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尘封的历史

小说屋推荐各位书友阅读:黑洞频率 第6章 尘封的历史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1943年的初春,在江南水乡的一个富农家庭里,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Q大师降生了。他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私塾先生,尤其精通算术,在十里八乡都颇有名望;母亲则是典型的贤妻良母,操持家务之余,最爱给年幼的Q大师讲述那些关于星空的传说。

    Q家的宅院坐落在村头,门前有一片开阔的打谷场。每到夏夜,父亲就会搬出那张祖传的藤椅,抱着年幼的Q大师仰望星空。“看,那是北斗七星,”父亲指着天空说,“它们就像一把勺子,永远指向北方。”

    小Q睁大好奇的眼睛,伸出胖乎乎的小手在空中比划着,仿佛要把那些闪烁的星星都摘下来。

    五岁那年,父亲开始教他打算盘。那架乌黑发亮的算盘成了Q大师最心爱的玩具,他常常一个人坐在门槛上,小手指灵活地拨弄着算珠,嘴里还念念有词地背着父亲教的“一上一,二上二”口诀。母亲见他如此痴迷,便用碎布缝了个小布袋,装上红豆让他练习数数。就这样,在父母的悉心培养下,Q大师对数字和自然的兴趣与日俱增。

    1950年,村里办起了新式小学。七岁的Q大师背着母亲亲手缝制的蓝布书包,蹦蹦跳跳地去上学。他的数学天赋很快显现出来,常常能想出连老师都惊讶的解题方法。

    有一次,老师出了一道鸡兔同笼的应用题,其他同学还在掰着手指头计算时,Q大师已经举手说出了正确答案。下课后,老师特意把他叫到办公室,送给他一本《趣味数学》,这成了Q大师最珍贵的礼物。

    中学时代,Q大师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位启蒙老师——物理老师张先生。张先生是个留洋归来的学者,上课时总爱讲些课本外的知识。他带来的三棱镜、磁铁等教具,让Q大师看得目不转睛。有一次做光学实验,当看到阳光透过三棱镜折射出七彩光谱时,Q大师激动得整晚睡不着觉,在日记本上画满了各种光路图。

    196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整个教育界。正在读高二的Q大师被迫中断学业,回到村里参加劳动。白天,他跟着大人们在田间地头干活;晚上,就着煤油灯的微光,偷偷翻阅父亲珍藏的《物理学基础》。那段艰难岁月里,是星空和数学公式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勇气。每当夜深人静时,他都会爬上屋顶,仰望浩瀚的银河,梦想着有朝一日能解开宇宙的奥秘。

    1977年的冬天,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高考恢复了!已经三十四岁的Q大师听到广播里的通知时,正在地里收白菜。他扔下锄头就往家跑,翻箱倒柜找出尘封多年的课本。母亲见他这样,默默地把家里下蛋的老母鸡卖了,给他凑齐了报名费。

    备考的日子艰苦而充实。Q大师白天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晚上就在煤油灯下复习到深夜。他把公式抄在小纸条上,干活休息时就拿出来看。村里人都笑话他:“这么大年纪了还考什么大学?”但父亲的一句话让他坚定了信念:“追求知识永远不嫌晚。”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年夏天,Q大师以全县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京城理工大学物理系。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全村都轰动了。临行前,父亲把珍藏多年的《九章算术》送给了他,母亲则连夜赶制了一床新棉被。

    大学校园里,这个比同学大十几岁的“老学生”格外用功。他总是一大早就到图书馆占座位,晚上熄灯后还打着手电在被窝里看书。教授们很快注意到这个特殊的学生,经常给他开小灶讲解难题。在实验室里,Q大师如鱼得水,那些精密的仪器设备让他爱不释手。有一次做迈克尔逊干涉实验,他为了观察一个细微现象,连续工作了36个小时。

    1982年毕业时,系主任亲自找他谈话,希望他留校任教。就这样,Q大师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他讲课生动有趣,常常用生活中的例子解释深奥的物理原理,深受学生喜爱。但渐渐地,他发现自己更向往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

    1984年春天,一个大胆的想法在Q大师心中萌生:南下创业!当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G城作为前沿城市,正焕发着勃勃生机。说服家人后,他带着全部积蓄1万元,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初到G城的日子并不好过。语言不通、人地生疏,Q大师住最便宜的招待所,每天骑着二手自行车跑遍大街小巷寻找合适的店面。最终,他在大学城附近租下了一个不到20平米的小铺面,挂上了“科达物理实验器材经营部”的招牌。

    开业第一天,只卖出了几节电池和两个电表。但Q大师没有气馁,他亲自上门向各大院校的实验室推荐产品,耐心地为客户讲解每件器材的使用方法。渐渐地,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诚信经营,小店的口碑越来越好。

    198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Q大师的命运。某天文研究所急需一批特殊定制的光学元件,找遍全市都没有厂家能接这个单子。Q大师得知后,连夜查阅资料,带着设计图纸找到了一家乡镇玻璃厂。经过三天三夜的反复试验,终于做出了合格样品。这个订单不仅让他赚到了第一桶金,更让他看到了高端科研设备的市场潜力。

    1988年,Q大师将经营部升级为“天体物理仪器研究所”,开始自主研发天文观测设备。他高薪聘请了几位大学时的同窗,租了间旧厂房作实验室。资金最紧张时,他卖掉了心爱的摩托车,却给员工发了双倍年终奖。

    1992年,研究所研发的第一台天文望远镜问世。这款望远镜采用了独创的光学设计,性能堪比进口产品,价格却只有三分之一。产品一炮而红,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庆功宴上,Q大师喝得微醺,拉着老员工们的手说:“还记得我们当初那个小铺面吗?现在,我们要让中国制造的天文设备走向世界!”

    老一辈的研究员们偶尔在茶水间低声交谈,提及“五楼暗房”时,语气总是微妙地一滞,眼神闪烁,仿佛触碰到了某种禁忌。他们知道些故事,关于失踪的实验数据、深夜传来的脚步声,还有那上锁却从未有人敢推开的门。可这些,对张慧而言,不过是老人们茶余饭后的怪谈。

    张慧,名校毕业,理性、冷静,笃信逻辑与证据。她不信鬼神,也不信命运,只信数据流和实验结果。可自从她被调到五楼协助整理旧档案以来,那间位于走廊尽头、门框漆皮剥落的暗房,总在她眼角余光中若隐若现。每天加班到深夜,整层楼只剩下她一人时,那扇门仿佛在呼吸——轻微的、几乎无法察觉的震动,像是有人在里面轻轻推门。她曾试图用科学解释:或许是通风系统的问题,或是老旧建筑的热胀冷缩。可每当她走近,心跳总会不自觉地加快,指尖发凉。

    她不是没想过打开它。事实上,这个念头像藤蔓一样缠绕着她的思绪,越压抑,越旺盛。她甚至在笔记本上偷偷画过那扇门的草图,标注了门锁的型号、门缝的宽度,仿佛在策划一场精密的“科学探索”。可每次脚步真正靠近,她的身体却像被无形的力量钉住,动弹不得。理智告诉她:门后不过是一间废弃的储藏室,或许堆满了发黄的实验记录,或许什么都没有。可内心深处,有个声音在低语:你真的准备好面对门后的真相了吗?

    “喂,还不回家?”一道清亮的女声突然从背后响起,像一把利刃划破了寂静。张慧猛地回头,心脏几乎跳出胸腔。走廊的声控灯应声亮起,映出一张熟悉的脸——是她姐姐张芸。

    “姐!你吓死我了!”张慧拍着胸口,语气里带着后怕和一丝责备。张芸却只是轻笑,抬手捋了捋那头乌黑如瀑的长发,发丝在灯光下泛着冷色调的光泽。她穿着一件剪裁利落的黑色风衣,身形高挑,眼神锐利,与张慧的内敛截然不同。

    “找刘小宝呢。”张芸淡淡地说,目光却在妹妹脸上停留了几秒,似乎察觉到了她刚才的异常。“你又在看那扇门?”她顺着张慧的视线,望向走廊尽头的暗房,语气忽然低了几分。

    张慧一愣,下意识否认:“没……没有,我只是在整理数据。”

    张芸没再追问,只是轻轻拍了拍她的肩:“别想太多。那地方,不是我们该碰的。”她说完,转身朝电梯走去,高跟鞋在空旷的走廊里敲出清脆的回响。

    张慧站在原地,望着姐姐的背影,心头却涌起更多疑惑。张芸知道些什么?为什么她提到那扇门时,眼神里闪过一丝难以捉摸的忌惮?

    她低头看了看手表,已是晚上十一点。整栋楼陷入更深的寂静,唯有五楼尽头的那扇门,在昏黄的应急灯下,投下一道长长的、扭曲的影子,像一只伸向她的手。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黑洞频率》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黑洞频率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黑洞频率》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