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章:刘辩:贾诩还是个仁善之人呐!

小说屋推荐各位书友阅读:三国:我不是刘辩 第二百九十章:刘辩:贾诩还是个仁善之人呐!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哦~”

    “嗯~”

    “嘶~”

    翻阅着《太史公记》、《太史公记后传》、《汉书》以及《汉记》等多本史册,刘辩时不时发出满是惊讶语气的感慨。

    在来到东观翻阅史册前,他总觉得是自己无能,为什么老祖宗们能做到的事情,他却反而做不到。

    然后在遍阅史书中两汉时期移民实边的手段,刘辩的心情好了不少。

    “卢师,原来不是朕无能,只是朕的道德底线太高了!”刘辩挥舞着史册对着卢植高呼道,脸上的阴郁之色也渐渐消失。

    卢植斜睨了一眼这个发出怪声的弟子一眼,叹了口气,终归还是忍住了没有训斥。

    前几日的天子格外萎靡失落。

    他是知晓这个弟子心中究竟藏着怎样的远大志向,也是知晓他嘴上不说却是比谁都要强烈的傲气,能让天子如此萎靡失落的事情,也引起了卢植的关注。

    而后卢植从内阁的阁臣们口中得知了前几日商议移民之事,他不免担心起天子过于钻牛角尖的。

    天子是仁君,这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有时候仁德对于国家的发展也有不利影响。

    作为老师,卢植总不能劝谏天子放下那颗仁善之心吧,这也不符合作为儒学立身之本的“仁”。

    不过这还不算卢植最为担心的事情,随着天子受禅登基,他愈发觉着已故的老友杨赐对天子的评价有误。

    什么“谋同孝文,霸类世宗”,这分明就是始皇帝复生!

    虽说他没有亲眼见过,也仅仅是凭借着诸多史书中记录的文字而推断,但他觉得天子在执政风格上颇似暴秦的那位始皇帝。

    那始皇帝何尝不是心怀高远志向,故而才会一统四海、开拓八荒?

    那始皇帝何尝不是心比天高,故而才会颁布力排众议做出了诸多在老臣们眼中过于冒险的决断?

    尽管他是暴君,但卢植却也承认始皇帝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帝王,大汉从暴秦继承而来的诸多制度,大半都是出自那位始皇帝的手笔。

    但始皇帝作为大秦这架战车的驭者,他行驶的速度太快了,以至于官吏们作为牵引着大秦战车前进的战马完全无法保持始皇帝要求的前进速度,而百姓作为大秦战车的车身,也承受不了这样的速度逐渐垮塌。

    最终,随着始皇帝这位优秀驭者的离世,大秦这架战车便瞬间散架,湮没在了历史的潮流之中。

    而当今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

    卢植担任太子太傅以来,最忧心忡忡的是这个弟子就连行事风格也大类始皇帝,太过激进求成。

    两年半前,天下局势糜烂,太平道蛾贼叛乱,世家豪门猖獗,宦官与党人争斗……这一桩桩一件件几乎让他们这些心怀汉室之人看不见未来。

    因而当这个弟子如同太阳般出现在天下人眼中的时候,他们这些依旧对大汉抱有希望的人,便仿佛在极寒之中求活之人,不自觉便汇集在了他的身旁。

    面对彼时大汉的困境,自然当遵循“治顽疾须下猛药”的道理,一剂剂猛药之下,一场场军事胜利以及今年的国家财政状况便是这猛药的功效。

    只是随着天子登基,许多事情便不必再如同当初那般激进求成,缓行之,缓为之,大汉中兴只是时间问题。

    但天子依旧将马鞭鞭笞在战马身上,令大汉这架战车保持着惊人的速度前行,就像是预知了自己将会短寿夭折似的。

    那位始皇帝,是为坐实“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的评价而急于求成,试图将几代人的事业在一代人里完成,那当今天子又是为了什么呢?

    为此卢植曾多次造访太医署,向太医丞张机以及方丞吉平问询过刘辩的健康问题,甚至拜见了太上皇刘宏与太上皇后何氏。

    但天子的身体似乎格外健康,每日依旧能处理如此多的政务,似乎完全没有任何迹象能佐证这一点。

    既然没有任何外因,那就是天子个人的原因了。

    这是绝对不行的!

    治大国若烹小鲜,火候、调料没有掌控好,顶多是糊了一锅汤,但治国若是没有轻重缓急之分,那天下就会大乱。

    始皇帝太过霸道,所以没有人敢也没有人能劝谏。

    但卢植认为,他有这个义务和资格,从旁勒住缰绳,降低大汉这架战车的行驶速度。

    只是,看着天子这派复杂神色,卢植觉得自己此前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天子终归是仁善之人,再激进也会顾虑到天下和百姓。

    而且师徒二人在东观阅览了一整天的史册,得出了一个结论——两汉的移民手段,几乎没有不暴力强迁的!

    最温和的是孝文皇帝,通过金钱诱惑和免除赋税等优待政策,让百姓自愿迁往北部边疆及南方吴楚之地,甚至赦免罪犯、官奴实现移民。

    但给钱是顺从的百姓的福利,你要不愿意迁徙移民,那你就是得不到多少大汉百亿补贴的罪犯和官奴了!

    不过由国库一力承担百姓移民前后的开支,对于彼时的大汉朝廷而言压力实在是太过沉重,因此孝文皇帝选择“纳粟授爵”。

    通俗的说法就是卖官鬻爵!

    不过孝文皇帝只“鬻爵”,不“卖官”,只要向官府缴纳粮食,或是免罪,或是拜爵,称之为“纳粟授爵”。

    入粟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为五大夫,万二千石为大庶长。

    此外,还有“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也就是如果有人能为朝廷在一年内提供一匹马,那么就可以得到三个免服兵役的名额。

    但是这种制度并不适合眼下的大汉,若是朝廷再起“鬻爵”之事,刘辩受几句骂名无妨,但这会导致朝野失去对于他这位天子的信任。

    天子的信用是不能破坏的,中军的脱产军士以及每次大战征募的良家子为何敢战、敢死?

    黄巾之乱中,立下军功和为国捐躯的士卒都得到了应有的、不经克扣的赏赐与抚恤,这才初步建立了他在军中的信用。

    而当刘辩在军事上的信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就会上升到对于刘辩本人的信用的认可,从而延伸至政治方面以及经济方面。

    信用才是放之四海而通用的货币!

    若是放在后世,即便是小民也能依靠信用换钱。

    刘辩还指望着将来能够依靠个人信用,再对货币进行深化改革,给封建时代一点小小的金融震撼。

    而抛开不合适当下时局的孝文皇帝的政策,最为典型且有效和普遍执行的政策则是来源于孝武皇帝。

    执政早期的孝武皇帝就是个地主家的傻儿子,继承了文景之治的丰盈府库,孝武皇帝暂时取消了“纳粟授爵”的政策,选择了以地主家傻儿子的身份当个大撒币……咳,选择了进行大撒币!

    孝武皇帝享受着百姓仁德的赞颂,表示朕是有钱人,你们缺什么朕就送什么。

    迁徙途中,沿路派遣州郡兵护卫监督,沿途每二十里都有提前准备好的粮食补给站点,还有从民间募集了大量医者。

    迁徙后,给予移民“予犁牛、冬夏衣、廪食”的优待,并由官府组织建造“一堂二内”的一厅两室标准商品房,外带后花园和至少两百亩良田。

    关键是这些都不用偿还,完全是地主家的傻儿子白送的!

    怕什么,咱儿是住京城一环京爷儿,不差钱儿!

    最初刘辩看到这段的时候,又去寻了本皇族内部流传的未删减版史册,在看见迁徙移民前后的百姓死伤数字后,还颇为惊喜,寻思着也许能效仿孝武皇帝的政策。

    然后刘辩令高望传召甄逸,如今的甄逸在大汉重启官方的航海事业前,舶司尚且只是个空架子,也恰好甄逸资历不足,便暂时以市舶司的市司主司身份摄领市舶司。

    甄逸对于这份工作简直是太喜欢了,本就是世代经商的他自然不缺帮手,甚至还能帮着家族和几个姻亲商贾家族安排些人,在向朝廷捐助了一大笔款项将子嗣都送入太学学习后,获得了朝廷的任命担任市舶司的官吏。

    虽是商贾,但他们的才能也是经过考察的,这些巨商在天下各地都有着海量的耳目考察各地各类商品市价,甚至不少巨商都在本地建立了一条类似于驿站的运输和传递消息的网络。

    关系友好的巨商之间可以相互使用对方的邮传系统,若是全天下的巨商们合作完善这个邮传系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朝廷的邮传系统还要便利。

    因此当这群巨商聚集在一起,几乎对米、盐、酒、肉、蔬果等诸多商品的价格都了若指掌。

    然而当甄逸阅览完孝武皇帝移民实边的政策后,脸色多少有些精彩。

    刘辩令高望召来甄逸,作为市舶司的市司主司,甄逸对于市场上各类商品的价格都有着大致的概念。

    若是按照一户五口人计算,移民十万户入扬州开垦荒地,至少一户一头耕牛,并且准备10%的备用耕牛,按照如今大汉的市价是一头耕牛7000钱,也就是仅耕牛一项开支,便需达到7亿钱。

    一套夏季的麻布常服与一套冬季填充麻絮的常服,市价大约为400钱和800钱,也就是1200钱一人,6000钱一户,十万户百姓的夏冬两套常服的衣物供给又要耗费6亿钱。

    至于口粮,一户五口之家一个月的最低粮食消耗约为5石,吃饱则是7石。

    以扬州为例,小冰河期气温较低,后汉在扬州种植的并非是再生稻而是中晚稻,至少需要八个月方能收获,但北方种冬小麦的农民种植水稻并不熟练,亩产量未必足够,再扣除稻种的消耗,朝廷至少要为他们准备一年的口粮。

    若从豫州移民至扬州,约莫1200里的行程,水陆皆行且十万户同时行进,至少也需要两个月,实际上由于船只数量以及对沿途的影响,需分批前往扬州各地,也就是约莫半年才能完成十万户移民的目的地。

    因此朝廷必须为十万户移民准备至少18个月的口粮,也就是1260万石粮食,按照如今70钱一石的市价,再扣除三成途中损耗,口粮上耗费约莫12.6亿钱。

    扬州民居多是茅草屋顶木板瓦,木骨泥墙,不过水网密布区域多是木桩干栏式地基,而内陆丘陵区则是低矮夯土台基,按照“一堂二内”的标准,再配备“竹围猪圈、茅草粮仓”。

    木材1400钱、茅草400钱、竹泥600钱、雇工30日600钱,也就是一间防潮且牢固,配备牲畜圈和民居外围围栏的木骨泥墙宅,造价约为3000钱,十万户民居也就是3亿钱。

    也就是迁居十万户入扬州,至少要耗费28.6亿钱来保障移民最基础的生活问题。

    朝廷一年的赋税收入也不过是67亿钱,除去20亿钱的官员俸禄开支,并州四营和幽州二营兵马以及长安营、雍营,驻守黎阳的黎阳营的军费,约莫1亿钱,中军五营兵马军费6亿钱,朝廷实际每年可支配的余钱也就40亿钱。

    若是移民十万户入扬州,那就是要消耗朝廷今年七成的赋税!

    就这还不算发放农具、稻种以及其他生活开支!

    移民后还得在各处修建新城池,还要防备甚至出兵征剿山越,这又是数以十亿计的开支!

    沟槽的,地主家傻儿子了不起是吧!

    不过那是孝武皇帝执政早期,随着汉匈战争爆发,纳粟授爵?

    狗都不……纳!必须狠狠纳!

    地主家的傻儿子在耗尽了文景之治积攒的国库钱财后,终于开始转而无所不用其极地敛财。

    孝武皇帝表示,六百石买个上造那是他皇祖父时候的价位了,现在他才是大汉社团的话事人,价格他说了算!

    于是孝武皇帝设十一级“武功爵”,明码标价公开出售。

    一级“造士”爵价17万钱,每级递增12500钱,最高十一级“军卫”爵价30万钱。

    不过由于这些爵位只是只有虚爵,没有耕田、宅房和食邑,因此为了增加爵位对于有钱人的吸引力,孝武皇帝宣布了三条政令。

    其一,爵位可减免刑罚。

    也就是某位十全老人的“议罪银”,某位教皇的赎罪券,除了谋反等夷三族、诛九族大罪外,花的钱够多,爵位够高,皆可免罪,绝对保证榜一大哥们的体验感!

    其二,爵位高者可优先补官。

    也就是名义上不卖官,只鬻爵,但实际上对于官员而言,官爵则是捆绑销售的,如此一来在官员内部销售时,爵位还能进行二次涨价。

    其三,允许转卖爵位给他人牟利。

    也就是彻底将爵位转变为了高档奢侈品,允许自由买卖。

    后来,孝武皇帝觉得这般鬻爵有中间商赚差价,所以直接改为纳钱赎罪。

    但孝武皇帝也是个“钱不想出,货又想要”的主,于是强迁青徐二州受洪灾影响的七十万难民至陇西、北地、西河等边郡实边,又大量迁徙罪犯、流民,但不再是免费供给早期国家赐予的粮食和种子,而是以高利率的贷款资助移民。

    在夺得河西走廊后,强征六十万戍卒实边,并实行军屯。

    对于益州地区,孝武皇帝则是大举征发徭役,派唐蒙修“南夷道”(夜郎道),司马相如筑“西夷道”(灵关道),又派人在荆州、扬州疏通河渠修建驰道。

    而当这些公共工程修建完毕后,孝武皇帝大手一挥,将这些徭役强留下来,当场办理手续迁入当地户口。

    两汉历代天子,除了少许在国力强盛时效仿孝文皇帝和早期的孝武皇帝外,也多是倚仗强迁、骗迁的手段移民实边,或是因为中原天灾人祸而南迁。

    “卢师,看来是朕误会文和了。”刘辩满面一言难尽的复杂神色,合上了史册,叹了口气对卢植道,“跟老祖宗们一比,贾文和还是个仁善之人呐!”

    刘辩彻底熄灭了在数年之内,便能见到将百姓移民南方充实人口开发荒地成效的心思。

    朝廷的赋税,还需要投入到各地的驰道修缮、水利工程建设等公共工程之中,暂时调不出这么多的余钱来充实南方人口。

    只能缓缓而行,在国库财力充足前,每年最多迁徙个两万户。

    至于迁往南方的百姓来源,朝廷一年想找到十万户无灾无害却愿意克服乡土情结的百姓很难,但若是算上官奴和罪徒,以高福利和政策优待为诱惑,吸引个一、两万户还不算什么问题。

    不过,既然迁徙百姓需要掏钱,还容易造成死伤,那迁徙豪强呢?

    (5005字)

    ————

    PS:呱,中午吃了份味道不错的蛋炒饭!

    所以心情还可以,顺便加个1000字的小更。

    求读者老爷们看在作者加更1000字的份上,多砸点月票吧!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三国:我不是刘辩》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三国:我不是刘辩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三国:我不是刘辩》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