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前期勤政”的嘉靖

小说屋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第二卷:永乐风采 第261章 “前期勤政”的嘉靖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奉天殿前,洪武君臣们刚从那场“大礼议”的血雨腥风里缓过一口气。

    天幕上嘉靖帝朱厚熜那张年轻又带着点邪气的脸还没完全消失呢,大家伙儿心里都琢磨着:得,又一位。

    看前面那些皇帝,从老四朱棣开始,一个个在位时间都不长,十年二十年的,这嘉靖估计也蹦跶不了多久了。

    朱棣心里头那点因为“太宗变成祖”憋着的邪火还没散干净,就等着看这后世子孙还能整出啥幺蛾子,最好早点下线。

    可天幕画面一转,没接着讲皇帝怎么折腾人或者怎么被人折腾死,反而开始“夸”起来了!

    “明世宗朱厚熜继位之初,勤于政务,大力整顿朝纲,推行新政!”

    这第一句就把不少人听愣了。

    朱元璋小眼睛一眯,朱标也露出点意外的神色。

    勤政?整顿?这词儿跟刚才那个为了爹的名分跟满朝文武玩命的愣头青皇帝,好像有点对不上号啊?

    天幕继续放送:

    “政治上:裁抑司礼监权力,撤掉那些到处乱伸手的镇守太监!严肃御史台(都察院)的工作,明确区分厂卫特务机构和正经司法衙门(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的职权,不许他们互相搅和、胡乱抓人!”

    “重视任用张璁、夏言等有能力的臣子。吸取了前面几朝太监当权、祸乱朝政的惨痛教训,对身边的宦官看管得极严!中央的权力重新集中到皇帝和文官政府手里,整个朝廷风气为之一新!”

    “嚯!”台阶下那些勋贵武将们,像蓝玉、傅友德这些大老粗,一听“撤太监”、“管宦官”、“权力集中”,再想想之前天幕里那些太监作威作福的场面,顿时觉得无比顺耳!这嘉靖小子上来就干这事儿,痛快啊!

    “好!干得好!”蓝玉忍不住嚷嚷出声,“就该这么收拾那帮没卵子的阉货!”旁边几个勋贵也跟着点头附和,觉得这后世皇帝总算干了件人事儿。

    天幕还在继续,重点来了:

    “明世宗还对外戚世袭封爵的老规矩,动了大手术,并且定成了永远不能改的‘祖制’!”

    “嘉靖八年(1529年),吏部官员方献夫上奏说:‘自从仁宗洪熙爷那时候开了口子,开始大封外戚,结果呢?一家子外戚全成了权贵,爵位还一代代往下传,没完没了!’”

    “所以大臣们就建议皇帝:那些已经封了爵的外戚,只允许他本人享受一辈子!他死了,儿子孙子甭想再继承爵位!从今往后,什么皇亲国戚、驸马爷,统统不许再伸手要爵位!”

    旁白加重语气:“这项制度,经过嘉靖皇帝亲自拍板,成了铁打的规矩!就算是皇帝自己的亲妈蒋太后的娘家,还有他老婆陈皇后的娘家,也甭想例外!爵位到此为止!”

    刚才还叫好的勋贵们,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了。

    只让本人享受?子孙不能继承?!

    徐达、李文忠这些顶级国公互相看了一眼,眼神都有点不对味了。他们拼死拼活挣来的爵位,那可是要传子传孙,保子孙后代荣华富贵的根基啊!这嘉靖小子,上来就把外戚这条路给彻底堵死了?下手够狠!

    蓝玉张了张嘴,那句“好”卡在喉咙里,愣是没喊出来。断了子孙后代的世袭富贵?这…这好像有点…不太妙啊?勋贵堆里嗡嗡声低了下去,不少人皱起了眉头。

    就在这个时候,礼部尚书说了一句话:“这跟你们有啥关系,嘉靖说的是靠女儿当皇后才封爵位的外戚。我看了前面的天幕,好象从明宣宗开始,皇后都出身于小门小户了。”

    “是啊,汉高祖立下了规矩,非军功不封侯,我大明何时就因为女儿当了皇后、皇太后就开始给亲爹封侯的。”耿炳文接着说道,只是一想到自己这个靠军功封的侯居然没传下去,他就更眼给于外戚封侯了。

    想明白了这个道理的勋贵们终于心里平衡了许多。

    甚至连徐达也暗暗责备自己,刚刚想什么呢,自己家都有两个国公了?

    天幕又转向了经济:

    “经济上,明世宗严厉打击贪官污吏!重点清查了皇家庄园(皇庄)和那些勋贵皇亲们占的超级大庄园(勋戚庄园),把非法侵占的土地查出来,还!给!百!姓!”

    “明朝从弘治到正德年间,虽然也有人提过土地被权贵兼并、国家收税的土地越来越少这事儿,但根本没引起朝廷上下真正的重视。嘉靖八年(1529年),大臣霍韬奉命修订《大明会典》。他直接捅破了窗户纸:从太祖洪武爷那时候算起,到弘治朝,天下登记在册交税的土地,已经少了一半还多!(‘天下田亩已减强半’)”

    “嘉靖时期,在一些地方开始搞赋税和劳役制度的改革试验。嘉靖九年(1530年),重臣桂萼(皇帝身边参与机要时,就上过奏疏,建议重新清查全国新增的田地,并且重新审核、分配老百姓的劳役负担(编审徭役)。明世宗批准了!”

    “虽然第二年桂萼因为生病退休回家,改革没能更大范围铺开。但他开创的这个办法——把该交的粮食税(税粮)和该服的劳役(徭役)都折算成银子,统一征收,力求公平负担——被称为‘一条鞭法’。这法子效果很不错,给后面更彻底的税制改革趟出了路子,提供了经验!”

    这下,勋贵们的脸色更不好看了。

    查皇庄勋戚庄园?还田于民?!

    他们这些人家里,谁没点“来历不明”或者“经营得当”的田产?这嘉靖皇帝,手伸得也太长了!不仅要断他们子孙的爵位,连他们现在碗里的肉都要动刀子?!

    与此相反,朱元璋还有文官们,则眼神闪烁。清查田亩、改革赋役…这每一项都是牵一发动全身的深水炸弹啊!这嘉靖初期,胆子是真肥!手段也是真辣!

    最后是文化:

    “文化上,明世宗一登基就立刻整顿科举考试制度,确保选拔人才的公平公正;提倡多种途径选拔官员(三途并用),激励读书人的士气;整顿全国的教育管理(学政),强化官办学校培养人才的功能。”

    “此外,他还…改正了孔子的称号和祭祀典礼的规格。”

    “总体而言,嘉靖皇帝执政的前期,文化科技空前繁荣,出了很多好文章、大才子,杰出人物一茬接一茬冒出来。当时的人都说,天下欣欣向荣,一片大治的好气象!(‘天下翕然称治’)”

    “好!这才是明君气象!”勋贵堆里,几个稍微读过点书的,比如汤和、邓愈,听到文化繁荣、天下称治,又忍不住赞了一句。毕竟国家治理得好,他们这些勋贵也能安稳享福。

    文官队列里,很多人也微微颔首。整顿科举、重视教育、文化繁荣,这几点确实戳中了文人的心窝子。看来这嘉靖初期,并非一味蛮干,也懂得文治。

    不过,“改正孔子称号和典祀”这一句,像根小刺,扎进了一些老派大儒的心里。

    孔子圣人的地位和祭祀规矩,那是能随便“改正”的?

    这位皇帝,似乎对“礼制”有着某种…执念?联想到之前为了亲爹名分掀起的滔天巨浪,这“改正”背后,恐怕也不简单。但此刻“天下称治”的光环太亮,这点疑虑暂时被压了下去。

    天幕的光芒渐渐淡去,奉天殿前却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安静。

    勋贵们的心情像坐了过山车:刚觉得这小子收拾太监干得漂亮,转眼就被查了自家田产的闷棍敲得晕头转向;刚赞他文治昌明,又想起他可能惦记着自己碗里的肉。心情复杂得很,想夸吧,有点亏心;想骂吧,人家确实干了不少“正事”,只能憋着。

    大部分文官,尤其是那些饱读诗书、熟知历史的,却都紧紧地闭上了嘴,眉头紧锁,眼神里充满了深深的忧虑和警惕。

    他们敏锐地捕捉到了天幕叙述中一个极其关键、也极其危险的词——“前期”!

    “执政前期”!

    上一个被史书浓墨重彩地描述过“前期”如何励精图治、开创盛世的皇帝是谁?

    是唐玄宗李隆基!

    他那辉煌的“开元盛世”,可就是赫赫有名的“前期”啊!然后呢?然后就是天宝年间的怠政享乐,就是李林甫、杨国忠这样的权相祸国,就是安禄山史思明掀起的“安史之乱”,差点把煌煌大唐拦腰打断!

    一股冰冷的寒气,无声无息地爬上了朱元璋、朱标、朱棣,以及越来越多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文臣们的脊背。

    难道…难道这个看起来手段凌厉、颇有作为的嘉靖皇帝朱厚熜,他的统治轨迹,也要重蹈唐玄宗的覆辙?先明…后暗?

    权相?李林甫那样口蜜腹剑、一手遮天的权相?大明会不会也出一个?

    至于安禄山那样的藩镇大将造反…想到这儿,朱元璋心里倒是稍微定了定。

    以他与四儿子朱棣、孙子朱高炽等几代人的精心设计、不断强化的明中期以后的政治体制和军事布局(卫所、兵部调兵、文官督军),大明确实很难再养出安禄山那样手握数镇精兵、能撼动中央的军阀了。这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朱元璋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搭在龙椅扶手上的手,指关节捏得咯咯作响。朱标看着父皇的脸色,心里也是一片冰凉。朱棣则盯着渐渐暗淡的天幕,眼神复杂难明。他们都想到了那个可怕的、活生生的前车之鉴——被天幕曝光过的,那个叫门天子,大明战神,英宗皇帝朱祁镇!

    一个“前期表现还算好”的嘉靖,一个可能存在的、由盛转衰的巨大阴影,像一块沉重的巨石,压在了洪武十三年所有明白人的心头。

    他们是真的怕了。

    毕竟,前面已经出了一个能把大明拖进深渊的明英宗了……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