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失义当补
小说屋推荐各位书友阅读:二手穿越:大耳贼刘备 第230章 失义当补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太史慈终究没有逃。
他现在也感觉自己好像确实上当了。
刘备奏表以工代赈,使饥民修河道,这事他是信的,毕竟孙乾是郑玄的弟子,不至于在奏表被毁时还以此诓骗。
但豪族假借黄巾之名作乱,此事太史慈难以尽信。他不愿相信那些广有贤名的青州士族会做这样的事,而且现在那些豪族都死了,已经无法验证。
不过,孙乾说刘备取豪族田粮赈饥,这事太史慈是信的,但同时也认定刘备必然侵占了士族田产——他和陈登初次见到刘备的时候一样,不相信会有官员无私到什么好处都不取。
至于军屯之事,太史慈考虑不到那么远。他并不知道朝廷的困顿,也不理解粮税与运输导致的灾祸,只知道设屯田校尉或许能安置饥民,起码不是恶法。
太史慈其实是有些犹豫的。
他对刘备依然保持着些许怀疑。
但他至少能确定,孔赞确实是断章取义了。
只是孔赞所言也全都是事实,并没有攀诬,也没有添油加醋——这便是孔赞聪明的地方。
不过,无论如何,孙乾说得没错。
如果刘备确实是个仁善之官,那么太史慈毁其表章,导致朝廷先入为主的处置了刘备,比如调走或去职,这肯定会使青州原本正在进行的各种善政随之中断。
眼下是初冬,饥民们正在分田地,尚未开始种植,即便明年春季种了粮食,也要到秋季才有粮食产出。
从此时到明年秋收这大半年里,数十万饥民都得依靠刘备从豪族那里弄来的粮食过活。
如果青州一系列善政中断,谁能代替刘备赈济数十万饥民?
黄河治理眼看就要收得全功,若此时半途而废,又会如何?
青州会不会再度变成半年前的模样?
若刘备去职,青州复乱,数十万人再度扎起黄巾……那青州百万民众恐怕都全都会将太史慈视为罪魁祸首,太史慈家中老母怕是真的无颜苟活于世。
……
光禄勋寺。
此处位于内廷宫殿区,在南北两宫之间,也是最靠近禁中(皇帝居所)的外官官署。
当然,距离皇帝最近的官署不是光禄勋,而是黄门署,毕竟黄门署的办公区就在宫内禁中,黄门令就在天子身旁随侍。
“……伯安公,此事便是如此……太史慈已有悔意,但大错已铸,此事要如何挽回,还请伯安公想想办法。”
孙乾和糜芳一同向光禄勋刘虞陈告了原委。
被切成两半的奏报摆在了刘虞桌案上。
刘虞就是徐州东海人,和糜竺糜芳是同乡,这也是刘备让糜芳来请刘虞提案的原因——在徐州让糜竺屯田,并把屯田校尉归属于光禄勋管辖,这对刘虞而言是大有好处的。
“你是何时递交的奏表?奏表上具体是什么内容?”
刘虞转头看向太史慈。
“两天前某刚到雒阳便递入了公车署,交给了孔令丞……孔府君表刘使君平乱之功,又弹劾刘使君纵兵行凶、侵占民田、残害士人、大兴劳役诸事……”
太史慈老实说道。
孔令丞就是孔融,孔融刚被何进举了高第,但没有做何进的掾属,而是担任了公车署令丞。
“两天了……此表或许已经入了尚书台。”
刘虞背着手皱着眉,在官署中来回踱步:“明日便是朝会,孔赞此表极为高明,只要入了朝议,玄德必是落罪调任之局……”
“伯安公,若立刻向陛下陈清东莱孔赞遣人毁坏使君奏章之事,能否挽回?”
孙乾问道。
“陛下怕是巴不得有人举告刘备,是非对错在天子那里没那么重要……我尽力试试吧。”
刘虞叹着气:“你速去寻卢尚书,请卢子干在尚书台截住孔赞的奏表。”
卢植是孙乾的师叔,孙乾想见卢植还是很容易的,但奔波费时,待卢植明白情况时,已是傍晚了。
卢植倒也乐意帮忙,赶紧进尚书台寻东莱奏报,可找了一圈,翻遍了州郡表章,却没找到。
很显然,东莱奏报没有进尚书台,应该还在孔融手里。
而刘虞求见天子,也被拦在了西园外。
天色已晚,天子谁都不见。
见刘虞和孙乾皆无功而返,糜芳问道:“若刘使君被调离,青州安定局面必然毁于一旦……伯安公,此事果真无计可施吗?”
刘虞摇头叹气:“朝堂是不论是非对错的,不会有人相信玄德调任后青州便不复安定。只要东莱奏报上了朝堂,百官必会争夺青州之职,天子也会借此调玄德平定四方,至于青州会不会复乱,没人在乎的……”
糜芳又问:“此事能否设法压得几天?我若飞马回平原将此事告知主君……主君必能逼得东莱太守孔赞自承其罪,此事自然可解。”
“孔赞表了玄德平定青州之功,此乃捷报,压不住的……”
刘虞摇头,次日便是朝会了,这么点时间怎么压?找人商量都没时间啊。
太史慈得知此事怕是无法挽回,心里内疚不安,便向刘虞和孙乾请求:“今日我铸成大错,需得做点什么……既然奏表未进尚书台,那便还在孔令丞手中。我欲潜入北宫郎署,从孔令丞手中毁去东莱奏表,诸君可愿信我?”
糜芳明显有点不信,但对这个计划表示了赞同。
这确实是唯一的解决方式。
孙乾没说话,看向了刘虞。
刘虞问太史慈:“无论此事是否能成,你恐怕都必死无疑,你真要去?”
太史慈点头:“诸君皆愿为刘使君奔走,足见刘使君确乃仁善之君。我今失义,家母有训,失义当补……”
“我若能自偿罪过,便是死也是为义而死……若我不能挽回此事,那便是我自行不义,本也该死。”
……
入夜,西城金市,郎署(也叫官亭)。
郎署就是提供给官员居住的地方,算是公务员公寓,都是一个个的小院子。
孔融正与太中大夫杨彪在院内对酌。
杨彪是前太尉杨赐的儿子,家中城南有豪宅,但为了表示清廉,也住到了郎署——其实很多官二代都这样,曹操当年任职议郎的时候也住在郎署,虽然整个大汉都知道他家有的是钱。
孔融没把奏表交到尚书台,自然是有点别的想法的。
“……我可荐文举得青州之职,但文举为何想要出外?如青州是否已定尚未可知,即便定了也是残破难治,难保没有贼寇复起……公车署之职虽不显,却极易跃迁公府,文举何必寻外放呢?”
杨彪觉得朝中职务比较安全。
“青州乃文昌之地,名士繁盛,正是我辈建功之处。那刘备有平乱之能,却无治理之才,正该使其领军平定四方。融自认也算显才俊杰,安定地方教化士民,正是家门所长。京中虽好,但何大将军总对融加以烦扰,融不愿留在雒阳,还请大夫助我……”
孔融明显自视甚高,打算让杨彪借此举荐自己出外为青州刺史。
说起来,如果不是之前青徐有黄巾作乱,孔融很可能真会被朝廷任命为青州或徐州刺史。
杨彪应下此事,接过了奏表。
但就在此时,一个身穿朱袍的家伙从天而降。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