站潼关,就有不少人前来此地雇工。
关中像是永远都需要人口,萧何偶尔也会离开潼关城,去关中的各地看看。
萧何发现关中到处都在修路,或者是垦田修渠,造房子。
这关中所有的路都集中一个方向,这里道路的尽头都是咸阳城。
萧何站在敬业渠边,看到了敬业渠的石碑,这上面记录了公子扶苏从何时开始建设这条渠,以及这条渠建设是何时建设完成的。
回到潼关城时,已是入夜,萧何又一次见到了司马欣。
司马欣说书信已经送去琅琊县了,不过这一来一回间,等对方收到文书多半要等两个月。
萧何倒也不在意这些,能够借助文书传递的便利,将他的书信送去给稂,郡丞已十分好了。
换作是别人,或许会拒绝。
面对司马欣,萧何行礼道:“多谢。”
曹参也跟着行礼,换作别人,多半也会拒绝这件事。
司马欣神色平静道:“无妨,稂这个孩子老夫认识。”
这一次轮到萧何疑惑了。
司马欣又道:“在我初到渭南任职时,稂就是第一批前去支教的人,三年前这孩子回来过一次,原本他可以留下来在关中为吏,不过他说他还要接着去支教,从此他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过了,不过去年有稂的学生来到关中,说了有关他的事情。”
话语一顿,司马欣站在黄河边叹道:“那孩子在外面娶了一个十分美丽的妻子,还生了儿子,稂就住在海边,他虽说多年没回来了,可是每年都有十余个他的学生来到潼关,那都是稂教出来的孩子,他们与稂一样,好学且善良。”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