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赵徽柔

小说屋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大宋文豪 第252章 赵徽柔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经筵散后,那份文稿并未被束之高阁。

    中风后行动有些迟缓的赵祯,乘坐腰舆回到福宁殿寝宫时,那份誊抄工整的稿纸,依旧被他握在手中。

    福宁殿内,烛火通明。

    殿内陈设雅致,透着一种与主人气质相符的克制。

    赵祯在宫女的伺候下卸下常服,换上宽松的燕居常袍,眉宇间那经筵时被刻意压下的浓重疲惫神色,才一点点显露出来。

    他倚在临窗的软榻上缓了好半天之后,手中那份文稿才再次展开,他的目光落在“制衡之枢常在,公道之门常开”那一行字上,久久未动。

    殿内侍奉的宫人皆屏息凝神,动作轻巧如猫。

    这时,福康公主赵徽柔,这位赵祯最宠爱也最信任的长女,轻移莲步,端着一盏温热的汤走了过来。

    她年方十八,容颜清丽,气质温婉中带着皇家的雍容气度,自从今年春天因着赵祯身体欠安,她几乎日日侍奉在侧,亲自照料饮食起居。

    “父皇,该用些汤了,今日经筵可是累了?”

    赵徽柔声音轻柔,如同春风拂过。

    她将汤轻轻放在榻边小几上,目光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父皇手中的文稿上。

    父皇那专注的神情,那反复摩挲纸张的动作,都显示着这份文稿的不寻常。

    赵祯抬起头,看到女儿,脸上的线条柔和了些许,将文稿放在膝上,接过汤:“还好,只是看到一篇好文章,不免多想想。”

    他想都没想,就直接啜了一口汤,显然对于长女极为放心。

    实际上,福康公主将他照顾的确实很好。

    而在禁中更换了一批宫女和宦官,调整了班直将领,并且将武继隆任命为皇城使之后,赵祯也多了不少安全感。

    赵徽柔眼眸微亮,带着一丝好奇:“能让父皇如此入神的文章,是哪位学士的大作?”

    赵祯放下汤盏,目光重新落回文稿。

    “非也,是一个今年来京应省试的年轻举子写的。”

    “举子?”

    赵徽柔惊讶地睁大了眼睛。

    举子的文章能入父皇御览已属不易,更遑论让父皇如此反复品读、若有所思。

    她心中好奇更甚,忍不住走近一步,目光投向那工整的字迹。

    “柔儿也看看吧。”

    赵徽柔小心翼翼地接过文稿。

    她自幼受皇家教育,精通诗书,历史亦有所涉猎,所以甫一入眼,便被那冷峻犀利、格局宏阔的笔锋所吸引。

    她看得不快,逐字逐句,时而蹙眉思索,时而眼眸亮起异彩。

    良久,她才从文稿中抬起头,望向父皇。

    “父皇,女儿从未想过,史书上的权臣篡逆,竟能如此溯源至制度之失,这位举子胸中确有丘壑。”

    这时候,喝完汤的赵祯忽然冷不丁地问道。

    “柔儿,你说我大宋的朝堂上,有司马懿这样的人吗?”

    赵徽柔听着父皇平静的话语,那字句间蕴含的深意让她心头微震。

    司马懿是谁,她当然知道。

    而她虽长居深宫,却也并非全然不晓时事,尤其是近一年来父皇身体欠安,她侍奉左右,也能从父皇与重臣偶尔的只言片语中感受到朝堂之上并非一潭静水。

    父皇此刻借《仲达论》所言,显然意有所指。

    “女儿愚钝,不懂这些事情,只知父皇夙夜忧勤,心系社稷不过依照女儿的想法,再怎么想来,我大宋的朝堂上,终究还是忠正之臣多得多的。”

    赵徽柔声音轻柔,她将文稿轻轻放回榻边小几上。

    “况且一个举人都能写出这种文章,说明我大宋青年才俊辈出,父皇还是不要太过忧虑了。”

    赵祯的目光从女儿脸上移开,重新投向窗外深沉的夜色。

    福宁殿庭院中的古柏在宫灯光晕下投下浓重的暗影。

    他沉默片刻,只道:“史为镜鉴,可知兴替,亦可警醒当下。这篇《仲达论》说的不错,司马懿之流,其滋生乃在制度崩坏、公门堵塞之时。只要朝廷持正,法度清明,抡才以公,纵有才智卓绝之士,亦只能为国所用,如良材为栋梁,焉能为祸?”

    赵祯看着女儿似懂非懂,却因他话语而稍显安心的神情,没有再就这个话题继续说下去,反而笑着问道:“只是不知道大宋这么多青年才俊,柔儿钟意哪个?”

    赵徽柔神情一黯。

    宋代公主跟唐代那些权势煊赫,甚至敢想着当“女皇”或者“皇太女”的公主截然不同,即便再得宠,也是不能涉足庙堂的。

    而且,宋代文官非常警惕外戚势力的崛起,哪怕真宗朝和仁宗朝两朝,外戚在事实上权势都不小,但怎么都没到能与文官抗衡的地步。

    再加上驸马跟单纯的外戚还不一样,虽然可以做到知州这个级别,“少走二十年弯路”不假,但以后怎么办?但再往上就可谓是难如登天了。

    因此,真正有政治抱负的青年才俊,一般来讲,是不会考虑尚公主的。

    “女儿年纪不小了,全凭父皇安排。”

    赵徽柔开口,柔柔弱弱地答道。

    看着女儿这副模样,赵祯心里有些难受。

    他没有儿子,只有这么一个刚成年的女儿。

    放在以前,赵祯自觉春秋鼎盛,还不会去想一些事情,可今年年初在鬼门关走了一遭之后,便开始认真考虑起了女儿的婚事。

    因为赵祯很害怕有一天自己突然撒手人寰,却还没见到女儿成婚,这种遗憾,对于一个父亲来讲是无法言说的。

    “朕知道你不喜李玮。”

    赵祯叹了口气说道:“现在朕身体也好多了,你不必总待在宫里,有些合适的场合可多出席,若是遇到钟意的青年才俊,便说与朕听,办法总是有的”

    赵祯这话说的含糊,但归根到底,大宋是人治。

    君父再仁慈,那也是君父,如太宗拔擢吕蒙正那般的事情,可一便可二。

    “你且去歇息吧,朕再看会儿书。”

    “是,父皇也请早些安歇,勿要太过劳神。”

    赵徽柔压下心中波澜,行了一礼,温顺地退下。

    临出殿门时,她忍不住又回头看了一眼。

    烛光摇曳中,父皇的身影倚在榻上,显得有些孤寂。

    殿门在她身后无声地合拢,隔绝了内外的光影。

    看着女儿离开,赵祯轻轻叹了口气,那叹息声极其轻微,却仿佛承载着整个帝国。

    “邓宣言。”他唤了一声。

    一直如同影子般侍立在殿角暗处的内侍省右班副都知邓宣言,立刻无声无息地趋步上前,躬身听命。

    赵祯没有看他,目光依旧停留在文稿上。

    “收好,置于福宁殿内书阁甲字第十五格。”

    内书阁存放的多是官家认为极其重要,需要反复思量的文书。

    邓宣言心中了然,这是官家暂时不想让陆北顾这个名字过早暴露在风口浪尖之上。

    实际上,赵祯深知,这样一篇如同投石入水的文章,一旦经由自己的手,在此时此地流露出过分的兴趣,传到外朝,立刻就会掀起难以预料的风波。

    太学体盘根错节,其背后牵扯的何止是文风?

    更是无数士子寒窗苦读所依循的“正途”,是考官阅卷的“惯例”,是朝中某些力量的“默契”。

    欧阳修等人欲革文风积弊,阻力之大,他岂会不知?

    但这件事情,赵祯不得不做。

    因为对于官家来讲,任何势力长久地占据某个位置,都是威胁。

    这陆北顾,此刻便如同一把尚未开锋的利刃,用得好,或可劈开一条新路,用得不慎,不仅会伤及自身,更可能提前引爆朝堂上涌动的暗流,让明年的科场乃至朝局都陷入不必要的纷争。

    烛火噼啪轻响,映照着赵祯沉静而略显苍白的侧脸。

    “另外,让武继隆遣皇城司去查查这个陆北顾的根底,这篇文章是不是他写的,背后都有谁,查清楚。”

    说完,他微微阖上眼,身体向后靠入软榻深处,不知道思虑了多久,方才睡去。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宋文豪》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宋文豪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宋文豪》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