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7复命与家书

小说屋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刘宋:未满十二,是关中之主 077复命与家书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安定士族在杜骥的监督下,乖乖奉上了隐户与侵占的田地。

    他们不是害怕杜骥,是害怕跟着杜骥巡视的飞骑军,对此纵有不满,也只能往肚子里咽。

    正如刘义真所预料的那样,安定士族比不得渭南高门的富裕。

    各家奉上的隐户总计也只有七千余户,这已经是刘义真把他们掏空了的结果,除了合法拥有的奴婢数额外,真的不剩了。

    赵康拖家带口地离开了梁氏坞堡,跟着队伍前往设在安定各县的临时营地。

    他回首望去,眼中满是不舍。

    自永嘉之乱以后,百余年来,他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座坞堡里。

    尽管日子过得清贫,还时常要作为部曲,跟着梁家子弟迎击贼寇、溃兵,但至少能在这个乱世中存活下去。

    如果是以前,就算被赶出了坞堡,安定郡到处都是荒田,可以自行垦荒。

    之所以不肯脱离,一方面是因为失去了自由,不是想走就能走的。

    另一方面,安定这地方连年征战,太乱了,没有了坞堡的庇护,指不定会有多少溃兵闯进家门。

    那些溃兵,一个个穷凶极恶,抢你的粮食,玩弄你的妻女,还要杀人,他们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如今晋军收复了安定郡,胡夏与之交好,倒是没有了外敌的威胁。

    但刘义真让人丈量荒田,要给军士分田,民户自然也就没有办法依据占田令,自行开垦荒田了,又让这些被交出来的隐户如何维持生计。

    妻子一直在身边抽泣,听得赵康心烦意乱。

    他没好气地训斥道:“哭什么哭,晋人既然把我们讨要过去,就一定会有安排,况且天无绝人之路,就算是给人佣耕,有我在,无论如何也饿不死你。”

    赵康虽是汉人,不过沦落胡尘上百年,对晋人的身份并没有认同感。

    但有一点确实没有说错,刘义真既然讨要了他们,肯定会安排妥当,不会任其自生自灭。

    赵妻害怕的不是这个,她哽咽着解释:“妾身只是担心今日离开了坞堡,将来再有战祸,寻不到庇护之所。”

    赵康闻言,不以为意:“放心吧,如果晋人守不住安定,梁家也一定会重新收留我们。”

    ......

    就在隐户们纷纷往城郊的营地集结之时,安西将军府参军李德彰跋山涉水,由彭城返回长安,再从长安北上,终于来到了安定。

    与他一起来的,还有一名头戴狐皮小帽的中年人,正是沈庆之。

    二人是在长安相识的。

    “弘先,可惜你来晚了,没有赶上这场大战,否则,凭借你的才能,定可大展拳脚。”李德彰不无遗憾地说道。

    他与沈庆之一路同行,常有交谈,也对沈庆之推崇备至。

    沈庆之在长安住了几日,多多少少了解一些泾水之战的经过,笑道:“此战能胜,皆赖桂阳公运筹帷幄,临机果决,沈某纵使当时就在帐下效力,也不过立些微末之功。”

    李德彰微微颔首,眼见进了安定城,说道:“我此行,是为桂阳公奉上太尉的家书,面见桂阳公时,必定举荐贤才,沈兄需得早作准备。”

    沈庆之其实身上带着兄长写给沈田子的举荐信,但如果能够绕过沈田子,直接被举荐给刘义真,他当然求之不得。

    “如果沈某有幸得到桂阳公的赏识,将来必有厚报。”沈庆之郑重承诺。

    李德彰笑道:“桂阳公求贤若渴,弘先静候佳音便是。”

    进入安定城后,二人直奔刘义真在城中的府邸,沈庆之候在外面,唯有李德彰进了府门。

    刘义真听说刘裕寄来了回信,自然是第一时间就接见了李德彰。

    收下李德彰奉上的家书,他不急着拆开,而是问起了刘裕的反应。

    李德彰如实道:“太尉听闻寡妇渡大捷,为之欣喜不已,拍案赞道:‘吾家雏凤,一鸣惊人’,又听说府主有全取雍州之意,称赞府主有志气。只是在下吏临行前,太尉曾经再三叮嘱,让府主量力而行,以个人安危为重,若渭北不可得,不必强求。”

    其实刘裕也不认为刘义真能够平定关中。

    尽管被人视作战神,但刘裕终究是人,不是神,不可能隔着万里之遥,就对关中的局势变化了如指掌。

    只是当李德彰把刘裕的叮嘱带回来时,刘义真已经住进了安定。

    他有些得意:“家父将我比作雏凤,我又在兄弟之中排行第二,今后自当以二凤为别号。”

    刘义真很不满意自己的乳名车士,考虑到自己百年之后,可能被上庙号宋太宗,乳名又跟车有关,实在让人觉得晦气。

    依刘义真看来,二凤就很不错。

    李德彰不知道刘义真的恶趣味,当然,刘义真的别号跟乳名一样,也只有特定几个人能喊,他可没有资格。

    只是附和道:“府主龙凤之姿,以凤为号,自无不可。”

    说罢,李德彰趁着刘义真没有让他先行离开,又道:“下吏还有一事,斗胆禀告府主。”

    刘义真心情不错:“但说无妨。”

    “下吏在长安向长史复命时,偶遇一人名唤沈庆之,其兄乃是后将军府参军沈敞之,听闻此人自襄阳而来,北上投奔中兵参军(沈田子),于是与他同行,此人擅军略,见识过人,下吏斗胆,请荐于府主。”

    李德彰话音刚落,刘义真立时就来了精神。

    相较于自诩为刘宋万里长城的檀道济,其实沈庆之更适合这个称号,后人唏嘘的愚忠,在刘义真看来,却是乱世中最难得的优点。

    当然,前提是别让他去干内政。

    只不过刘义真并没有表现出内心的急切,只是平静道:“既是李参军举荐,本将军见一见倒也无妨。”

    李德彰闻言暗自欣喜。

    这就是自己在府主心中的地位,彭城一行的奔波劳累,现在看来都是值得的。

    李德彰当即请辞,急着去把沈庆之带来。

    如果沈庆之能够引得刘义真的重视,于李德彰这个举荐人而言,也有好处,至少证明他有眼光,刘义真也会因此更信重他。

    否则,他是吃撑了,非得给沈庆之铺路。

    李德彰走后,刘义真拆看家书。

    信封有些厚,因为刘裕的字比较大。

    刘裕发迹前,因为家贫,没读过什么书,字也很丑,刘穆之就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把字写大一点,不但能够藏拙,而且看上去有气势。

    没想到竟因此成了书法家,元末明初时的《书史会要》还收录了刘裕的作品,赞其‘书法雄逸。’

    但刘义真的关注点不在刘裕的书法上,而是想要知道他到底给自己调拨了多少钱粮。

    好在刘裕都在回信里写明了。

    刘义真看罢,自言自语道:“十万匹布,二十万斛粮食...”

    数目不算大,但晋军去年远征灭国,国库并不宽裕。

    刘裕能够挤出这样一笔钱粮,确实很难得。

    念在寄奴乖巧懂事的份上,等到刘义真回了彭城以后,也会多喊他几声爹,好让寄奴高兴高兴。

    ......

    “弘先!弘先!”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隔着一道高墙,沈庆之远远听到李德彰的声音,就已经猜到有了好消息。

    不一会,就看见李德彰站在门口朝他招手,催促道:“还愣着作甚,桂阳公要见你。”

    沈庆之大喜过望,被门口的守卫搜身后,他连忙步入了府邸。

    二人行走在回廊上,李德彰不厌其烦地叮嘱沈庆之一些注意事项,让他一定要给刘义真留下一个好印象。

    殊不知,刘义真早就期待着能够见到沈庆之。

    他可没想到这位高寿且愚忠的名将能够自己送上门来。

    原本还打算等到回了南方,再行征辟,如果沈庆之提前进了刘义真表舅赵伯符的幕府,也得厚着脸皮将人讨要过来。

    当然,赵伯符不一定会舍得让给他。

    原时空中,赵伯符就是靠着沈庆之帮他刷战绩,得了个名将的美誉,都以为他会用兵。

    等到沈庆之被调走,赵伯符这个名将也就现了原形。

    沈庆之将李德彰的叮嘱一一牢记在心,他如今三十有二,又被头风病困扰,自以为活不了多少年头,肯定不想把这次机会搞砸。

    真要弄巧成拙,惹了刘义真生厌,估计沈庆之也别想再有什么前程了。

    来到门外,又是李德彰率先进门通禀:“启禀府主,沈庆之正在门外候见。”

    “让他进来。”

    声音有些稚嫩,但语气却很威严。

    沈庆之由李德彰领进门,始终低着头,不与刘义真对视,他行礼道:“吴兴人沈庆之,拜见桂阳公。”

    “无需多礼,抬起头来。”

    “诺。”沈庆之依照吩咐,将头抬了起来。

    刘义真打量他的同时,他也偷偷看了一眼这位传闻中的权臣之子。

    对方生了一副好皮囊,任谁看了,都得称赞一句翩翩美少年。

    也难怪刘裕会偏宠这个儿子。

    只一眼,沈庆之便移开了目光,因为长时间的直视贵人,是一种很无礼的举动。

    尤其今天是二人的初次见面,沈庆之对刘义真的了解不深,不清楚他的真实性情,所以表现得有些拘谨。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刘宋:未满十二,是关中之主》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刘宋:未满十二,是关中之主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刘宋:未满十二,是关中之主》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