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因何落后(续)
小说屋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帝秦设计师 第286章 因何落后(续)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这是小族凌大族常有的现象,防大族更甚于防外邦,从根源上讲便是其等从未将大族当作过自己人。
手段都用于稳固自身地位,没想过国家发不发展,国家烂了坏了,大不了拍拍屁股走人,反正这地方在百多年前也不属于他们。
目光短浅且毫无气量。
李念又道:“二则是大航海时代到来。”
“两千年历史的大多时候,华夏都领先于西方,华夏比其等要文明先进。华夏设礼仪律法时,西方很多部族同野人比,也好不了多少。”
后世某主流的白人种族祖宗,就是群野蛮人,曾被罗马人视为蛮族,后来罗马灭亡,这些蛮族入侵也是原因之一。
所以,现在的那些白人,祖上真不是啥文明人,古希腊人、古罗马人、古埃及人有文明,不代表他们祖上就有。
“可说华夏穿衣时,他们还在以树叶蔽体,华夏用碗筷等餐具时,他们还在用手抓。”
“当然,西方也有不错的古老文明,但与其等关系不大,反倒因其等入侵而没落,乃至灭亡。”
“因此,在很长时间里,华夏都领先于西方。”
“西方这些人野蛮归野蛮,却也有些优点,像其等重利不怕死,为利益敢冒险……”
扶苏道:“我大秦子民也同样敢冒险!”
华夏先民不缺乏冒险开拓精神,也很有血性,轻生死,重然诺。
李念叹道:“确是这样,可到后来,华夏的文化发生了复杂的转变,文化思想逐渐趋于保守,还不如春秋战国时,华夏子民的冒险精神也被条条框框给压制束缚。”
文明发展应该是向前进的,可华夏的古代历史却是不仅没有前进,还往后大退步,吃老祖宗的本,幸亏老祖宗的本够厚。
扶苏道:“所以,华夏冒险开拓之思逐渐不足,西方人却还有保持,此消彼长下,西方人才有机会超过华夏?”
李念道:“若只这方面,西方人就算能超过华夏,也还得要再用些年份,且西方人也并非完全有开拓冒险精神,他们故步自封、愚昧顽固也不差,否则怎会有‘黑暗中世纪’之说?”
“比于华夏,他们得到了一个机遇,还将之给抓住了!”
“这个机遇,华夏也曾遇到,只是由于陈腐的文化观念,白白给错失了,甚至可说是华夏自己丢了。”
“当然,就是将机遇直接摆到那些腐儒面前,其等恐怕也难看上一眼,只会让其白白错失。”
“在他们眼里,华夏地大物博,物产丰饶,乃世间最灵秀之土,其他地方皆是蛮夷贫瘠之地,且海外开拓会让君王好大喜功,从而滥用民力,不利于国邦稳固,有何可开拓之处?”
从李念话中,扶苏明白了一事,华夏后来的文化思想转变和儒家有关。
李念道:“这个机遇便是‘地理大发现’。大航海时代开启,西方诸国投身到大航海中,赚的盆满钵满,凭借所获迅速发展,而华夏错失此番机会,逐渐被西方诸国赶上。”
扶苏道:“这‘地理大发现’是指发现新的土地?”
李念点了点头:“差不多。兄长因我已知在大秦外还有广袤的海外之地,可对‘地理大发现’前的人,他们却不知世界有多大,在他们国家地区外还有多少土地。”
“而当‘地理大发现’开始,西方人发现在他们已知的国家地区外竟还有新的地区。”
“那里有大片的土地未曾开垦,有大量金银等他们挖掘,有大量奇珍异兽等他们捕捉……”
“对西方人来说,发现这些新的地区,不仅能让一夜暴富,还能获得巨大声望。”
“于是,诸多西方人参与到大航海中,他们的船队出现于世界各大洋,寻找着更多不为人知的国家和地区。”
“像玄洲、迎洲便是西方人发现,其等以玄洲、迎洲为殖民地,从当地土著手里夺走了大片土地,挖走大量金银矿物,这不仅促进西方经济发展,还使得他们技术进步。”
“无论是远洋航行,还是保障殖民地安全、让殖民地产出更多利益,技术都是越先进越好,这让西方人加大了对技术的投入。”
“在大航海时代前,西方的技术不比华夏强,甚至还弱不少,像火药、造纸术都是从华夏传到西方。”
“可在大航海时代到来后,西方人的技术迅速发展,华夏却因错过大航海时机,技术没太多长进。”
一方曾十分领先,但停滞不动,一方虽在很长时期落后,却抓住了机遇迅猛发展,前者自然会逐渐被后者追上并超越。
李念道:“西方会有地理大发现,还有一原因,即是他们耕种水平不高,粮食不足,为填饱肚子,许多西方人只好选择出海搏命。”
“其实,当时的华夏完全有能力和技术开启大航海,郑和曾奉明成祖之令七下西洋,据说曾抵达过合洲,还将合洲长颈鹿当作麒麟带回华夏。郑和能七下西洋,足以证明华夏当时有远洋航行的能力!”
“可惜,郑和七下西洋却未引起大明朝廷重视,其带回的海图被束之高阁,最终还因失火而被毁。”
“郑和出海所用的最大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整支船队有数万人。即使郑和下西洋的百年后,西方也难以组织起这等规模的远洋船队!”
扶苏闻言也觉可惜,明明领先了这么多,却还是被人超过,可叹可惜。
“大明朝廷不重视郑和下西洋的成果,一是朝中很多官员认为远洋航行劳民伤财而无所获,不愿再继续;二是天朝上国的观念作祟,觉得海外皆是蛮夷之地,无好处可得;三是担忧民众会效仿出海,从而让国内不稳……”
“后世王朝,朝中文臣几乎都是儒家弟子,其中很多人思想较为迂腐顽固,让其等支持华夏王朝向海外开拓,很难。”
李念摇了摇头:“儒家,于华夏有功,但亦有过,华夏会故步自封,停滞不前,与儒家有不小关系。”
“从大秦到历代王朝,或相隔数百年,或上千年,却未有多少进步,甚至某些时候还往后退。”
扶苏想到他在回咸阳时,父皇曾问如何看儒家之法,他当时回答儒家之法要强行推行,要么国改,要么儒家之法改变。
现听李念之言,儒家显然是改变了自己,适应了君王,可这种改变给华夏带来了不良影响,否则李念话中也不会说“腐儒”、“迂腐顽固”等词。
李念道:“西方能超过华夏,不是其等天生比华夏子民聪慧,而是因华夏本身的问题,加之其等抓住了大航海机遇。”
“华夏从不比任何民族差,不然华夏凭何领先其等如此久!”
扶苏道:“原来妹婿想大秦拓展海外,还有此中缘故。妹婿尽管放心,大秦不会蹈此覆辙!”
都知道了后来的历史发展,要是还跟历史一样,那不是说他们既无能,又无智。
说完这句,扶苏决定问点其他想知道的,他道:“这清和明都是后世王朝?”
李念道:“皆是,清在明后,明也是最后一个汉人王朝。”
“汉人”一词让扶苏愣了下。
“汉人”应是后世华夏子民之称,就像秦人、齐人、赵人一般。
但这个“汉”是从何而来?
而且,不对啊,在清之后,还有新的后世之国,难道那个新的华夏之国不是以汉人为主?
听了扶苏之问,李念笑道:“会说明朝时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是因在明清后,再无王朝,后世华夏非一家一姓之王朝,而是天下华夏子民共有,华夏子民皆为主人,为共和国。”
听后,扶苏笑道:“那妹婿岂不还是后世华夏之主?妹婿来到大秦,岂不是降了身份?”
虽在笑,但扶苏心里十分震惊,后世的华夏之国竟不是王朝,而是人人皆为国家的主人,这远超出了扶苏想象。
他瞄了眼始皇,发现始皇毫无所动,必定是早就知道了后世华夏的情况,他又有一些疑惑在此刻得到了答案。
原本他觉得父皇反常,某些作为利于大秦,却不利于帝位稳固,这不像父皇会做的事,他看不透其中原因,然而现在明白了:父皇早就知道王朝必被更迭,没有永远不倒的王朝,但某些事却可被长久铭记。
父皇只怕是想成为古今功绩第一的帝王,使后来者只能眺望而难追及,至于大秦后来的帝王,有能力坐稳帝位,那就让大秦继续延续,要是坐不稳使大秦覆灭,那也是应当。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要挡了本皇的千古一帝之路!
李念并未多言,只说了句“兄长玩笑了。”,扶苏未再谈这,转而问道:“妹婿,那‘汉人’又是从何而来?莫非在后世有一个名为‘汉’的强大王朝?”
李念道:“正是,‘汉人’之称正源于大汉。”
“在华夏历史中,有两大最璀璨夺目的朝代,一者为大汉,一者为大唐。”
“我们可称‘汉人’,也可称‘唐人’,汉人多用于我等自称,唐人则是外邦称呼,在外邦的一些城市还有唐人街。”
两大最璀璨夺目的朝代,而大秦却不是其中之一,让扶苏心中颇为遗憾。
但想想也知,秦国国祚悠久,可秦朝只有短短十多年便被覆亡,覆亡时遍地起义,连老秦人都唯恐不为秦王,怎可能被选入其中。
“汉,其实就是秦之后的王朝!”
听到此言,扶苏心中一动:“这汉莫非是那项籍所立?”
说出这话后,扶苏立刻又自己否去:“不,那项籍虽勇,可其性情难为天下主,难道……是那刘季?”
他看的那份密卷记述中,刘季、项籍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
刘季出身不如项籍,但其有为君之度,在密卷记述的众人中,只有刘季最有可能击败勇猛的项籍。
“正是刘季!”
真是难以想象,在密卷记述中,刘季起义时已年过四十,居然还能建功立业,成为建立那大汉的帝王。
原来父皇将刘季委以重用,不仅是因为刘季再入咸阳时未屠戮宗室,还是因为刘季此人是大汉开国帝王,父皇想让刘季到西域为大秦发挥出其才智。
至于刘季是否会背叛大秦,建起一个西域版大汉?
扶苏认为不会。
刘季在最初时哪有那么大野心,不过是被逼走上这条路罢了。
如今的大秦不会再将刘季逼到不得不起义的地步,反之还待其不薄,刘季没背叛大秦的理由。
并且,大秦也不是历史上的大秦了,父皇不再如历史所记那般滥用民力,对大秦各方面弊端已进行修正,他也不会再自尽,而是成为大秦储君,还有……
扶苏看了眼李念,大秦还有妹婿这位自后世而来的来客!
即使刘季想叛乱造反,又有何惧?
扶苏道:“大汉因何而为后世铭记?”
李念道:“汉唐强盛,打出了汉人的威名,后世有位大思想家曾说过一句话‘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大汉即便在衰弱时,国内诸侯混战,也依旧能击败周边诸多异族,使其等难翻风浪。”
扶苏在心中默念“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
刘季建立的那个汉究竟得有多强,其国威传播到了多远?
“至于唐,其强盛时不逊大汉,破灭多国,使诸国来朝,突厥可汗曾进犯大唐,结果被大唐给抓到长安跳舞。大唐不仅武威赫赫,在文的方面同样毫不逊色,唐诗也是华夏文化中夺目的一颗星,有‘唐诗宋词’之称。”
“兄长若想更了解汉唐,可翻阅我讲过的汉唐之史。”
扶苏道:“此等强大的朝代,我必会了解,借其长,避其短,以为大秦之用。”
见今日时日不早,扶苏问出了最后一个问题:“妹婿,后世是如何评价于我,应当不是好评吧?”
对扶苏的问题,李念毫不意外,在得知历史后,绝大多数人都会想知道后世对自己是如何评价。
李念道:“大多数人对那位扶苏的评价都是‘叹其可惜,怒其不争’。”
李念在话里刻意将大秦现在的这位扶苏和历史上的那位进行区别。
扶苏听出了他的意思,这是在告诉他:你已经不是历史记述中的那位扶苏,不必将他的事认为是自己的事。
“后世人认为继承大秦帝位是那位扶苏而非胡亥,大秦国祚有可能得以延长。”
“可无奈那位扶苏自己不争气,兄长与蒙恬将军掌有三十万大军,却因一份未确定真假的诏书便自尽,殊为愚腐。”
扶苏沉默片刻,道:“妹婿也这般认为?”
李念摇头道:“不,我认为即便是那位长公子扶苏顺利继位,也没法改变大秦的结局!”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