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四章 舌尖上的矛盾

小说屋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大明:七岁熊孩子,老朱求我登基正文 第三百六十四章 舌尖上的矛盾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入夏后的皇城,褪去了春日的料峭,多了几分燥热。

    却也因街巷里飘散开的各色香气,添了无限生机。

    自铁路网渐次铺开,户籍枷锁被朱雄英打破后,南来北往的商贩如溪流汇入江海,带着家乡的手艺扎根皇城。

    如今走在朱雀大街、崇文门一带,耳畔是此起彼伏的吆喝,鼻尖萦绕着甜、咸、鲜、辣的交织,那股子鲜活劲儿,是往年皇城从未有过的。

    江南来的王二,原是苏州府的小货郎,靠着一手蟹黄汤包的手艺在平江路小有名气。

    听闻皇城商机遍地,他揣着积攒的五十两银子,带着妻子和一双儿女,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赶来。

    他的摊位选在东华门附近的一条小巷口,每日天不亮就起身。

    将前一晚挑拣好的活蟹蒸熟,小心翼翼地剔出蟹黄蟹肉,再拌上猪五花肉馅,加葱姜料酒调味,最后用发得松软的面皮包裹,捏出十八道褶子。

    待辰时一到,蒸笼掀开,白雾裹挟着鲜美的香气直冲云霄,路过的行人哪经得住这般诱惑?

    “客官,刚出锅的蟹黄汤包,一两银子六个,咬开小心烫嘴!”王二的吆喝带着江南口音的软糯,不一会儿摊位前就排起了长队。

    斜对过的刘三,则是从四川夔州府来的汉子,性子泼辣,手艺也泼辣。

    他卖的麻辣烫,汤头是用骨汤、豆瓣酱、八角桂皮等二十多味香料熬煮的。

    咕嘟咕嘟在大铁锅里翻滚,荤素串儿往里面一涮,捞出来裹满蒜泥香油,一口下去又麻又辣,吃得人额头冒汗却直呼过瘾。

    刘三的摊位前总是围着一群年轻子弟,有勋贵家的小厮,也有学堂里的书生,甚至还有些大胆的闺阁女子,让丫鬟提着食盒来买。

    陕西来的赵四则更实在,推着一辆木车卖肉夹馍。

    他的腊汁肉要提前一天用老汤炖煮,肥瘦相间的猪肉炖得酥烂。

    用刀一切便簌簌掉渣,再夹进刚出炉的白吉馍里,馍皮酥脆,肉汁浸润馍芯,一口下去满是咸香。

    赵四话不多,却凭着实在的分量,引得不少脚夫、力役专程绕路来买。

    除了这几家,巷子里还有卖杭州西湖藕粉的张阿婆,卖广东云吞面的陈掌柜,卖山东煎饼的李大叔……

    各色小吃齐聚,让皇城百姓大开眼界。

    以前皇城的吃食虽精致,却多是北方的面食、糕点,哪见过这般丰富的口味?

    就连宫中的嫔妃,都时常让太监出宫采买,一时间“逛巷吃小吃”成了皇城最时兴的消遣。

    王二的生意最好时,一天能卖出三百多个汤包,赚的银子比在苏州府一个月还多。

    他看着钱袋一天天鼓起来,心里盘算着再攒些钱,就在皇城租个正经的铺面,让妻儿过上安稳日子。

    刘三也打算把老家的弟弟接来,再开一个摊位。

    赵四则想着年底带些皇城的绸缎、茶叶回陕西,给家里的老娘尽尽孝。

    彼时的他们,满脑子都是对未来的憧憬。

    住在东华门小巷深处的李大妈,今年五十六岁,丈夫早逝。

    唯一的儿子在锦衣卫当差,平日里就带着四岁的孙子过活。

    她家的院子,正好挨着王二的汤包摊位。

    起初,李大妈也觉得王二的汤包香气好闻,偶尔还会买两个给孙子解馋。

    可日子一久,她就受不了了。

    王二为了赶早市,每天三更天就起床剁馅,“咚咚咚”的剁肉声、“哗哗”的洗蟹声,像锤子一样敲在李大妈的心上。

    她的孙子年纪小,睡眠浅,每次都被吵醒,哭闹着不肯再睡。

    李大妈好言好语跟王二商量:“王掌柜,能不能晚些再剁馅?孩子实在经不起折腾。”

    王二却一脸为难:“大妈,不是我不肯,这蟹黄汤包就得现做现卖才新鲜,晚了就赶不上早市的客流了,我一家老小还等着吃饭呢。”

    李大妈没法子,只能每天夜里把孙子抱在怀里,捂着他的耳朵,可那声音还是钻缝儿似的往里飘。

    更让她糟心的是,王二的摊位就在巷子口,每天来买汤包的人络绎不绝。

    有的人吃完随手就把汤包的油纸、蟹壳扔在地上,刮风的时候,垃圾甚至会吹进她家院子。

    李大妈每天都要花半个时辰打扫院子,扫出来的垃圾能装小半筐。

    这边李大妈被王二的摊位折腾得够呛,那边住在崇文门附近的张秀才,正为刘三的麻辣烫犯愁。

    张秀才明年要参加科举,每日里闭门苦读,就盼着能有个安静的环境。

    可刘三的麻辣烫摊位就在他家隔壁,那股子浓烈的牛油辣味,顺着窗户缝往屋里钻,呛得他根本没法静下心来读书。

    更要命的是,刘三为了招揽生意,特意买了一面铜锣,时不时“哐哐”敲两下。

    喊着:“麻辣烫,又麻又辣,不好吃不要钱!”

    那铜锣声震得张秀才头晕脑胀,手里的笔都握不稳。

    张秀才去找刘三理论,刘三却满不在乎:“秀才老爷,我做点小生意不容易,敲锣也是为了混口饭吃,您要是嫌吵,关上窗户不就得了?”

    张秀才气得脸色发白:“那辣味关窗户也挡不住!你这般扰民,就不怕官府来管吗?”

    刘三嘿嘿一笑:“官府?我这摊位是合规的,又没偷没抢,他们管得着吗?”

    当然,矛盾还不止这些。

    赵四的肉夹馍摊位摆在街角,每天产生的油污顺着路面往下流。

    下雨的时候,路面又滑又腻,上个月就有个老太太路过时滑倒,摔断了腿。

    老太太的家人找到赵四,要他赔偿医药费,赵四却觉得自己冤枉:“我卖个肉夹馍,哪想到会有人滑倒?再说这路也不是我家的,凭什么让我赔?”

    双方吵得不可开交,最后还是里正出面调解,赵四掏了十两银子才算完事。

    还有卖西湖藕粉的张阿婆,为了节省成本,把洗藕的脏水直接倒进路边的排水沟。

    时间一长,排水沟堵塞,污水漫出来,弄得整条街都臭烘烘的。

    居民们怨声载道,可张阿婆却哭着说:“我一个老婆子,哪有精力去处理脏水?要是不让我这么倒,我这生意就做不下去了。”

    渐渐地,抱怨声越来越多。

    居民们先是找里正,里正去跟商贩们交涉,可商贩们要么答应得好好的,转头就忘;

    要么直接跟里正对着干,说里正多管闲事。

    里正们没辙,只能把事情上报给顺天府。

    顺天府尹接到报案后,也头疼不已。

    一边是要维持治安、安抚百姓,一边是商贩们的生计。

    他既不敢得罪百姓,也不敢轻易得罪这些商贩。

    毕竟这些商贩大多是外地来的,若是处理不当,传出去说朝廷欺负百姓,影响不好。

    周应秋只能派衙役去各个摊位巡查,要求商贩们不得扰民、不得乱扔垃圾。

    可衙役们一离开,商贩们又恢复了原样。

    有的商贩甚至跟衙役玩起了“猫鼠游戏”,衙役来了就收敛些,衙役走了就变本加厉。

    这般敷衍,让居民们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明:七岁熊孩子,老朱求我登基》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明:七岁熊孩子,老朱求我登基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明:七岁熊孩子,老朱求我登基》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