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莱昂纳尔懂什么《我的叔叔于勒》?

小说屋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文豪1879:独行法兰西 第119章 莱昂纳尔懂什么《我的叔叔于勒》?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刚回到家,艾丽丝就交给莱昂纳尔一封信:“莱昂纳尔,这封信是从英国寄过来的。”

    莱昂纳尔接过信封看了一眼,发现这封信来自伦敦,《十九世纪》杂志社,署名是「哈罗德·汤普森」。

    这就让他不由得重视起来。

    《十九世纪》虽然在1877年才创刊,算得上一份“年轻”的杂志,但是它的创办人詹姆斯·诺尔斯爵士与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勋爵等人关系密切。

    所以创刊号就有这些重量级人物撰文,创刊初期迅速走红,1878年初每月的发行量就超过 20000份。

    要知道,这份刊物的售价高达2先令6便士,相当于英国熟练工人2天的工资,有这个销量简直就是奇迹。

    索邦的期刊室里也有《十九世纪》,莱昂纳尔也借阅过几次,知道它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完全中立的思想交流平台”。

    不过它似乎很少刊登文学作品,主要以文学、科学、社会讨论为主。

    带着疑惑,莱昂纳尔撕开信封,抽出信纸认真看了起来。

    这位哈罗德·汤普森是用非常标准的法文给他写的信,这倒是这个时代欧洲文化人的基本技能,不令人意外。

    信的内容也很简单,一是希望授权《十九世纪》转载他的《我的叔叔于勒》,按照5便士(大概10苏)每行的价格支付稿费。

    这个价格倒是挺公道,毕竟是转载作品,莱昂纳尔虽然在法国是号人物,在英国可就没有人知道是谁了。

    二是希望由莱昂纳尔撰写一篇文章,参与《十九世纪》八月号的「现代研讨会」版块,主题是“贫困个体与家庭责任”。

    「现代研讨会」是《十九世纪》的立身之本,它提供了一系列不同作者关于科学、文学或者宗教等主题的文章和回应,杂志把它们收集在一起,以类似辩论的形式发表。

    这种类似“专题论坛”的文章组织形式,让读者可以迅速窥见当代最前沿的思想动态。

    哈罗德提示莱昂纳尔可以从“家庭内部的经济援助义务应当延伸多远”或者“个人成败与家庭关系的道德冲突”入手,与来自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的作者共同探讨。

    《我的叔叔于勒》在哈罗德眼里看来,就是一篇典型的探讨现代家庭关系的,因此向莱昂纳尔发出了邀请。

    莱昂纳尔皱了下眉头,第一个他很乐意答应,毕竟可以帮助他扩展英国的读者。

    但第二要求对他来说就有些挑战了——在19世纪末的语境下,特别是全面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无论英国还是法国,传统家庭关系都面临极大的挑战。

    传统农业社会形成的家庭伦理,已经面临颠覆甚至解体。

    就像在200年前的英国,再狠心的父母,也不会面临是把6岁的孩子塞进烟囱里去除灰,还是塞进矿坑里挖煤的选择。

    同样的,在法国的传统社会里,家庭是经济单位,财产的主体是土地,大多数成员共同生活、劳动,所以“亲属义务”观念很强。

    无论亲属经济状况如何,家庭成员有长期、稳定的相互扶助责任

    到了于勒被“流放”到美洲的时代,达尔芒司家的经济来源不再是土地,而是薪酬,成员之间的互相依赖减少了——所以他显得格外“十恶不赦”。

    若瑟夫一家对于勒的“视而不见”,金钱固然是一大因素,背后也有不能忽视的社会原因。

    如何在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的语境当中,重构家庭伦理,是这个时代许多文学家、哲学家思考和探索的事情。

    莱昂纳尔虽然拥有超越时代150年的见识,但是也未必能在区区一篇文章的篇幅里,把这些问题讲清楚。

    他放下信纸,踱步到窗边,俯瞰着巴黎的街景。

    马车辚辚,行人匆匆,这座“欧洲的首都”的脉搏在工业与资本的引擎驱动下跳得越来越快。

    他此刻看到的不是浪漫的街景,而是无数个于勒叔叔、无数个菲利普夫妇、无数个若瑟夫……

    当然还有自己那个倒霉的邻居,格林海特先生——如果是在100年前,他可能根本不需要用枪轰掉自己的脑袋。

    他甚至想到了自己:一个阿尔卑斯来的乡下小子,在巴黎独自求学,又一夜成名;他与远在阿尔卑斯的索雷尔家的联系纽带,其实也非常脆弱。

    理论上,他甚至可以不用每个月给家里寄那150法郎,毕竟上骗子的当与他无关,他还尽了提醒的义务。

    那是什么驱使他近乎本能地承担了这种原会摧毁他人生的义务?

    哪怕莱昂纳尔在那个时代是《我的叔叔于勒》的读者,而在这个时代又是它的作者,之前他都没有对这篇如此深入地思考过。

    他发现自己原来并不懂《我的叔叔于勒》……

    直到此刻,他也才感受到那些看似冷酷或者温情的笔墨下,那些虚构的人物发出的真实心跳。

    恍惚间,初中语文老师“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思想腐蚀亲情”的论断似乎在耳边回响。

    莱昂纳尔连忙把这句简单、粗暴的论断赶出脑海——于勒的悲剧,绝不能仅仅归结于社会或者个体的道德沦丧。

    菲利普夫妇的冷漠和恐惧,是一种出于本能的自保,19世纪社会的变化太快、太疯狂,没有人能预料明天会发生什么。

    若瑟夫的同情与无力,则代表了新一代在旧伦理崩塌后的迷茫。

    所以不能简单指责家庭冷漠,也不能空谈道德要求。

    莱昂纳尔想要探讨的是,在旧纽带断裂后,什么样的新纽带是可能的、合理的?而这种纽带应基于什么?

    是纯粹的情感?

    ——似乎一直都不太牢靠。

    是有限的经济互助契约?

    ——却又让个体承担了难以承受的风险。

    还是需要社会力量的介入来分担家庭无法承受之重?

    ——在这个连养老金和医疗保险都没有的时代?

    想到这里,他才掏出纸笔,开始给哈罗德·汤普森写回信,首先他同意了的转载要求;然后对参与「现代研讨会」议题也表示了赞成,但是稿件需要等到6月末才能交给《十九世纪》杂志。

    原因很简单,这篇文章难度颇高,自己又需要应付学年大考。

    写好这封信,莱昂纳尔就交给艾丽丝誊抄并投递,自己则在吃过晚饭以后就出门了。

    今天他有个大活动——参观欧洲最盛大的艺术展览、印象派画家的死地、一年一度的「巴黎沙龙」。

    (三更完毕,明日四更)

    今天写文意外太多,多次被中断,所以晚了这么多,实在抱歉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文豪1879:独行法兰西》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文豪1879:独行法兰西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文豪1879:独行法兰西》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