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蜀地贸易战

小说屋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朕,都是为了大汉! 第362章 蜀地贸易战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仲达,如何?”

    “嗯……有点难办。”

    诸葛亮全身心投入到修订《章武律》的时间,司马懿也去研究了一阵北伐必备的冬衣。

    司马懿自己也是河内人,对北方的寒冷同样有着相当深刻的认知。

    若是不能备齐冬衣,一到冬天,不管多么精锐的士卒,都将彻底失去战力。

    但南方的大汉却先天有着劣势。

    只因南方温暖,并不用专门准备冬衣,所以其材料相当短缺。

    御寒效果最为出众的,毫无疑问就是羊裘以及其他动物皮毛制成的衣物。

    然其价格高昂,便是寻常将官都不一定穿的起,更不必说分配到数万乃至十数万的士卒身上。

    其次,便是毛褐,也就是以羊毛纺织成的粗厚织物。

    《豳风·七月》中,就有“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的记载。

    而毛褐,也确实是北方百姓用以御寒的普遍之物。

    可惜因为羊一类的牲畜都长在北方,不在南方,故此只剩半壁江山的大汉也不可能给士卒配备毛褐。

    最后剩下的,就是复衣、缊袍。

    这类冬衣的制作方式,便是用丝绵、茧子甚至乱麻一类的料子塞在衣物夹层中,以作御寒之用。

    曾子因为贫困,他的帽子都不能碰,一整理帽子,帽带子就会断开;稍微提一下袖子,胳膊肘就露出来;一穿鞋,破了的鞋就会使脚后跟露出来……为此还留下了捉襟见肘的典故。

    虽然曾子本身的事迹是赞扬其时常拖着破鞋,高声吟咏《商颂》时那甘贫乐道的精神。

    但是刘邈、诸葛亮还有司马懿不可能去给士卒讲这个故事,让大家向伟大的曾子先贤学习!然后就不给士卒配备冬衣让他们冲锋……

    不然的话,士卒甘不甘贫不知道,这仗肯定已经输了一半!

    “陛下说的不错,这儒家之事,也不能尽学。”

    出现困难,首先想的应该是如何解决困难,而不是忍耐困难。

    司马懿思索一阵,还是给出了诸葛亮针对冬衣筹集的五条建议——

    【其一,向辽东,河北、关中,乃至交趾购买皮毛、毛褐。】

    虽然这种他们自己都不够的生活必需品,是不太容易出口罢了。但司马懿相信,只要刘邈肯砸钱,这都不是事!

    【其二,令百姓种植麻一类的作物】

    【其三,令百姓多养殖鸭子,用鸭绒取代羊毛】

    既然南方不能养羊,那就只能另辟蹊径。

    麻的御寒效果虽然不佳,不过聊胜于无。

    鸭绒的产量显然不及羊毛,但还是那个道理,聊胜于无。而且等数量上去后,说不定还能取代羊毛!

    【其四,如今冬衣制备时,有一种蜀地产的石绵效果最好,可以向蜀地大量购买这样的木棉,甚至不惜压低粮食价格去购买!】

    【其五……】

    其实以司马懿谨慎的性格,这第五条建议,是不该告诉诸葛亮的。

    【其五,既然南方能够寻觅到占城稻这样的稻禾,那说不定能够找到另外一种比麻,比木棉更好的作物呢!】

    虽然虚无缥缈了些……但是万一呢?

    在伊籍将占城稻带回来前,谁能想到南方真的有那样抗旱抗涝不挑地方的作物?

    说不定,南方就有呢?

    司马懿自己都没有注意到。

    伊籍从南方带来的,可不仅仅是占城稻,还有所有人对这片天地的好奇心!

    海的深处,到底有什么?

    这估计是传统士大夫第一次将向往的地方从中枢改为了四海。

    毕竟,向往中枢,是因为中枢有钱粮,有权柄。

    但现在伊籍的行为毫无疑问证明了,外面,一样有钱赚!

    至于权柄……

    刘邈已经不止暗示过一次,将来有可能封土。

    而且刘邈已经有子嗣,但刘邈却未在大汉境内封出一名藩王。

    司马懿不信,这仅仅是刘邈诸子还年幼的关系。

    这些明示暗示,都让连司马懿这般务实的人都升起了对外界探索的念头。

    所以,司马懿才会写下最后一个建议,让诸葛亮尝试向南方寻找!

    诸葛亮在看到这几条建议时,也是赞叹:“不愧是仲达,与我不谋而合。”

    诸葛亮并未着急对第五条建议做出探讨,而是针对第四条建议去询问司马懿。

    “仲达以为,向蜀地贸易,真的可行吗?”

    “可行!”

    “但我听一些蜀地的商贾说,木棉花树木极其高大,木棉产量稀少。”

    “所以我说,要压低粮价,甚至要让粮价比荆州、扬州的粮食价格还要低!”

    司马懿眼中闪烁着光芒。

    “我们压低粮价,然后高价收购木棉。这样蜀地百姓必然会不再种植粮食,而专门改种木棉。”

    “这样等时间一长,木棉的产量就会增加。而我们到时候只用提高粮价,就可以逼迫蜀地百姓低价将木棉出售给我们!并且因为占城稻即将要推广,将来的粮价必然会暴跌!如此,便是我们一开始付出的代价,其实也不算什么……”

    作为管仲的精神门生,诸葛亮一眼就识破了司马懿的计策——

    “仲达说的,是齐纨鲁缟?”

    管仲为了让齐国称霸,曾建议齐桓公下令,让齐国人必须穿鲁国生产的缟布,但同时禁止齐国内生产这种布料,只能从鲁国购买。鲁国看到自己的缟布在齐国市场上畅销,开始大规模提高价格,甚至放弃了粮食种植,全力投入缟布生产。

    等到鲁国完全依赖缟布销售时,管仲便指使齐桓公下令禁止齐国人购买鲁国缟布,导致鲁国无法支付粮食价格。鲁国陷入困境,无奈之下只能向齐国低头,最终臣服于齐国。

    只是如今境遇有所不同,大汉如今可不是为了搞垮蜀地才改穿冬衣,而是真的需要冬衣。

    其目的,也不是为了让刘璋国破人亡,而仅仅是要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更多的木棉。

    可即便如此,诸葛亮还是蹙眉。

    “如此行径,恐伤蜀地百姓。”

    “……”

    若是常人,司马懿早就拂袖而去!

    但对于诸葛亮的为人,司马懿还是清楚的。诸葛亮实乃君子,其确实是在担心蜀地百姓将来因为缺粮而面临困顿的危局。

    不过理解归理解,司马懿还是以为,只要能够达成目的,必然在所不惜!

    “孔明不要杞人忧天。”

    “我方才虽然说蜀地百姓将来会争先恐后的种植木棉,但是有这个资格的,你以为当真是蜀地的百姓?”

    蜀地因为封闭,其豪族之盛,还在江东之上!

    不过是因为蜀地的自然条件实在太好,所以才显得平和安定。

    可即便如此,司马懿也不信普通百姓连肚子都没填饱,就要想办法去种植木棉创收。

    最后干这活的,肯定还是蜀地的诸多豪族!

    既然如此,那何必要为蜀地的百姓而担忧?

    难不成司马懿不用此计,蜀地的豪族就会厚待蜀地的百姓不成?

    而且司马懿也认真道:“陛下有些话,孔明实在也应该听听。”

    “陛下说话虽然粗鄙,但是仔细想想,其实许多都颇有道理。”

    “上次陛下就说,世间万事,皆分一个主次。”

    “抓住主要,舍弃次要,才能够成事!”

    “只有赶紧凑齐冬衣,陛下才能够太平北方乱贼。而只有解除北方的威胁,才能够对蜀地用兵。”

    “到时候,陛下在蜀地进行均田,难道不比让蜀地百姓如今当佃户来的富裕幸福吗?”

    诸葛亮听后,亦是没有反驳,而是点头赞同。

    “吾非瞻前顾后之人,只是觉得天下兴之,百姓苦也;天下亡之,百姓亦苦也。”

    司马懿只是耸耸肩。

    显然,因为出身的缘故,司马懿并没有诸葛亮的那般认知,但因为诸葛亮为人,所以虽不认同,可却依旧尊重。

    二人将此五策献给刘邈,用以解决冬衣之事。

    刘邈看到二人都用上贸易战了,那还能怎么做?

    即便是刘邈,也想不到如此全面的解决方式,故此当然是欣然同意!

    直到此时,诸葛亮和司马懿才正式与刘邈一同讨论起第五条。

    之前诸葛亮不与司马懿讨论,是因为知道此事,只有刘邈能够做主!

    他们要踏上的,是一条前途渺茫的艰难之路!

    踏上这条道路,必然要有一个帝国的全力支持,同时也要有一个如张骞那样有着莫大勇气的人!

    而这些,都要刘邈不惜成本,不惜代价的去支持!

    但两人也有些忐忑。

    当年汉武帝支持张骞,那是因为匈奴真的是大汉的威胁,是可能将大汉置于死地的对手!

    正是在这莫大的压力下,才有张骞凿通西域的战绩!

    但如今,大汉在南面却没有半点利益,有的,只是一个司马懿猜测可能存在着的,并未作用未知的植被。

    如此不成正比的付出,司马懿不确定刘邈是否会下这样的血本去完成此事。

    但刘邈的反应显然出乎了二人的预料。

    “居然这么晚才想到南方……亏你二人还一个姓诸葛,一个姓司马。”

    刘邈的话惹得两人心中一阵嘀咕,显然不知道自己的姓氏又怎么招惹刘邈了。

    “而且不但慢,还笨!”

    笨?

    诸葛亮和司马懿虽然谦虚,但是从小到大,还是第一次听别人骂自己笨的!

    刘邈看二人的眼神充满蔑视:“怎么?不服?”

    “换衣服!朕领你们出去,看看什么是聪明人的做法!”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朕,都是为了大汉!》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朕,都是为了大汉!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朕,都是为了大汉!》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