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英雄家属
小说屋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破冰 第三十四章 英雄家属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老沈从上海出差回来后就一直闷闷不乐。
王芳已经不止一次偷看到他深更半夜躲在家属楼下抽烟,黑暗里忽明忽暗的火光,将脸上的愁容映照得格外真切。
如此怪异的现象让王芳无比坚信自己的老公肯定是在上海失恋了,不然还能有什么事会让一个大男人这样唉声叹气。
老沈这次倒是没惯着,甚至压根就没理一哭二闹三上吊的王芳。
他心里有个念头,那念头愈演愈烈,最后不能自己,让这个外表粗犷但内心细腻的男人选择在初雪的清晨敲开了穆老的办公室门。
“社长,我想弄一个系列报道,专门去讲述南极考察队队员家属的故事,我觉得他们也是真正的英雄。”
促成老沈这个想法的缘由,全都来自之前的那趟上海之行。
在完成出差任务后,他就根据赵阳留的地址辗转找到了杨浦区的石库门弄堂。
差强人意的居住环境让老沈吓了一跳,心里也不禁闪过疑问:“李燕在上海到底能不能把身体修养好?”
结果当然是否定的,他在那栋小楼里甚至都没找到李燕和瑶儿,通过邻居的描述才知道母女俩竟然被“强迫”去了嫂子阿红的早餐店做帮工。
听到这消息的老沈心里一下子就窜起一股怒火。
一个刚生产完的女人,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孩,寻常人家都是要捧在手里的宝贝,李燕的娘家却让她们当劳动力,如此冷血无情,资本家都没不带这么剥削的。
于是当天他就跑去了阿红早餐店兴师问罪,却在临进门的时候被李燕死死拦住。
原来是因为李燕的母亲不小心摔伤了脚,无奈之下才让她带着瑶儿去早餐店顶几天。
“你这才刚出月子,身体虚着怎么能干重活?还有店里这么吵,油烟味又大,瑶儿也受不了啊。”
老沈痛心疾首,他实在看不了赵阳在南极拼死拼活,妻女却在上海受苦受累。
“这娘家还不如不回呢,就在北京待着,你们研究所有相关政策,我们社里也有妇联的人,让她们帮忙照顾你和瑶儿不就行了,何必回来还要看你嫂子脸色。”
李燕对老沈能来探望很是欣慰,但她有自己的打算和考量,所以终究没有同意回北京。
“北京很好,单位也很照顾我,但是那里没有我的家人,我一个妇女带着个娃娃,很多事情外人再热心也不方便,这里虽然辛苦,但有我妈我爸我哥哥在,睡得踏实,心安。”
“而且赵阳他们完成任务回来也是先到这里,到时候我想带着瑶儿去码头接他。”
老沈最后还是没能说服对方,他知道李燕话语里没有提及的另一层原因,这个身材娇弱的南方姑娘和赵阳一样,骨子里最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
“老百姓们看报纸、听广播,会为了南极考察队的成功欢呼骄傲,可谁又知道在荣耀的背后,还有更多的家属在默默付出,这些故事应该被记录下来,应该被广而告之,因为他们和正在南极破冰的队员们同样伟大。”
新华社的社长办公室里,老沈终于结束了自己的讲述。
他是老员工了,深知要开设一项系列报道有多难,光是前期评估、讨论和申报可能就要好几个月的时间,更不要说稿子写出来还要耗费人力物力去编辑、审核及印刷上刊上报。
所以其实今天来并没有报什么希望,只是在家里被王芳说得烦了,脑袋一热就打算为像李燕这样的考察队队员家属做点事。
“你的想法很好,的确现在大部分主流媒体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南极考察队身上,对于幕后家属的宣传报道少之又少。”
“这样吧,你先拟定一个系列报道的计划和大纲,我让老钱他们抓紧组织一次评审会,争取在一周之内有个结果。”
老沈没想到自己“意气用事”的一次汇报建议,竟然得到了穆老的首肯,有他这位社长鼎力支持,评审和申报之类的手续会简单快捷很多。
“小沈,这个系列报道可不好写,考察队队员的家属们分布在全国各地,据我所知有些也是国家项目的参与者,怎么立体式地展现这些幕后英雄的风采故事,你一定要找准切入点,同时也要把握好尺度。”
穆老搞了一辈子新闻,对当下大环境的观察更是透彻,所以特意提前给老沈浇了盆冷水。
“穆老您放心,不管多难,我一定会把这个系列报道写好,毕竟赵阳在冰天雪地里为国家建功立业,我作为他的搭档在大后方也不能坐享其成啊。”
谈话后的第三天,老沈作为主撰稿者的系列报道——《长城站的幕后英雄们》就通过了申报流程,暂定将在1985年1月的《参考消息》上登载第一篇报道。
时间紧,任务重,老沈即刻登上了前往采访第一位考察队队员家属的路途。
那是一位身在巫峡深处的建筑工作者,他所参加的水利工程项目也是国家绝密,老沈拿着记者证通过了层层关卡才总算见到了这位四十多岁的巴蜀汉子。
“哈哈,俺在山里建大坝,俺媳妇去南极建考察站,都是造房子,都是为我们国家的子孙后代做贡献,所以没啥好叫苦的,而且和战争年代的革命先烈比起来,我们这点付出又算得了什么?”
长期的日晒雨淋把男人的皮肤搞得黢黑龟裂,乍一看还以为是个六十多岁的老汉。
但老沈从那双眼里所感受到的信念却无比强大,他专门给男人拍了张照片,远处的神女峰挺拔俊秀,大宁河蜿蜒流淌,但都及不上笑容里对事业和祖国的热爱。
没有停留,老沈乘坐火车再次出发,他要一路往西,去到一望无际的戈壁滩,那里有中国首个综合性航天发射基地。
采访的对象是一位女性科学家,她的工作很忙,只抽出了三分钟的时间。
“说来有趣,我在沙漠里搞了一辈子航天,我儿子却要跑到冰天雪地的南极搞航海,但不管做什么,我都为他感到骄傲。”
科学家来去匆匆,而且因为严格的军事管制,老沈都没能拍下一张照片。
他只从科学家助手那知道,科学家的父亲,也就是考察队队员的爷爷去世了,而母子两人都没能赶回去见老人家最后一面。
阿拉善盟的风吹得老沈脸阵阵刺痛,揣着采访笔记的他不禁在想,南极的寒风恐怕也正刮在那位队员的脸颊上。
新中国的每一步奋进几乎都伴随着“牺牲”,哪怕到了和平年代,也还有很多人在用骨子里的热血和不屈书写着新时代的乐章。
考察队一共591人,代表着他们背后有591个家庭。
老沈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办法采访到每一个人,但此时他的步子却别任何时候都要坚定。
这是属于他的战斗,也是属于英雄家属的赞歌。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