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好儿子

小说屋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我和五个大美妞穿越到北宋 第三百一十八章 好儿子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

    这至关重要的一仗打胜了,关键,赵俣在这一战至少消灭了一半金军的精锐,这其中大部分是女真人。

    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辽代生女真约十余万户,熟女真在辽末增至一万余户,两者相加不超过二十万户。

    若以每户平均三到五人计算,人数约为六七十万。

    另外,以渤海国故地的熟女真为代表的“系辽女真”,仅渤海国便有十几万户。

    综合来看,女真人总数估计为七八十万左右。

    另外,有观点认为,黑龙江地区的女真人在辽末金初约有八九十万人。

    而不论是哪种,这不到百万女真人中,还有老弱妇孺,真正能当兵的女真人,可能也就二三十万。

    一战,赵俣就消灭了差不多十万女真青壮。

    对刚刚才建国没多久的金国而言,这绝对是一场难以承受的重创,是能让新生的金国摇摇欲坠、根基动摇的沉重灾难。

    更何况,金国还有残辽这个对手,以及草原上的众多部落的挑战。

    说句不好听的,接下来,就算大宋不再继续打击金国,金国想要维持他草原霸主的地位都很艰难。

    漠北的强部之一,游牧于鄂尔浑河、土拉河流域,由多个部落联盟组成,势力范围较广,拥有较强军事实力的克烈部。

    活动于阿尔泰山一带,“国大民众”,经济和军事都较为发达,与周边部落联系密切,是西部草原的核心势力之一的乃蛮部。

    游牧于呼伦贝尔草原及克鲁伦河流域,由多个部落组成联盟,势力极度强盛,是东部草原的主要力量之一的塔塔儿部。

    分布在鄂尔浑河、色楞格河流域,以游牧为生,部落骁勇善战,与周边部落(如克烈部、蒙古部)常有冲突,具有一定实力的蔑儿乞部。

    位于阴山以北,虽规模不及前几者,但地理位置关键,是连接草原与中原的重要纽带,为辽朝守卫边墙,具有特殊战略地位的汪古部。

    还有,此时尚未统一,内部包含多个分支部落的乞颜部,也就是蒙古的前身。

    这些部落各自占据不同区域,相互之间既有争斗也有联盟,共同构成了草原的政治格局。

    它们会让遭到大宋重创的金国成为草原上的霸主吗?

    照目前的形势来看,就算金国不再遭到歼灭有生力量,二十年都恢复不了国力。

    而有这二十年时间,大宋的工业革命将彻底完成。

    到那时,甚至根本不用到那时,大宋就可以横扫草原,彻底解决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威胁。

    实际上,现在赵俣也可以尝试灭掉金国,只是由于现在交通还不便利,灭金的成本肯定很大,收益还小,关键治理成本大。

    而要是等几年,等大宋的火车和汽车彻底诞生,这些就全都不再是问题了。

    所以,仗打到这个份上,赵俣已经可以收手了。

    然而,话又说回来,大宋都已经打赢了此战,不收回点好处,那赵俣不是纯赔吗?

    这可不是赵俣想要的,哪怕他不缺金国那点钱。

    于是,让宋军休整了一天,赵俣就任命刘法为都元帅,童贯为都监,宋江为副元帅,宗泽为副都监,率领北府军、虎贲军、西军、神机中军北伐,去追童贯和他率领的那五万轻骑,目标是逼金国求和,缴纳战争赔款,弥补大宋的损失。

    值得一提的是,辽军在休整后,也在耶律淳的率领下去夺取辽中京了。

    北伐的宋军离开后,剩下的宋军继续打扫战场。

    与此同时,赵俣已经在自己的一众亲军、神机前军、神机左军、神机右军的护卫下返回了燕京城。

    大胜凯旋,赵俣受到了燕地辽民的热烈欢迎。

    自从崛起以后,金人接连发动侵略战争,攻城略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让辽地的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流离失所,给辽地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如今赵俣率军大破金军,给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带来了久违的安宁与希望,燕地的辽民怎能不欢欣鼓舞,又怎能不将赵俣视为救星?

    燕京城内,彩旗飘飘,锣鼓喧天。百姓们自发地走上街头,夹道欢迎赵俣的归来。

    赵俣骑在高头大马上,望着眼前热情的百姓,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这场胜利,不仅仅是一时的军事成果,更是大宋重振声威、赢得民心的关键一步。

    同时,赵俣也明白,未来的路还很长,金国虽遭重创,却未必会轻易就范,草原上的诸多部落也有待解决,大宋想要真正在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还有诸多挑战等待着他。

    回到燕京的皇城后,赵俣顾不上休息,立刻召集了手下的大臣和谋士,商讨下一步控制草原的计划。

    游牧民族如同一匹难以驯服的野马,始终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宋朝时就不多说了。

    金灭北宋;蒙古灭南宋。两宋都是亡于北方的游牧民族。

    到了明朝。

    明朝初年,朱元璋以雷霆手段清扫北元残余势力,迫使元顺帝逃往漠北,但蒙古并未因此消亡,而是分裂为鞑靼、瓦剌、兀良哈等部,这些部落各自为政,彼此争斗不休。

    朱棣上台后,更是以五次亲征漠北的壮举,试图将蒙古彻底纳入掌控。

    明军的这些战役虽重创蒙古势力,却未能根除其威胁,蒙古各部如野草一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明朝对蒙古的治理不仅局限于军事层面。

    明朝曾经试图通过关闭边境马市,切断蒙古获取粮食、铁器等物资的渠道,迫使其臣服,但经济封锁反而刺激了蒙古的劫掠行为。

    后来明朝又试图通过“以夷制夷”来分化蒙古各部,例如扶持瓦剌对抗鞑靼,不过这种策略如同饮鸩止渴。

    瓦剌在也先领导下迅速崛起,“土木堡之变”更是成为明朝的奇耻大辱,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北京城岌岌可危,暴露了这种军事策略的局限性。

    即便后期明朝通过“隆庆和议”开放互市,试图以经济手段缓解冲突,但蒙古各部仍未真正归附,边患依然频发。

    此外,明朝的边防体系也暴露出严重问题,明初设立的奴儿干都司、哈密卫等边疆机构,因距离遥远和补给困难等问题,难以长期维持。

    加之明朝后期国力衰退,财政开始拮据,边防军士常常缺饷,战斗力更是大不如前。

    蒙古首领俺答汗甚至在明朝末期兵临北京城下,迫使明朝妥协。

    这种军事上的被动,让明朝始终无法彻底解决蒙古问题。

    相比之下,清朝后来的盟旗制度和宗教控制,远比明朝的卫所制度更为深入和持久。清朝再辅以联姻和八旗制度,就彻底驯服了蒙古,蒙古各部俯首称臣,甘愿融入大清版图,长达数百年未生叛乱。

    更重要的是,明朝缺乏对蒙古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利用。蒙古人信奉藏传佛教,但明朝并未有效利用这一宗教影响力,而是单纯依赖军事和经济手段,这种单维度的治理方式,使得明朝始终无法在蒙古建立稳定的统治秩序。而清朝在蒙古地区大力扶持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鼓励蒙古贵族子弟出家为喇嘛,由于喇嘛不能婚娶,蒙古的人口和战斗力逐渐下降。

    到了民国时,蒙古的人口降到了不足五十万,而当时出家人数仍高达总人口的12.8%。

    可见清朝治理草原的手段有多成功。

    这些都是大宋可以借鉴的。

    在这里,张纯给赵俣贡献了大量可行的手段,她的一些“想法”让蔡卞等人都拍案叫绝。

    赵俣也不吝夸赞张纯,甚至问张纯想要什么奖励?

    谁想,张纯却对赵俣说:“官家,臣妾不要奖励,臣妾只想官家夸赞一下我儿赵樘,他刚经历九死一生……”

    说起此事,赵俣心里其实很复杂。

    赵樘第一次引起赵俣的注意,就是他、赵寿、赵楷跑去参加科举,而且还高中了。

    当时,赵樘甚至考了个探花,成绩竟然比赵佶还好。

    那时,赵俣是真记住了赵樘这个儿子。

    不过赵俣却认定了,那是张纯押对了题。

    现在想想,就算是张纯押中了题,当时还不满十三岁的赵樘能有那样的表现,也已经很不错了。

    后来,赵樘更是只用了三年时间,就读到了上舍生,证明他本人绝对不只是靠张纯押中题才考中探花那么简单。

    这次赵俣御驾亲征,赵樘先是单枪匹马去说服了生活在古北口的一众契丹部落交出来了古北口,又在此战当中,选择去最危险的第一线去拼命。

    赵樘的表现,已经不是一般的耀眼了。

    甚至都可以说,如果赵寿有一天不能胜任太子之位或者出了什么意外,赵樘或许是那个最适合接替赵寿太子之位的皇子。

    换而言之,张纯的目的达到了,她培养出来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儿子、一个非常优秀的皇储人选。

    只是,赵樘太有野心、胆子也太大了,他适合开疆拓土,不适合当个守城之君。

    这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毕竟,一个开疆拓土的皇帝后面,最好是一个守城的皇帝,那样对王朝来说可能更有益处。

    而且,赵樘不仅自己去第一线拼命,他还把赵俣未来的元帅岳飞带去第一线拼命。

    这种方式是锻炼人,但也太危险了,要知道,前线将士的阵亡率可是非常高的,对手还是金军这么强大善战的军队。

    毫不夸张地说,赵樘和岳飞能在此战中活下来,真是有点运气。

    从一个皇帝的角度来说,赵俣是希望赵樘和岳飞经历这样的锻炼的,因为他们真能从最底层爬起来,才更能堪当大任。

    也就是说,张纯给赵樘选择的路线是没错的。

    可从一个父亲的角度来说,赵俣虽然想让自己的儿子接受锻炼,却不想让他们真的冒险。

    这也是赵俣为什么把自己参加此战的儿子大多都放在了空心阵中的缘故。

    实际上,赵俣不想褒奖赵樘的行为,因为他怕自己别的儿子有样学样。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一旦真有那一天,赵俣可就要白发人送黑发人了,哪怕他儿子再多,也不想有这样的经历。

    可话又说回来,即便不战死沙场,赵俣每年都会死三五个儿女,多时甚至一年都能死上十个八个儿女,真要是有几个战死沙场的,他可能也就是伤心一时,不会痛彻心扉、伤心欲绝。

    没办法,赵俣的儿子实在太多了,很快就会超过穆来·伊斯美尔,丧子之痛或许真没有拥有一些优秀的儿子重要。

    总之,赵俣很纠结。

    在这样复杂的心情下,赵俣答应了张纯的请求,见了赵樘。

    都不用仔细去看,赵俣就能发现,赵樘长得跟自己至少有七分相似。

    这无疑让赵俣跟赵樘更亲近。

    可因为不熟,一时之间,在只有父子俩独处的时候,赵俣真有点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父爱。

    过了好一会,赵俣才说:“你娘对你期待较高,故而难免对你严厉些,你不要怪她。”

    赵樘恭恭敬敬地回答:“儿臣习惯了,不觉得苦,且儿臣知晓,我娘严厉,乃为教儿臣成才,可堪当大任,非有他意。”

    赵樘懂事的让赵俣有些心疼,毕竟他还不到十六岁,就文韬武略,通情达理,拥有不属于他这个年龄的成熟,这说明他自幼便承受了远超同龄人的压力与责任。

    赵俣心中暗自思量,这样的孩子,若生于寻常人家,或许能无忧无虑地成长,享受童年的欢愉,但身为皇子,命运一定会将他推向了更为波澜壮阔也更为残酷的舞台。

    赵俣心疼赵樘三秒,说道:“好儿子。”

    接着,赵俣语气一转,又说:“你娘已然教你许多了,足够你受用一生,今日为父再教你点保命手段。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

    赵俣教赵樘的东西很简单,总结一下,就两个字:低调。

    成大事者,不仅要有披荆斩棘的锐气,更需有韬光养晦的智慧。在这宫廷与朝堂的漩涡之中,太过张扬只会引来无谓的猜忌与灾祸。

    赵俣望着眼前这个尚显稚嫩却已透出几分坚毅的儿子,心中既有欣慰,又夹杂着几分期待。

    赵樘果然很有悟性,当即就表示,他以后不会再高调了。

    让赵樘离开后,赵俣又将赵建他们几个什么都不懂就靠着一股莽劲匿名跑去危险的第一线参战的自己的儿子给叫来。

    对于这些儿子,赵俣没有奖励他们,而是跟他们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等赵俣骂完,他们很委屈的离开了。他们想不明白,自己都这么努力了,为了引起父皇的注意,连命都不要了,可到头来,父皇为什么不仅不表扬自己还批评自己?

    没过多久,他们就发现,自己被悄无声息地调到了关键部门去锻炼,发展的明显比那些不努力的皇子好多了,哪怕那些皇子的母亲出身名门或是比较受赵俣宠爱。

    后来,赵俣回宫后,他们的母亲也常被赵俣翻了牌子,有人甚至因此又怀孕了。

    比如,已经有十多年没再得到过赵俣临幸的周氏。

    这他们才明白,赵俣既希望看到他们从基层做起得到充足锻炼又不愿意他们经历危险更不愿他们的兄弟效仿他们的复杂心情……

    ……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我和五个大美妞穿越到北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我和五个大美妞穿越到北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和五个大美妞穿越到北宋》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