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议查楚藩承袭疏》
小说屋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274章 《议查楚藩承袭疏》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苏泽回到了报馆,就开始起草奏疏。
想了想,苏泽决定将奏疏分成两部分。
上半部分,自然是请求朝廷派遣能干的大臣前往武昌,查探楚宗案,确定朱华奎的身份。
原时空的楚宗案查不清楚,原因是当时案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很多涉事的当事人都说不清楚了。
而且原时空的伪楚宗案,还涉及到当时朝堂的政治斗争。
加上原时空的万历皇帝不理朝政,还胡乱指挥,最后让明廷的公信力丧失,得到了一个所有人都无法认同的结果。
但是这一次的楚宗案是楚恭王刚去世就爆出来的,当事人都在,只要派遣能干的官员探查,肯定能查出真相。
楚王继承是大事,多少宗人都盯着。
楚王府内有很多下人,朱华奎的母亲胡氏怀孕总要有人伺候。
还是声称朱华奎兄弟是王妃娘家孩子的,那只要将相关人等询问一下,再比对口供,大概都能得到真相。
其实历史上的大案,案情都没有太多复杂的地方,真正干扰办案的其实是政治因素。
当然,查案只是第一步。
无论是通政使杨思忠,还是刑部侍郎李一元,包括他们身后的重臣们,其实都不太关心朱华奎的身世。
主要还是楚宗。
所以换句话说,这起案子还是和政治有关。
但是苏泽也很清楚,想要一下子削藩楚宗,这恐怕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这同样是一个政治问题。
原因也很简单,嘉靖皇帝所在的兴王府一脉,就封在湖广。
也就是说,当今皇帝这一脉,当年也是从湖广走出去的,嘉靖皇帝在继位前,都是生活在湖广的。
当然,从血脉上讲,楚王一脉的祖宗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儿子朱桢,而嘉靖祖上是明宪宗第四子朱祐杬,其实兴王一脉和楚王一脉的血脉关系很远。
但是如今湖广已经除了荆州的辽藩了,如果再革除武昌的楚藩,那皇室在宗室的声望肯定受损。
这显然不是隆庆皇帝能下定决心的事情。
况且现在楚恭王才去世不久,楚王世子朱华奎年幼,如果这个时候革除楚藩,恐怕要引起各地藩王的动荡。
苏泽当然想要一下子革除藩王弊政。
可是这些藩王在地方上也都是豪强,如果串联闹起来,对朝廷威信也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汉景帝可是铁了心要革除藩王的,可七王之乱闹起来,他还是要杀晁错。
明代也不是没有藩王造反的先例。
所以苏泽也不觉得现在是革除楚藩的好时机。
可虽然不是革除楚藩的好时机,现在却是一个削弱楚藩的好时机。
如果朱华奎真的是楚恭王血脉,那这帮上血书的楚地宗亲就是诬告,那苏泽正好可以乘机请皇帝重重惩罚这些人,从楚宗手里夺回湖广的土地。
如果朱华奎不是楚王血脉,那么苏泽就可以建议皇帝,楚宗绝嗣为名,分裂拆封楚宗。
这样同样可以从楚宗手里夺来资源。
这也是杨思忠和李一元重视这个案子的原因。
无论朱华奎是真是假,都对朝堂有好处。
显然在《隆庆会计录》出台后,文官们为了节流几万银元争得头破血流,藩王却能每年坐收几十万的渔利。
这才是《会计录》的重要作用,这是改革的纲要,也是改革的冲锋号。
楚宗是湖广第一大宗,也是人口最多的,占据湖广禄米的七成。
谁能在这个楚宗最虚弱的时候,让楚宗吐出肉来,就能得到朝堂的青睐。
不过苏泽要做的也不止如此。
光是让楚地宗室吐出几亩田,根本就是治标不治本的。
只要楚王府还在湖广,楚地宗室依然是可以作威作福。
所以苏泽提起笔,写下奏疏的后半段。
所以完整的奏疏题目是——
《议查楚藩承袭并厘正楚藩刑狱疏》。
重点自然是后半部分!
苏泽在奏疏中写道:
“敕令裁革宗藩私审之权,凡宗室刑名案件,悉交案发地有司衙门勘问。”
“府县官依《大明律》初审具狱,详文上呈刑部复核;重案则由三法司共议,终审之权归于圣裁。”
“如此,朝廷可正司法之公,宗藩得免徇私之讥,万民亦获昭雪之门!”
苏泽瞄准的,是宗藩的自主审判权。
大明宗室犯法的问题,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
这个问题从明初就有了。
明初遇到宗室犯法,一般就是派遣朝臣去训斥一番。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这部明朝的“祖宗家法”中明确规定:
“皇亲国戚有犯,在嗣君自决。余犯轻者与在京诸亲会议,重者与在外诸王及在京诸亲会议,皆取自上裁。其所犯之罪只许法司举奏,并不许擅自逮问。”
这条祖宗家法,又逐渐演变成了地方宗室犯法,都只交给宗藩之首,也就是藩王处置。
要“推翻”这条祖训其实也不难,因为本来祖训中也没有说地方宗室有司法豁免的权力,因为犯罪而被处置的宗室也是很多的。
实际上苏泽要做的,只需要皇帝“授权”给地方官员处置宗室的案件,就可以绕过这条祖训。
苏泽在奏疏中“贴心”写道:
“夫亲王者,宗室之尊长也。今令其坐堂审问血亲,若据《大明律》严惩,则宗人谤其刻薄寡恩,视若仇雠。”
“若徇私宽纵,则朝野劾其藐玩法度,负国欺君。”
“此诚所谓‘重则招宗室怨谤,轻则受朝堂苛责’,实乃驱亲王入不义也!”
紧接着苏泽又列举了楚藩宗室的不法案件数量,希望皇帝能够在楚藩进行改革,将法司权力从宗王府收回到地方,交给地方官府断案再上奏朝廷,请求圣裁。
苏泽这份奏疏的改革步子迈的不大,先从最桀骜的楚地宗室开始。
而且楚宗目前的继承人年幼,还深陷继承丑闻中,所以根本无法反抗。
如果能收回楚宗的司法权力,接着就可以进一步扩大,将各地宗室的司法权力都收回来。
而只要能掌握调查权,那剩下的其实就不难办了,远在京师的朝廷,不可能干预每一个案件的审判结果。
那土地纠纷之类的小案件,自然是收归地方法司衙门了。
而重大的违法案件,地方官府自然也不敢轻易裁决,必然会上报给朝廷。
苏泽将奏疏塞进【手提式大明朝廷】。
——【模拟开始】——
《议查楚藩承袭并厘正楚藩刑狱疏》送到内阁,高拱和张居正赞同你的奏疏。
赵贞吉因为礼部立场,票拟意见提出反对。
奏疏送入宫中,隆庆皇帝对于取消楚藩司法特权的部分犹豫。
皇帝留中了你的奏疏,准备等待楚宗案件的处理结果再论处。
在得知你上书后,楚藩的大部分宗室都站在了继任楚王朱华奎身边,就连一部分上书的楚藩宗室也翻供反悔。
组织串联上书的楚宗镇国将军朱华趆在查案使团抵达武昌之前“自杀”,案件不了了之。
各地宗室极力上书反对,引发了朝野巨大议论,皇帝驳回了你的奏疏。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2050。】
【若要完全通过你的奏疏,需要支付2500点威望值,是否支付?】
好家伙!
这是自己上书引发的反应?
模拟的行为影响了模拟的结果?
苏泽看到这次的模拟结果,是自己的上书让楚藩宗室都团结起来了?
好家伙,这帮宗室也真狠啊!
按照模拟的结果,显然是自己上书后,引起了楚宗的警惕。
也对,代藩和辽藩都是自己上书革除的,所以自己上书谈及楚宗的事情,楚宗就立刻放弃内斗,团结起来对付自己。
甚至楚地宗室还让带头闹事的镇国将军朱华趆被“自杀”,了结这场楚藩内部的争端。
苏泽这才发现,原来自己的行为也已经能影响模拟结果了。
虽然可以消耗2500点威望来达成这件事,但是用2500点威望,来换取消楚宗的司法特权,这也太亏了。
苏泽想了想,果断选择了否,放弃了这次模拟。
也对,还是自己太心急了。
楚宗内斗才刚刚开始,自己现在就上书要对付楚宗,那反而是逼着楚宗团结起来。
苏泽重新拿起一本空白奏疏,他决定还是拆分奏疏,苏泽将前半部分单独写成奏疏。
《议查楚藩承袭疏》。
从模拟结果上看,皇帝显然对奏疏前半部分没有意见。
楚宗案闹成这个样子,伤害的已经不是楚宗的面子,而是对大明皇室都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楚宗内部为了朱华奎的身份争论不休,朝廷也必须要拿出一个裁决来。
这半部分的奏疏是肯定会通过的。
既然这样,苏泽在奏疏上写上了自己推荐的人选,次日交到了通政司。
——
御书房。
楚宗案后,有关这场案子的奏疏不断。
彻查楚宗案是肯定的,但是派谁去查,皇帝迟迟没有下决定。
一直到苏泽的奏疏送到,隆庆皇帝这才抬起头,看向司礼监三巨头道:
“苏爱卿推荐了都察院御史沈藻、刑部主事狄许查探楚宗案,司礼监以为如何?”
隆庆皇帝对沈藻有印象,他在缉私御史任上干得不错,领版权局事务的首辅李春芳都上书表彰过他。
皇帝对狄许就没印象了,毕竟刑部主事这个级别是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皇帝的。
这样的问题,司礼监自然是不会沾的。
李芳说道:
“此乃天子家务,仆臣不敢多言。”
隆庆皇帝皱眉,显然对李芳的说法并不满意。
李芳的回答不满意,冯保说道:
“楚宗案情复杂,请陛下派遣锦衣卫随使楚,这样也能方便宫内掌握消息。”
听到冯保的话,隆庆皇帝的脸色舒展开。
隆庆皇帝登基多年了,外朝文官对宗藩什么态度,皇帝自然也是知道的。
所以皇帝同样也害怕大臣陷害宗藩,派遣锦衣卫随使团一起查探案件,自然是为了不被蒙蔽。
当然,隆庆皇帝还是更信任文官系统一些,他又说道:
“正使还是要礼部出人,礼部侍郎殷士儋为勘楚正使,随使沈藻,还有那个狄许。”
“随使锦衣卫只有旁听之权,不得干涉使团办案。”
“仆臣领旨!”
——
次日,当沈藻接到圣旨,知道自己被塞入了勘楚使团的时候,他立刻冲去找苏泽。
沈藻和王任重一同出任缉私御史,两人在任上做的不错,特别有效的打击了盗版《西游记》产业,几乎将盗版《西游记》驱逐出了京师书市。
两人任期还没考满,就接到了升迁的通知。
两人同时被提名出任五门巡城御史,但是王任重更年长一些,也比沈藻的科举名次高,所以被选为外门巡城御史。
不过沈藻也没有继续留任,而是重新回到都察院,担任湖广监察御史。
这对于沈藻自然是不小的升迁。
在缉私御史之前,沈藻不过是监察御史里行,没有单独弹劾的权力。
缉私御史虽然官职等同于监察御史,但是只负责京师的版权事务,业务狭窄。
都察院系统和别的系统不太一样,官品高低并不能决定一切。
就算是都察院的主官都御史,也无法干涉监察御史使用监察权。
一名资深御史在院内的话语权,甚至要比外任的佥都御史还大。
所以能尽早返回都察院熬年资,才是沈藻职业发展的最佳选择。
可没想到,刚刚回都察院,沈藻就接了这么一个“大活儿”,得知是苏泽推荐他后,沈藻自然是十分激动!
对于一名御史来说,办过的案子就是最重要的“资历”。
楚宗案涉及楚藩,又是朝野关注的大案,参与这个案子,无疑会给沈藻一笔巨大的“资历”。
沈藻自然要急着找苏泽。
“一清(沈藻字)兄,陛下要的是楚宗案的真相,你到了武昌好好查案就是了。”
“那阁老们?”
“高阁老,张阁老都赞同清查楚宗案,但是赵阁老有些犹豫,主要是礼部有点异议。”
这下子沈藻明白了。
礼部一般都是“保藩派”,他们虽然也不喜欢藩王,但是宗藩体系是“祖宗之法”的一部分,礼部自然要尽力维护。
而使团正使是礼部侍郎殷士儋,那就说明使团内部也有调查阻力。
“一清兄可以多听听狄主事的意见。”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