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7章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小说屋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正文卷 第567章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刘荣并不觉得这种心态有错。

    只能说,这就像是懒惰、好色,又或是好奇心、报复心、好胜心一样——属于非常正常的人性。

    在特定的经历过后,大概率会出现诸如此类的心理变化。

    但不得不提的是:既然这些并不正面的心理变化,是因为特定的人生经历所造成,那就说明这些心理,是可以通过人为干涉,来提前规避的。

    好比刘荣。

    虽非嫡出,也没有人造嫡子的出身,却也有着先帝皇长子的排序。

    在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皇位传承规则中,至少占了个‘长’字。

    再加上先帝无嫡子,自然就成了规则范围内的最优选。

    占着这个名分、大义,刘荣就不会为了‘证明自己配得上汉家的皇位’,而做出太过偏激的举措。

    说得再直白点,就是作为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刘荣不需要证明自己。

    哪怕穷尽一生都没有任何成就,刘荣也依旧能泰然处之,绝不会因为自己‘德不配位’而惶惶不安。

    因为刘荣‘得位正’。

    刘荣继承皇位,本就是应有之理,并不受刘荣的才能、成就影响。

    反观历史上的汉武大帝,得位不够‘正’,自然就需要从其他方面进行找补。

    在位中后期倒还好——是通过正儿八经的武功勋,靠‘汉武大帝’四个大字在找补。

    但在即位初期,尤其是在建元新政被窦老太后废除后,到窦老太后驾崩前的时间间隔内,汉武大帝证明自己、找补自己法理缺陷的方式,就只剩下搞排场。

    又或者说,当今刘荣,和历史上的汉武大帝两兄弟,就像是两种不同情况下的富二代。

    ——刘荣是正妻所生的儿子,虽然母族并不能为自己提供助力,但好歹是正妻所生,根正苗红。

    对于继承家产,刘荣本就没有太多的心理波动——本就该属于刘荣的东西,刘荣不会去惶惶不可终日的想:怎么办?

    该怎么错,才能继承家产?

    该怎么错,才能避免家产被别人夺走?

    这一切,都不是刘荣所需要考虑的。

    刘荣需要做的,仅仅只是按部就班的接受‘传承者’规格的教育,并顺理成章的继承家产。

    顺利继承家产之后,刘荣也无需有太过剧烈的动作,只一切求稳,顺利完成权力交接,然后带领家族产业继续稳步前进即可。

    而历史上的汉武大帝,则好比富豪在外养的三儿所生,然后宠妾灭妻,扶正三儿,才得以继承家产的私生子。

    出身不正,上面又有很多个哥哥,让汉武大帝本就有些心里没底。

    虽然争夺家产的过程中,汉武大帝自己,几乎没有做任何努力,但也正因如此,才让汉武大帝更加的心虚。

    就像是一笔钱,如果是努力工作所得的报酬,那花起来就总会心安;

    可若是一笔意外之财,如中彩票之类,那兴奋之余,难免就要心里没底了。

    皇位传承,也是同样的道理。

    ——自己挣来的皇位,坐着总是更有底气,更能甩开膀子。

    但别人替你挣来的皇位,你就免不得要心里犯嘀咕,受那个帮你挣皇位的人处处掣肘,甚至是被其架空成傀儡。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汉武大帝,其实就是母亲王娡居中谋划,配合馆陶公主刘嫖,以及阿娇皇后青睐、东宫窦老太后认可,才最终得以继承大统。

    可以说,汉武大帝的皇位,是窦老太后、馆陶主刘嫖、阿娇皇后、王娡四人合力挣来的。

    正所谓:吃人最短,拿人手短。

    皇位都是人家帮你挣来的,那你免不得就要投桃报李,甚至把人家替你挣来的皇位,优先用来给人家谋福利。

    但在原本的历史上,即位初期的汉武大帝,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出身不够‘正’,让汉武大帝迫切想要证明自己;

    而七岁得立为储,一直到十六岁,被弥留之际的孝景帝强行加冠,摆明了是要汉武大帝即位后立刻亲政,又让汉武大帝不免有些膨胀起来。

    于是,什么窦老太后、馆陶公主,什么阿娇皇后、母亲王娡,都被汉武大帝抛在脑后。

    一手建元新政,把窦老太后得罪的死死的,直到老太后驾崩,汉家的大权都没能真正落到汉武大帝手中;

    再加上阿娇皇后一曲《长门怨》,又得罪了馆陶主刘嫖、阿娇皇后二人,失去了自己在窦老太后面前,最大,同时也是最有效的一张底牌。

    甚至就连母亲王娡,汉武大帝的态度也算不上亲近——动不动就是一句:莫复为窦氏,来敲打、恐吓母亲。

    这么一通操作下来,替汉武大帝挣来皇位的四人,几乎都被得罪了个干净。

    皇位、法理的源头被得罪,汉武大帝自然也就失去了短期内掌权,做出成绩来证明自己的可能。

    又迫切想要证明自己,就只能通过浮于表面的搞排场、搞形象工程,来维持自己可怜的体面了。

    而刘荣,与历史上的汉武大帝最大的一处不同,也恰恰在于此。

    ——刘荣的皇位,并非是靠旁人挣来的。

    不可否认,窦老太后的首允、默认,馆陶主刘嫖的‘不捣乱’,都是刘荣能得以继承皇位的关键因素。

    但也只是关键因素,而非决定性的核心因素。

    真正让刘荣有资格继承皇位的,是皇长子的身份,所赋予的法理资格,以及刘荣自己做出来的成绩,在先孝景皇帝那里得到的认可。

    至于窦老太后、馆陶主刘嫖,在刘荣得以继承皇位的过程中,做出的贡献不能说没有,却也仅限于:没捣乱,没坏事儿。

    而历史上的汉武大帝,则是窦老太后、馆陶主等人合力扶上的皇位;

    若是失去这些人的帮助,哪怕这些人不捣乱、不坏事儿,汉武大帝也几无继承皇位的可能。

    这一点不同,就使得刘荣和历史上的汉武大帝,在面对这些人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呈现出两种姿态。

    刘荣面对窦老太后,是纯粹把人家当长辈、当‘东帝’来尊敬,且对人家的窦氏外戚照顾有加,主打一个合则两利,分则两害;

    虽然张口闭口‘皇祖母’‘孙儿’,但实际上,双方几乎是以平等地位交流。

    ——至少在政治身份层面,祖孙二人是近乎平等的地位,只是多了一层祖孙的亲缘长幼。

    虽然刘荣仍旧隐隐低老太后一头,但考虑到吕太后‘珠玉在前’,刘荣也总还能抬起头说话。

    面对馆陶主刘嫖,那更别提了——刘荣心情好了,照顾窦老太后的面子,叫一声姑母,皮笑肉不笑的聊两句;

    心情不好了,说刘嫖两句,批评刘嫖一番,也没什么大不了。

    虽然在亲缘层面,姑侄二人长幼有序,但在政治层面,天子刘荣为君,太长公主刘嫖为臣。

    论亲缘,刘嫖大,论君臣,刘荣大。

    二者结合,刘荣仍旧稍大一头。

    反观历史上的汉武大帝,面对窦老太后——太皇太后对天子,稍低一头,祖母对孙儿,又低一头;

    再加上皇位,都是窦老太后替汉武大帝挣来的,再低一头。

    三者结合,汉武大帝面对窦老太后,那纯粹就是被压得抬不起头,只能跪着说话。

    面对馆陶主刘嫖,也差不多。

    虽然论君臣,能压刘嫖一头,但多出一层‘丈母娘和女婿’的长幼关系,以及同样承人家一个‘替朕挣来皇位’的人情,汉武大帝面对这位姑母,也照样不怎么抬的起头。

    以至于历史上,才刚入宫不久的卫子夫,被馆陶主刘嫖一个‘外人’欺压,差点给折磨致死,汉武大帝也是屁都不敢放一个。

    究其原因,不外乎那一句:吃人最短,拿人手短。

    人家替你挣来的皇位,你就别想着凭皇位压制人家。

    人家要的,你得尽力满足,人家不希望看到的,你得尽力避免。

    一旦没做到,比如搞出来个建元新政之类的东西,把人家给惹恼了?

    ——罚你在太庙面壁思过都是轻的!

    要不是娶了个好媳妇,废立天子也未必不会成真!

    说到这里,刘荣和历史上的汉武大帝二者之间,最本质的差距,也就很明显了。

    刘荣出身‘正’,得位‘正’,所以有底气;

    在面对窦老太后、馆陶主刘嫖时,刘荣虽然仍旧要以晚辈自居,但总归是能凭借天子的权势,来尽可能维护自身利益,以及宗庙、社稷的利益。

    但历史上的汉武大帝,出身、得位皆‘不正’,所以根本没底气;

    在面对窦老太后、馆陶主刘嫖时,汉武大帝非但要以晚辈自居,甚至就连唯一能指望得上的天子身份,都是人家替你挣来的。

    故而,什么维护自身利益,什么宗庙、社稷的利益,对即位初期的汉武大帝而言,都是绝对意义上的无稽之谈。

    ——对窦老太后、馆陶主刘嫖予取予求,然后熬死人家再说,才是汉武大帝唯一能走通的路。

    事实上,历史上的孝景帝废太子刘荣,立汉武大帝刘彻,也同样是无奈之举。

    哪怕后来,汉武大帝成了‘汉武大帝’,证明了孝景帝眼光没错,但也依旧不得不承认:废太子刘荣,是孝景帝迫不得已之下,才不得不做的无奈之举。

    没办法。

    实在是栗姬,以及栗姬背后的栗氏外戚上不得台面,加之历史上的太子刘荣,也同样有些上不得台面。

    若非如此——但凡太子刘荣有一丁点可取之处,孝景帝也不可能废黜已经及冠的太子刘荣,转而去立年仅七岁,且必然会被窦老太后压制的汉武大帝。

    就好比如今这个时间线。

    栗姬依旧是那个栗姬,依旧让刘荣苦不堪言,度过了极其痛苦、郁闷的十几年;

    栗氏外戚,也依旧是那个上不得台面的栗氏外戚,一族百十来号人,刘荣满共就淘换了一个勉强能用、中人之姿的栗仓。

    但在这个时间线,刘荣上得了台面。

    于是,哪怕与立刘荣,有‘栗氏外戚’这个隐藏风险,以及‘栗太后’这个明面上的风险,孝景皇帝也依旧传位刘荣,而不是历史上的汉武大帝。

    ——因为立汉武大帝,也同样有风险。

    废长立幼,本身就是在冒险。

    若非历史上的太子刘荣实在不争气,让孝景帝下定决心,宁愿冒险一试——宁愿赌一把,也不愿意接受太子刘荣那写在脸上的‘失败’二字,华夏历史上,恐怕大概率不会出现汉武大帝。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也正是由于历史上的先帝年间,太子刘荣和弟弟刘彻之间的这段恩怨情仇,刘荣才会在自己在位的这一朝,坚定不移的将嫡长子继承制重新拉回历史舞台。

    因为孝景皇帝废长立幼,一场豪赌,最终赌出来一个汉武大帝,本就是小概率事件。

    ——孝景帝够幸运,赌出来一个汉武大帝,而不是汉献帝、汉灵帝,亦或是绝后早夭的汉昭帝,乃至废帝昌邑王。

    人不可能总是这么幸运。

    十赌九输。

    豪赌的结果,往往是惨败。

    所以,刘荣不能让汉家的后世之君,都养成这种‘开小号,立幼子赌一把’的观念。

    相较于这种不确定性极高的豪赌,显然还是成体系的系统培养,才更能批量产出合格的皇位继承人。

    或许很难培养出太宗皇帝那样的在世圣人;

    但培养出先孝景皇帝那般,未必有天赋,但手腕必然老练的合格君王,是可行的。

    ——孝景皇帝本身,就是这套培养模式的成功案例。

    连棋盘侠都能培养的出来,都能培养成孝景皇帝,搞出来一个文景之治,又有什么样的皇帝,是无法通过系统性培养,来最终培养成合格帝王的?

    而在这样一套规范的帝王培养体系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确定候选人。

    若不提前把皇位继承人候选,限定在一人,而是一次性培养数人,最终选其中最好的那一个,就很容易搞出九龙夺嫡之类的闹剧。

    有且只有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正确性,将皇位继承人,坚决限定在‘嫡长子’这一个候选人身上,汉家的皇位传承,才能保证稳定过渡。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朕这一生,如履薄冰》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