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 另一种打算
小说屋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大明:七岁熊孩子,老朱求我登基正文 第二百六十三章 另一种打算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整条铁路的修建,也不是从皇城一路修到北平。
而是先规划好整条铁路的路线,然后分割成多份部署下去。
地势相较平缓的地方,修建的长度就要多一些。
那些地势崎岖的地方,相对的自然就要短一些。
还有遇到挡路的大山,也需要采用火药辅助开山,遇水则需要搭建桥梁。
待日后,这一段一段的铁路修建完毕后,再将之连接起来,便形成一条完整的铁路。
这一切的规划,朱雄英早就计划好了。
如今要做的就是,该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效率将铁路修建完毕。
同时朝廷颁布下来的工程,也算是间接为百姓们提供一个赚银子的机会。
并且在工程开始之前,朱雄英便下令给这些征发上来的民夫们,提前预支一个月的工钱。
至于这些民夫打算将银子带在身上,又或者存入银行,都由他们自愿处理。
这么做的目的,只是为了让这些民夫们在干活的时候能够安心,不必担忧工钱的问题。
也只有这样,这些民夫们才能够更好的为朝廷效力。
结果与朱雄英料想的一样,这些沉甸甸的银子到手后,民夫们悬着的心,这才放了下来。
告示上的承诺是真的,朝廷已经兑现了,不是在诓骗自己。
同时也在心中庆幸自己的选择有多么的正确。
那些没有参与进来,在一旁观望的百姓们,得知消息后,眼珠子都红了。
纷纷前往各地衙门报名。
奈何朝廷已经招纳到足够的民夫,已经不需要人手的了。
这让一种百姓们心中懊悔不已,早知道这样的结果,之前自己为何会产生质疑?
到手的银子,就这么轻易的溜走了,心中怎是一个悔字了得。
随着工程的开启,户部库府的白银如同流水一般,不断向外搬运着。
饶是杨思义的心中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对如此大量的消耗,也不禁一阵的肉疼。
眼睁睁瞅着充盈的国库,一点一点的干瘪下。
那种心情,常人根本就难以理解。
虽然心疼,却也没有说出一个不字。
因为杨思义能够分清事情的大小,更加懂得事情的轻重。
铁路更加算得上是大明的百年民生大计,如今投入虽然巨大,但未来的收获会更加可观。
就在杨思义对于白银的流失感觉到麻木的时候,天大的好消息传了回来。
新一批的白银已经由海外运送了回来。
这一次,这些海外运送回来的白银,并没有如同往常一样,送入大明境内各大城池中的皇家银行,也不需要当做压仓银使用。
至从上一次江南银行事件发生以后,整个大明便再也没有人怀疑皇家银行雄厚的财力。
所以,这一次运送回来的白银,直接送往户部,由杨思义调配使用。
并且朱雄英直言不讳的告诉杨思义,千万不要害怕花银子,就怕银子花不出去,砸在自己手中。
如此建议,倒是让杨思义听的一愣一愣的,只要有银子,谁不会花?
按照皇孙殿下的吩咐,杨思义也过了一把花钱如流水的瘾。
……
北平城。
朱棣率兵出征以后,整个燕王府内的大小事宜全部由朱高炽处理。
并且,朱棣在临行之前,刻意强调过,无论朝廷有什么样的政令,都要执行,不得有半点的违背与质疑。
所以,朱棣离开后,朱高炽在做事的时候,比以往更加小心,生怕自己有什么地方做错了。
修建铁路需要征发民夫,消息早已经在整个大明传开。
只是如今的北方,人口并不算多。
生怕自己这边做的不够好,朱高炽甚至从燕王府抽调出一部分的人,前去支援朝廷。
可以说这样的决策,是为整个大明境内的藩王们,做了一个表率。
其他藩王也不甘示弱,纷纷派出自己的府邸的奴仆,前去帮忙修建铁路。
对此,朱雄英还刻意为朱高炽颁发一道嘉奖。
同时,之前朱雄英派人收购的京西煤矿,此时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日后蒸汽火车的运行,可是需要消耗大量煤炭的。
所以,如今各大煤矿的铲除,除了正常民生使用,剩余的煤炭,全部留在矿场内。
就等着铁路修通后,投入使用当中。
铁路工程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可是朱雄英的目光并不止在工程上。
他的心中还在计划另一件大事,要知道汉唐以降,读书做学问的事情,才稍微流向民间。
在此之前,所有的文学巨著都被世家垄断。
即便是典籍印刷,文房四宝的生产,也同样被世家掌控。
从而也就导致了整个朝堂中的官员们,就那么几个姓氏。
说句不好听的,整个朝堂中的官员,细算起来都是亲戚。
一旦这些人集结在一起,便可以与皇帝分庭抗礼。
甚至遇到手腕弱一点的皇帝,这些世家的力量,足以撼动皇权。
直到隋唐的时候,当权者这才打破了门阀世家的垄断。
普通百姓们这才有机会接触到知识,然而这样的后果,自然会让那些门阀世家愤怒。
甚至不惜勾结外族,不顾百姓生死,妄图颠覆整个隋唐。
从而导致中原大地四处战火纷飞。
但这道口子终究还是被打开了,宋朝的时候,更是出现了畸形的文治之兴!
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最终再次沦落为某些人手中垄断的工具。
不光是将知识垄断在自己的手中,就连整个科举的选拔过程,也要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兴百姓苦,亡百姓亦苦。
底层的百姓们,根本就没有力量从那些大人物的手中摆脱出来。
直到元朝的时候,这种情况才彻底被打破。
只因为那些野蛮的蒙古人,只需要奴隶,根本就不需要读书人。
就算破例选拔些许的读书人出来,那也仅仅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直到朱元璋将元朝推翻,建立大明的时候,提倡八股制度,硬生生将文学的大圈子给圈进了起来。
以往参加科考的学子们,不说各个学富五车,至少也算的上是博才多学。
但朱元璋时期,科考的内容,只有那么一丁点。
也只有这么一点点的知识,反而却成了最困难的知识。
但凡你想要了解这一点知识,必定要了解所有的儒家经要。
要么就是一瓶不满,半瓶晃的半吊子。
即便是脱颖而出,那也只是走了狗屎运,幸运女神不可能永远站在你的身边。
所以到了后来,整个朝堂上的大权,终究是落入到某人的手中。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