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偷彭祖八百寿,孔明延年;开海上丝绸路,交州腾飞
小说屋推荐各位书友阅读: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357章 偷彭祖八百寿,孔明延年;开海上丝绸路,交州腾飞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交州,苍梧郡。
群山迭翠,溪水潺潺。
一队人马穿行于蜿蜒山道间,为首者羽扇纶巾,正是交州刺史诸葛亮。
虽岭南湿热,他却步履轻健,毫无倦色。
身侧张紘抚须笑道:
“使君自到交州,跋山涉水,倒是愈发精神了。”
诸葛亮轻摇羽扇,目视远山:
“交州多瘴疠,起初确觉腿脚酸软。”
“然行走既久,反觉气血通畅,胜过在荆州案牍劳形。”
正言语间,侍从捧来食盒。
张紘揭开盖子,热气蒸腾。
“乌骨鸡炖汤,佐以龙眼,最是滋补。”
“……呵呵。”
两人相视一笑,各自于山石间坐定用膳。
他二人在交州每日探访民间,积极调和汉蛮矛盾,鼓励农桑。
一年多来,几乎走遍了整个苍梧郡。
无论是本地汉人,亦或者当地土人,无不感念诸葛亮恩德。
称其为“父母官。”
每日的跋山涉水,使得诸葛亮腿脚愈发有力,血液畅通。
闲暇休息之时,便与张紘一起食用乌骨鸡炖汤,佐以龙眼滋补。
正用食间,诸葛亮忽见远处山坡杏林如云,金黄果实压弯枝头。
不由赞叹:
“此间杏树竟如此繁茂!”
张紘笑道:
“此皆董奉所植也。”
“乃建安三神医之一,与华佗、张仲景齐名者。”
诸葛亮闻言肃然,问道:
“可是那位‘杏林春暖’的董君?”
“正是。”
张紘放下竹箸,娓娓道来。
“董君少年时任侯官县吏,后弃官归隐,精研医术。”
“其治病不收钱财,但令愈者栽杏为报。”
“重病五株,轻病一株。”
“积年累月,蔚然成林。”
诸葛亮目光炯炯,摇手一指:
“可是前方那片杏林?”
“不止于此。”
张紘遥指群山,“董君行医岭南,处处留杏。”
“夏日果熟,便设草仓,许人以谷易杏。”
“所得谷米,尽数赈济贫苦、供养行旅。”
“故民间有谚:‘董仙杏熟,饥者得粟’。”
诸葛亮闻之大喜,起身整冠。
“如此仁心圣手,既在本州,岂可不见?你我当速往拜访。”
二人循小径深入杏林。
但见古树参天,杏子累累。
时有山民担筐采果,见官服而至皆恭敬避让。
行至林深处,忽见茅舍三楹,柴扉半掩。
来到茅舍前,诸葛亮郑重拱手道:
“董先生悬壶济世,活人无数。”
“亮忝为交州刺史,当表朝廷,赐金百镒,粟千斛,以彰先生仁心。”
那老者抬头,只见他须发如雪,双目却澄澈如婴。
见来人衣冠,忙拭手相迎:
“使君亲临,蓬荜生辉。”
“只是美意老朽心领,山野之人,衣食足矣。”
“若有余财,不若拿去赈济贫民。”
诸葛亮闻言,眼中敬意更甚。
“先生高义!既如此,亮欲于苍梧设医馆,广纳良医,惠泽百姓。”
“愿请先生出任馆主,不知尊意如何?”
董奉含笑摇头:
“老朽闲散惯了,如野鹤闲云,不堪官署约束。”
“馆主非官也,”诸葛亮羽扇轻摇,“且先生可知?与君齐名的张机、华佗二位,皆已入朝为医官。”
“仲景在洛阳设伤寒科,元化在邺城立外科,活人无算……”
“若得先生加入,那岂非更能医治万民乎?”
不待说完,董奉已抚掌大笑。
“既已有张、华二公悬壶朝堂,天下杏林何其幸也!”
“老朽更当逍遥山水,济些他们顾不得的病人。”
诸葛亮见其意决,遂不再勉强,只无奈叹道:
“先生真乃世外高人也!”
此时董奉已整衣正冠,来到诸葛亮跟前,深深一揖。
“使君治交州以来,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老朽行医岭南,处处闻百姓讴歌。”
“此真乃圣人之政也!”
诸葛亮连忙还礼:
“此乃亮分内之事,何足挂齿。”
董奉直身,执诸葛亮手腕,郑重说道:
“使君且伸手。”
话落,二指已搭上脉门。
片刻后,发出一声惊叹:
“六脉调和,气血充盈!”
“使君养生有道,必享期颐之寿!”
由于诸葛亮在交州这种山地大量跋山涉水,锻炼腿力。
每日又服用鸡汤、鱼蚌等滋养之物,身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健。
董奉之所以提出要给诸葛亮把脉,
就是因为他觉得这样的好官,应当长命百岁。
不想是他多心了,诸葛亮的身体远比他想象的要好。
说罢,董奉从怀中取出一卷绢册。
“此乃老朽毕生所集《导引图说》,愿赠使君。”
“使君按此法子,疗养身体。”
“必能偷得彭祖八百之寿。”
要论养生之道,董奉说第二,三国里没人敢说第一。
这哥们儿历史上活了一百一十岁。
就算放在现代社会,那都是极为罕见的存在。
后世猜测,可能有三个原因。
一方面是这哥们儿心态好,没什么世俗欲望,所以活得久。
二是因为这哥们儿确实很懂养生,每天都要练气功。
第三,就是他一生大半时间都是在南方。
尤其是交州、豫章这种山地沟壑、重峦迭嶂之地。
还是那句话,人老腿先老。
只要路走的多,寿命自然就长。
诸葛亮方要道谢,却见董奉已起身收拾药囊,不禁问道:
“先生将欲远行乎?”
“老朽腿脚尚健,”董奉将杏枝为杖,“闻益州多瘴疠,欲往治之。”
一旁张紘闻言色变,急附耳低语:
“使君,益州乃曹操所据。”
“若此神医为曹所用……恐资敌也。”
“倒不如寻个理由,禁止其出境。”
“只教其留在交州行医,若使本地百姓受惠。”
“我等亦有政绩交差朝廷。”
诸葛亮羽扇一摆,正色道:
“子纲此言差矣!医者仁术,岂分疆界?”
话落,转向董奉,从袖中取出一袋银钱。
“先生远行,略助盘缠。”
“他日有缘,再聆教诲。”
董奉坦然受之,长揖而别。
诸葛亮亲送至官道,目送那道青衫背影渐行渐远,忽吟道: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张紘却仍有些不甘,忽然一匹快马飞奔而来,拜道:
“使君,合浦黄门译长已至驿馆。”
“随行有波斯胡商、身毒贾客、南洋船主各一人。”
诸葛亮羽扇微顿,眼中精光一闪:
“好!速请至偏厅,备茶果相待。”
汉朝打通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事实上,同时期汉朝还有海上丝绸之路。
这条贸易之路,是西汉以来的海贸传统。
汉代的海上贸易主要是从合浦、徐闻等港口出发,沿中南半岛海岸线航行。
向西经马来半岛进入孟加拉湾。
可抵达印度东海岸与斯里兰卡。
向南,则通过岛链间的短途航行,与苏门答腊、爪哇等南洋群岛进行贸易。
而主动这条贸易航线的,便是朝廷在港口设立的“黄门译长”。
但是到了东汉末年,中央权威崩溃,这条贸易航线便逐渐被地方豪族所主导。
而士燮家族凭借对交州四郡的控制,客观上维持了这条航线的繁荣。
他们降低税赋,修缮码头,允许外国商人在龙编城进行贸易。
当时的交州市场上,甚至能看到波斯的地毯,印度的棉布,南洋的香料等等。
而中国的铜器、漆器也成箱的被装上船。
这种贸易规模虽然无法与后世的唐宋相比,但放在3世纪,以及是亚洲独一档的存在了。
这种繁华的背后,其实是士燮与各方势力妥协的结果。
从士燮担任交趾太守开始。他既不像张鲁那样自称师君,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体系。
也不像公孙度那样割据辽东,自称辽东侯。
他的策略简单直接,
不争霸,不站队,不折腾。
对内休养生息。
对外始终以汉臣自居,向占据中央的势力称臣。
诸葛亮虽然是朝廷派来的交州刺史,但他只实控了苍梧郡。
其他州郡依然被士燮的家族所掌控。
士燮名义上仍然向中央称臣,他承认诸葛亮的刺史地位,明面上服从诸葛亮的领导。
但其实权却并未交出。
考虑到交州复杂的地形,与不便的交通。
诸葛亮不方便动用武力收回权力。
于是他便转换思路,希望通过掌控交州的经济命脉——海上丝绸之路。
由此,来慢慢架空士燮的权力。
偏厅内,沉香袅袅。
诸葛亮端坐主位,羽扇轻摇,目光如水般扫过四位异域来客。
黄门译长陈恭是三代老吏,是为数不多不是靠本地豪族扶持上去的官员。
他须发皆白,身着褪色官袍,率先躬身行礼:
“老朽陈恭,拜见使君。”
波斯商人阿尔达希尔深目高鼻,锦袍上的金线在烛光下闪闪发亮,操着略带腔调的汉语道:
“萨珊商人阿尔达希尔,向尊贵的刺史致敬。”
身毒商人苏帕尔玛肤色如檀,眉间朱砂鲜艳,合十行礼:
“愿梵天保佑使君。”
南洋商人吴望虽着汉服,却束着林邑式头巾,恭敬长揖:
“小人吴望,三代侨居占城。”
“今得见使君尊颜,实在大慰平生。”
诸葛亮起身还礼:
“诸位远来辛苦。”
话落,轻击掌,侍婢鱼贯而入。
“亮略备薄酒,聊表心意。”
阿尔达希尔见此,亦拍手,仆从抬进一只镶满宝石的鎏金匣子。
“此乃我国宫廷匠人打造的孔雀开屏香炉,献给使君把玩。”
苏帕尔玛则捧出一尊象牙雕刻的湿婆神像。
“此像经高僧开光,可庇佑官署平安。”
吴望也献上一整匣龙涎香,并解释着这东西在南海十分罕见,相当珍贵。
诸葛亮含笑命人收下,转身对主簿蒋琬吩咐道:
“取蜀锦十匹、漆器一套回赠波斯客。”
“越窑青瓷二十件赠身毒客,另备明前茶饼百斤赠南洋客。”
蒋琬是跟随诸葛亮南下交州的随从之一。
主要他完全是诸葛亮提拔起来的,所以选择了与之共患难。
众商见状,俱露惊喜之色。
阿尔达希尔抚摸着光滑的瓷面叹道:
“这比罗马人给的价钱便宜三成!”
酒过三巡,阿尔达希尔终于按捺不住,开始步入正题。
“听闻使君要减海上关税?不知此事确否?”
诸葛亮羽扇一顿,微微笑道:
“非但要减,还要在苍梧、合浦二港设番坊。”
“许诸位建仓库、开商铺。”
吴望手中酒杯一晃,忙问:
“使君此言当真?”
“自然。”
诸葛亮示意侍从展开地图,“凡在划定区域内,关税十税其一,另免三年市税。”
苏帕尔玛眼中精光闪动:
“若我等欲雇工开作坊,工人何在?”
诸葛亮笑道:
“本官自会颁布相关法令。”
“山中俚人、獠人,公等皆可雇佣,月钱不过三百。”
言外之意,只要这些海外商人愿意来开设商铺,建立工坊。
那诸葛亮不仅会出台相关法律保护,还会为他们提供廉价劳动力。
哪来的廉价劳动力呢?
那自然是生活在本地的土人了。
他们没文化,有力气,好忽悠。
与其整天无所事事,倒不如给他们找个活干儿。
这样做,还能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蒋琬在旁侧,适时补充道:
“使君还会专门设立《保商律》——”
“凡欺诈番商者,枷号三日。”
“劫夺商货者,流放千里。”
这显然是维护了海外商人的权益。
古代的华夷思想很重,尤其是在汉朝。
汉人之外的民族,基本上是不配跟汉人一起上桌吃饭的。
海外商人来到交州,也是饱受歧视。
即便士燮鼓励海外贸易,那也毫不留情的大刀剥削众人。
要贸易,就得交高额关税。
要是心情不好,扣你货物,你都无处申诉去。
怎么,不乐意?
那行,你可以不和汉人交易。
反正天朝地大物博,不缺你那点东西。
倒是天朝的丝绸、瓷器,卖到罗马能够获百倍利润。
所以,即便汉人本地官员跋扈,众海外商人也多会选择忍让。
毕竟没人会跟钱过不去。
苏帕尔玛双手合十,慨叹道:
“小僧在秣菟罗听闻,交州新刺史仁德如佛陀再世。”
“今见使君清瘦如竹,果然如此。”
阿尔达希尔更是直接离席拜倒,用汉人的礼仪向诸葛亮行礼。
“使君如此宅心仁厚,小人愿在苍梧建波斯货栈!”
吴望亦激动地说道:
“我吴氏船队愿专走交州航线!”
诸葛亮满意地点了点头,上前一一扶起众人。
“既如此,三日后诸位可至市舶司签约。”
市舶司是李翊首创,主要用在幽州,在那里搞特贸区。
诸葛亮跟了李翊几年,也学了些教益。
当即如法炮制,也在交州搞个市舶司出来。
于是,又对陈恭说道:
“老译长熟悉海情,可愿出任市舶司丞?”
陈恭老泪纵横,泣拜道:
“老朽三代为译,今日得遇明主,敢不效死!”
次日,苍梧城门张贴告示:
“奉天子诏:新置市舶司于合浦、徐闻二港。”
“凡番商来贸,十税其一,另纳泊船钱三百钱。”
“敢有额外索取者,许商民径赴刺史府首告,严惩不贷!”
告示旁特设木箱,悬锁加封,上书“投状箱”三字。
即诸葛亮开设了一个全新的门路,让即便是普通人,都能够直接将自己的冤情投到他的衙署里来。
围观的一众胡商啧啧称奇,他们从未见过如此透明的税制。
这个诸葛亮果真有些手段门道。
消息传至交趾,士燮之弟士壹拍案大怒:
“诸葛亮这是要断我等财路!”
士武亦随声附和:
“海上贸易,向来由我士家掌控。”
“如今诸葛亮另立新规,使得海外胡商都去找他们贸易,而断绝与我等往来。”
“长次下去,这海上丝路,早晚落入诸葛氏手中。”
“不若阳奉阴违,令我部手下,不遵此令。”
“未知兄长尊意如何?”
众人目光纷纷落在士燮身上。
他已年过七旬,老成持重。
只见士燮捻须微笑:
“季弟稍安。”
“诸葛孔明此举,反解我忧。”
见众人不解,解释道,“这些年地方官勒索番商,我屡禁不止。”
“今朝廷明定章程,倒是省心了。”
“可税收大权……”
“好了!”
士燮轻叩案几,柔声宽慰几个兄弟。
“左右不过少挣点钱罢了,把格局打开。”
“只要商路畅通,何愁没有收益?”
“诸葛亮毕竟是朝廷命官,我们还是不要明着和他对着干的好。”
“传令各郡:严守新规,违者家产充公!”
士武、士壹对视一眼,只能无奈拱手,答一声“遵命”。
面对诸葛亮插上海上丝路贸易,士家内部经过商讨。
最终选择了妥协。
故诸葛亮的政策得以非常顺利的施行。
章武五年夏,
合浦港的晨雾尚未散尽,港口已是一片喧嚣。
数百名俚人工匠正在扩建码头,号子声与海浪声交织成片。
“使君请看。“
新任市舶司丞陈恭指着新铺就的石板路,兴奋地说道:
“此道直通番坊,可容四辆马车并行。”
诸葛亮羽扇轻点,道:
“甚善。”
“然排水沟需再加深,岭南多雨,莫要积水误了商货。”
忽听得一阵异域乐声,却是一队波斯舞女正在码头表演,为刚靠岸的商船招揽脚夫。
皮肤黝黑的昆仑奴扛着香料箱鱼贯而下,箱缝间漏出的肉桂香气弥漫海风。
番坊区里,阿尔达希尔正在指挥工匠搭建穹顶仓库。
见诸葛亮到来,忙抚胸行礼:
“使君,小人的货栈三日便可完工!”
诸葛亮颔首,“听闻阁下要贩波斯地毯入中原?”
“正是!”
阿尔达希尔眼中放光,“走牂牁江水路,半月可达江州。”
“蜀锦换地毯,再入中原,利可翻倍。”
一旁的身毒商人苏帕尔玛插话道:
“小僧的香料工坊已雇得俚人五十名,正在学习分拣胡椒。”
诸葛亮循声望去,果然见一群短衫跣足的俚人青年,正跟着身毒师傅辨认香料等级。
有青年不慎打翻箩筐,吓得跪地发抖,却被苏帕尔玛扶起。
“无妨无妨,慢慢学。”
许是新政新气象,番坊内大家都显得十分和气。
似乎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使君仁政,”陈恭低声道。
“这些山民往日要么为盗,要么饿死山林。”
“如今日得三十钱工钱,都抢着来做工。”
“……呵呵,此正是亮欲为之事也。”
诸葛亮一挥羽扇,继续往前走。
行至铁器坊,但见炉火熊熊。
南洋商人吴望正教獠人锻制林邑刀,见礼后兴奋道:
“这些獠人臂力惊人,稍加训练便是个好铁匠!”
一个脸上带疤的獠人青年,捧着新打制的匕首跪下。
“官爷恩德,赏饭吃!我族再不下山抢粮了!”
诸葛亮扶起青年,对张紘道:
“可于各寨设义学,教其子弟识字算数。”
“三年后,交州便多出千百熟练工匠来。”
正说着,忽闻铜锣开道。
原来是苍梧郡的礼官来巡视,身后差役抬着“市易公平”的木牌。
牌下坐着通译、牙人,专为胡商与土著调解纠纷。
诸葛亮把这一切都打理的井井有条,妥善处理了胡汉矛盾。
积极修建港口,供海外胡商停泊船只。
又出台相应法律政策,鼓励胡商在交州建商铺,开工坊。
又鼓励本地土人积极去做工。
凡是去的,政府都会有相应的奖励与补偿。
之所以诸项工作能够进行的如此顺利,还是得益于诸葛亮政府的信誉。
其一到任,便积极走访各地,加强了官府与百姓之间的联系。
使得他们愿意相信诸葛亮,愿意相信天朝。
暮色降临时,诸葛亮登临望海楼。
但见港口灯火如星,番坊内波斯琉璃灯与身毒铜灯交相辉映。
酒肆里胡姬当垆,胡商与本地商人把臂欢谈,竟呈现出了交州前所未有的繁盛景象。
张紘兴冲冲地跑来,捧来账册,满脸不可思议地向诸葛亮汇报工作。
“仅本月,关税已收三千金,超过去年全年。”
“番坊地租另得千金。”
“老夫在交州生活了二十年,从未想过海外贸易能得如此巨利润。”
“先生真乃奇人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唯一一个理解了商业与农业不冲突的政治家。
他重视农业,同样重视商业。
而幽州的经济奇迹,使得诸葛亮获得了不少灵感。
于是在此基础上,便有了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
实施至今,一切工作都还算顺利。
甚至他有一种预感,他在交州建立的海上贸易之路。
将来的收入,会远远超过李相爷在幽州建立的特贸区。
因为海上交通更加便利,客容量与货容量都远超陆路。
而商贸的增加,必然促进本地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等到诸葛亮把交州的经济发展搞好之后,上报到朝廷,一定会震惊满朝文武的。
因为即便是现在,交州依然是朝廷流放官员的地方。
结果扭头一看,这里居然成了岭南的世外桃源。
到那时,朝廷众官的脸色一定会非常精彩。
海风送来阵阵乐声,却是番坊夜市的胡商乐队开始演奏。
琵琶、箜篌的异域曲调里,夹杂着俚人青年刚学会的汉语小调。
蒋琬匆匆上楼:
“使君,士燮遣使来贺,赠龙眼百斛。”
诸葛亮轻笑:
“且回赠波斯地毯百匹。”
“另告士公,下月商船赴日南时,可携其子弟同往身毒游学。”
忽有童谣自市井传来——
“番船来,米价平。”
“使君政,百业兴。”
楼下巡逻的俚人卫队听见,竟也跟着哼唱起来。
铜环耳坠在火光中晃成一片金雨。
交州的经济,自今日开始腾飞。
……
夜色如墨,上庸城内灯火稀疏。
申耽立于城楼,望着远处汉军营寨连绵火光,眉头深锁。
“兄长,曹仁将军援军何时能至?”
申仪按剑而来,甲胄上沾满尘土。
“将士们是以为曹军能来支援,才奋勇击敌的。”
“如今援军未能如期而至,将士们已心生惧意。”
“长久下去,我怕……”
“别说了!”
申耽深吸一口气,心中矛盾纠结不已。
一步错,步步错啊……
现在说什么都没用了,只能是咬紧牙关去防守。
撑到曹仁援军到来,除此之外,再无任何办法。
翌日拂晓,汉军战鼓震天。
张苞率先锋军如猛虎出柙,云梯架起,箭雨蔽空。
“杀——”
张苞手持蛇矛,率先登城。
守军箭矢如雨,却挡不住这头下山猛虎。
只见他左冲右突,矛尖染血,连挑十余名魏卒。
经过两日的厮杀,张苞已经完成了蜕变,有乃父之风了。
关兴亦不甘示弱,长刀寒光闪烁,所过之处血肉横飞。
二将如入无人之境,直杀得城头守军节节败退。
申耽见状大怒,挺枪来战。
“鼠辈休得猖狂!”
与张苞战作一团。
二人枪来矛往,战至二十余合,张苞忽卖个破绽。
申耽一枪刺空,反被张苞一矛刺穿咽喉,当场毙命。
“兄长!”、
申仪在城楼下看得真切,肝胆俱裂。
正欲上前报仇,却被亲兵死死拉住。
“将军不可!城破在即,当为申氏宗族计啊!”
此时汉军已如潮水般涌上城头,守军溃不成军。
申仪仰天长叹,掷剑于地:
“开城……投降吧。”
张郃高坐马上,见城门缓缓开启,嘴角微扬。
申仪自缚双臂,膝行而出。
“败军之将,乞活而已。”
张郃翻身下马,亲手解其束缚。
“申将军弃暗投明,乃明智之举。”
随即环视众将,“传令下去,不得扰民,违者军法从事!”
入城后,张郃于原太守府召见申仪。
烛火摇曳下,二人对坐。
“申将军可愿为朝廷效力?”
张郃轻抚茶盏,目光如炬。
申仪伏地叩首:
“罪臣愿效犬马之劳!”
张郃大笑扶起,“善!吾正有一计需将军相助。”
遂附耳低言,将诱曹仁之计细细道来。
汉军一半撤出城去,仍作围城之势。
待曹仁前来解围,张郃诈败。
曹仁得以进城,于城中伏之。
张郃再回师杀来,给曹仁来个瓮中捉鳖。
“若计成,朝廷必不吝封侯之赏。”
“将军宗族富贵,皆系于此。”
张郃的声音自耳边传来。
申仪闻言色变,偷眼瞥见堂外申耽尸身尚未入殓,血迹未干。
望着哥哥冰冷的尸体,变成温暖的功名利禄。
申仪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愿听将军调遣。”
次日黎明,张郃留陈到、关兴领三千精兵守城,暗中控制申仪。
自率大军出城,却令旌旗不撤,战鼓不息,佯作仍在攻城。
申仪望着城外渐行渐远的汉军,又回首看向兄长灵柩,喃喃道:
“兄长在天之灵,莫怪弟贪生。”
“这也是为了宗族百余口性命着想。”
随即整肃衣冠,命人修书一封,遣心腹送往曹仁军中。
信中极言城危旦夕,乞速来援。
又暗藏密语,约以举火为号,里应外合。
另一边,
曹仁正在行军,连日的暴雨冲刷着山道。
泥浆翻涌,战马深陷,辎重难行。
曹仁骑在马上,望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眉头紧锁。
“将军,雨势太大,再这样下去,恐怕三日也到不了上庸!”
副将牛金策马上前,雨水顺着铁盔滴落,声音里透着焦急。
曹仁攥紧马鞭,沉声道:
“申氏兄弟坚守上庸,若城破,汉中门户大开,齐军便可长驱直入!”
正此时,一骑快马冲破雨幕,直抵曹仁面前。
使者翻身下马,单膝跪地,双手呈上一封火漆密信:
“魏王急令!”
曹仁接过,拆开一看,脸色骤变。
信中写道:
“子孝:张郃乃齐之名将,必急攻上庸,卿当速援,迟则生变!”
“——魏王操。”
曹仁合上书信,目光如电,他这才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
汉军必然会抢在他们之前赶往上庸!
于是大声喝道:
“传令全军,弃辎重,轻装疾行!”
“务必半日内赶至上庸!”
一声令下,大军全速前进。
半道时,雨势渐小,但道路仍泥泞难行。
曹仁大军刚行至半途,忽见前方一骑飞奔而来,正是申仪派来的使者。
那人滚鞍下马,气喘吁吁道:
“曹将军!上庸尚在,但汉军攻势凶猛,申将军请将军速速前去增援!”
曹仁闻言,心中略安,但仍不敢大意,问道:
“张郃可曾破城?”
使者摇头,答:
“尚未,但城中守军不多,若再无援军,恐难支撑!”
曹仁点头,扬鞭喝道:
“全军加速!再有半日,必至上庸!”
“得令!”
魏军全速急行。
至黄昏时分,曹仁大军终于抵达上庸城外。
远远望去,只见汉军营寨连绵,战旗猎猎,攻城之声不绝于耳。
曹仁长舒一口气,叹道:
“幸好幸好,张郃还未得手。”
副将牛金上前道:
“将军,是否先扎营休整?”
曹仁目光锐利,断然道:
“不可!趁齐军久攻疲惫,当一举击溃之!”
说罢,他拔出佩剑,直指前方:
“全军听令——杀!”
魏军如潮水般涌向汉军阵线,战鼓震天,喊杀声四起。
张郃见状,嘴角微扬,随即下令:
“撤围!”
汉军似慌乱一般,纷纷后撤。
丢下旌旗、辎重无数,仓皇退去。
魏军驱赶一震,成功杀败汉军。
曹仁见状大喜:
“齐之名将张郃,不过如此而已!”
“传令,入城!”
城门大开,魏军鱼贯入城。
申仪亲自出迎,面带忧色:
“曹将军,末将惭愧,未能守住城池,幸得将军及时来援。”
曹仁摆手道:
“无妨,张郃已退,上庸无忧矣!”
“尔能坚持到我来,已是立下大功。”
又望一眼四周,好奇问道:
“怎不见令兄?”
申仪解释道:
“兄长已经于城内备下酒宴,为诸位将军接风洗尘。”
“特命我来接待诸位。”
话落,侧身让路:
“请将军入城休整。”
曹仁不疑有他,率军入城。
然而,就在魏军大半进入城内时,忽听四面城墙上战鼓骤响。
无数弓弩手现身垛口,箭矢寒光闪烁!
“不好!中计了!”
曹仁猛然醒悟,厉声喝道。
“速退!速退!”
然而为时已晚,城门轰然关闭,城头伏兵尽出,箭如雨下。
与此同时,城外山林间战鼓擂动。
张郃率军杀回,堵住退路。
曹仁环顾四周,只见魏军被困城中,进退维谷,不由咬牙道:
“张郃小儿竟如此狡诈耶!”
关兴立于城楼,大笑道:
“曹仁!汝已入瓮中,何不早降?”
曹仁怒极,拔剑喝道:
“众将士,随我杀出去!”
然而,魏军阵型已乱。
前有伏兵,后有追军,陷入绝境。
张郃策马而来,朗声道:
“曹子孝,今日汝插翅难逃矣!”
曹仁目眦欲裂,却知大势已去,只得咬牙死战。
……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