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章 荀夫子来了(二)
小说屋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咸阳宫阙三万里第一卷:少年年少 227章 荀夫子来了(二)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荀夫子已经沉浸在"吊民伐罪,周发殷汤"的段落中。老人时而击节,时而顿足,读到"坚持雅操"时,竟老泪纵横:"多少圣贤穷经皓首,所求不过如此!"
荀夫子胸前的白须还在微微起伏,老人将那份《千字文》抄本仔细折好,藏入贴身的锦囊中。张良注意到老师藏书的动作——那锦囊用的是齐国宫廷特有的双面绣技法,已经磨得发白。
"教材之事..."方铭等老人呼吸平缓后开口,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案几上的木纹,"还请诸位先生先将想教的内容撰写成稿。"
惊鲵适时呈上几卷空白的白纸。荀夫子接过时,发现白纸已经用特殊药水处理过,散发着淡淡的防蠹草香——这是皇家书库才有的规格。
"所有教习都要交?"张良的指尖在逆鳞剑鞘上轻轻敲打。
:"没有例外。哪怕是教孩童捏泥巴的手工课。"
荀夫子突然笑出声,紫檀木杖在地上点了三下:"好个'捏泥巴'!当年孔圣教六艺,可没说过要交什么教案。"话虽这么说,老人却已经取过毛笔,在砚中蘸饱了墨。
"时代不同了。现在讲究循序渐进。"
"学生共四百四十八人。"方铭继续说道,"最小的六岁,最大的十四。"
荀夫子正在书写的手顿了顿,墨汁在纸张上晕开一个小点:"如何分班?"
"一班一百二十人,多是官宦商贾子弟。"方铭取出名册,指着上面朱笔圈出的名字,"这些孩子早开蒙,能诵《诗》《书》。"
张良注意到名册边缘标注着各家关系:李斯侄孙、蒙恬外甥、儿子、王贲的儿子等等
"剩下的归二班。"方铭翻到后几页,那里密密麻麻写满了市井子弟的名字,"从识字教起。"
"你确定..."荀夫子的话说到一半停住了。因为他看见方铭从案几下取出个木匣,里面整齐码放着三百多支毛笔——笔杆上刻着每个孩子的姓名。
"二班用这个。"方铭取出一支略显粗糙的笔,"笔头是改良过的狼毫,适合初学者握持。"
张良突然问道:"若有人抗议分班不公?"
"凭本事分班。"方铭的枣木簪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半年后重新考核,能者进,庸者退。"
荀夫子突然大笑,笑声惊飞了檐下的燕子。老人提笔在纸张上写下"有教无类"四个大字,墨迹淋漓如龙蛇竞走:"好个'凭本事'!这才是真儒家!"
荀夫子的紫檀木杖"咚"地杵在地上,老人起身时带起一阵松墨香气,"学宫现在能看么?"
方铭从腰间解下一块玄色腰牌。青铜打造的牌面上浮雕着二十八星宿图,天河的位置嵌着一粒罕见的蓝田玉:"持此物可通行各处,包括藏书楼密阁。"
"好!好!"荀夫子接过腰牌时,袖中滑出一卷竹简,正是方才记录的教案。老人随手将其塞给张良:"你先与方大人商讨细则。"
方铭连忙拦住转身欲走的荀夫子:"夫子且慢!已近午时,不如..."
"老朽既至咸阳,岂有不见秦王之理?"荀夫子朗声大笑,白须在穿堂风中飞扬。他忽然改用雅言,声如洪钟:"《礼》云:'君子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
窗外的桂花树沙沙作响,惊起几只麻雀。
"子房留下。"荀夫子已经大步走向院门,紫檀木杖在青石板上敲出清脆的节奏,"你就在这..."
"备车!"方铭急忙朝管家喊道。老仆匆匆跑向马厩时,惊鲵不知何时已立在廊下,手中捧着个漆盒。
"带上这个。"方铭将漆盒递给荀夫子,"陛下最近喜饮菊花茶。"
送走荀夫子后,书房内骤然安静下来,只剩下铜壶滴漏的细微声响。
此时的屋内只剩下了方铭和张良。
方铭提起茶壶,水流注入盏中的声音格外清晰。"在小圣贤庄时,"他手腕微微一顿,"张良先生可是极力反对入秦的。"
"师尊说..."年轻人抬起眼,眸中闪过一丝与年龄不符的沧桑,"闭门造车终是虚妄。"他指尖轻轻敲击案几,节奏竟与方才荀夫子木杖点地的频率一模一样,"就像这《千字文》,若不是亲眼所见,我怎敢相信世间真有这般蒙学奇文?"
方铭的目光落在张良的袖口——那里用银线绣着细小的松纹,是韩国贵族特有的服制。即便国灭家亡,这个年轻人依然保持着最后的体面。
"伏念先生担心的是..."方铭将茶盏推过去,"儒门经典会被秦法篡改。你嘛.....呵呵。"
"所以更要来。"张良突然笑了,那笑容让他俊秀的面容骤然生动起来,"就像师尊说的——与其坐视他人曲解圣贤,不如亲身守护正道。"他端起茶盏,却没有喝,"况且..."
"况且什么?"方铭继续问道。
"你见过新郑的贫民窟吗?"张良没有接话,而是换了个话题,他的声音轻得像是在自言自语。他的目光穿过窗棂,仿佛看见了很远的地方,"那些饿得皮包骨的孩子,为了一块发霉的饼子就能互相撕咬..."
方铭说道:"韩国灭亡前三年,贵族粮仓里的陈粟足够全国百姓吃两年。"他抬起眼,"但那些粮食宁愿喂老鼠,也不肯降价一粒。"
张良的剑穗突然无风自动。年轻人俊秀的面容上闪过一丝痛楚,像是被人突然揭开了尚未愈合的伤疤。他腰间那枚残缺的玉珏在昏暗的光线下泛着幽光——那是韩非留给他的最后信物。
"我祖父......"张良的喉结滚动了一下,"他临终前还在劝说韩王安开仓放粮。"
"你在韩国推行过'平籴法'。"方铭的声音将张良拉回现实,"想学魏国李悝,丰年收储,荒年放粮。"
张良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惊诧。这个在韩国只实行了三个月的政策,知道的人少之又少。
"失败了。"方铭轻轻摇头,"不是因为法子不好,而是...几乎所有人都反对。”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