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李相已经做得足够好了,你到底还想要什么呢?
小说屋推荐各位书友阅读: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376章 李相已经做得足够好了,你到底还想要什么呢?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冬末春初,洛阳城外的官道上积雪初融。
马蹄踏过泥泞的道路,溅起细碎的水花。
刘备裹紧狐裘大氅,望着远处黄河上升腾的雾气。
眉宇间既有帝王的威严,又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陛下,前面便是平津港了。”
内阁首相李翊轻夹马腹,与刘备并辔而行。
李翊的三绺长须随风轻拂,一袭紫袍玉带在雪地里格外醒目。
刘备微微颔首,目光投向远处隐约可见的帆影:
“子玉,朕昨夜翻阅水军奏报,仍觉心中不安。”
“若论马上功夫,我汉军绝不输给任何人。”
“可水上作战,并非汉军所长。”
“朕担心,仅靠淮南水军,是否具备灭吴的实力。”
打赢吴军不难,但想要灭掉吴国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虽然吴军对外作战十分拉胯,但吴军守家是相当强的。
最典型的例子并不是赤壁之战。
毕竟赤壁之战还可以推诿说是因为吴军有周瑜。
最典型的其实是永安之战。
当时晋国已经灭了蜀国,但由于先后经历了邓艾、钟会之乱,蜀地其实非常混乱。
所以彼时的吴主孙休就想浑水摸鱼。
派了三万吴军,围攻永安。
结果吴军从二月围攻到七月,不能攻克。
也许你会觉得古代攻城战本来就不好打,何况蜀地还有天险。
但当时蜀军只有几千人,守将也仅仅只是蜀汉的故巴东太守罗宪。
而吴军这边的将领是谁呢?
是陆抗!
三国大后期最强的武将之一。
由此便可以看出吴军对外作战有多拉胯。
结果没几年就爆发了赫赫有名的西陵之战。
当时吴军面对数倍于自己的三路晋军,硬生生打出了“延续国祚”的大胜。
彼时的晋朝虽然已经能拉出五十万大军了,但在水军方面依然不是吴军的对手。
齐汉虽然得益于李翊的善政,有一定的水军底子。
但肯定没法跟吴国全点水军军科相比的。
灭吴之役,前后动员超过六十万人次。
刘备肯定是要追求万无一失的。
如果失败了,那在他有生之年,肯定没办法发动第二场灭吴之战了。
“东吴水师纵横长江数十载,我军虽有三军之众,然水战终非所长。”
“现在于黄河畔训练水军,也不知来不来得及。”
李翊拱手道:
“……陛下勿忧。”
“自章武元年定都洛阳以来,臣便命人在黄河、淮水操练水军。”
“今平津港新造战船已成,请陛下一观,便知分晓。”
刘备从之,与李翊并行。
转过一道山梁,平津港豁然开朗。
只见黄河水面上桅杆如林,帆影遮天。
数百艘战船整齐排列,蔚为壮观。
岸边工匠往来如织,号子声此起彼伏,一派繁忙景象。
“这……”
刘备勒住马缰,眼中闪过惊诧之色,“竟有如此规模?”
李翊微微一笑,挥鞭指向港口中央一艘巨舰:
“陛下请看那艘‘汉威号’,此船长一百二十步,可载二千余人。”
“上构木城,筑起楼橹。”
“四面开门,船上可驰骋战马。”
“此乃将作大匠马钧与江南降将共同设计,堪称当世无双。”
刘备定睛望去,只见那巨舰巍峨如山。
船身涂着朱漆,画着各种奇珍猛兽,用来震慑江河之神。
甲板上建有双层城楼,箭垛密布,旌旗猎猎。
船首铸有青铜兽首,在冬日阳光下泛着冷光。
“善!大善!”
刘备不禁抚掌赞叹,“舟楫之盛,自古未有也!”
“朕虽坐拥百万之众,然水军终不及东吴。”
“今见如此战船,方知子玉之良苦用心。”
早在建国称帝的时候,当时李翊便提出恢复平津港,在那里打造一支黄河水军。
当然,主要是修建战船。
此前说过,淮河流域的水系相当发达,是可以直达江南的。
这也是为什么东吴那么自信,敢把军科全点水军上的原因。
不是人家就打算困守一隅,是人家就算只用水军。
军事理论上,也是可以实现打到中原去的。
所以即便是黄河边上修建的战船,也是能够运到江南去的。
李翊提出这个方案后,刘备当时也没想那么多。
直接给他拨了一笔款,让他负责着手训练黄河水军一手。
没想到不到七年时间,舟楫之盛,已经远迈两汉之时了。
二人下马登船,早有水军都督徐晃在舷梯前跪迎。
这员虎将虽已年过五旬,却仍腰板挺直如松。
只是甲胄外罩了件防水皮褂,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黄河水军其实是临时组建的,主要用的是河北军。
毕竟是李翊负责,兼之为了伐吴做准备。
所以算是临时抱佛脚。
“末将参见陛下!”
徐晃声如洪钟,“黄河水军三万将士,日夜操练,不敢懈怠!”
刘备亲手扶起老将,见他双手布满新茧,不禁动容:
“公明乃北方名将,如今为朕习水战,实属不易。”
徐晃咧嘴一笑:
“陛下放心,末将虽生在河东,但这半年来与将士们同吃同住,已能在船上如履平地。”
正说话间,忽闻号角长鸣。
只见河面上数十艘战船变换阵型,时而如雁阵展开,时而如长蛇盘绕。
甲板上士卒操演弓弩,箭矢破空之声不绝于耳。
李翊引刘备登上楼船最高处,指点道:
“陛下请看,这些新式战船皆设有轮桨,逆流而上亦不费力。”
“船身包铁,可防火攻。”
“每船配有投石机三座,射程达二百步。”
刘备手扶栏杆,望着河面上往来穿梭的战船,忽然叹道:
“短短七年时间,子玉便能打造出这样的战船来。”
“先生果真是一如既往般令人称奇。”
李翊正色答道:
“此正为臣一直主张缓图吴地之故。”
“建国之初,我军仅有战船千余。”
“若仓促出兵,必重蹈曹操覆辙。”
“然今休养经年,工匠日夜赶造,至明春可集战船四千五百余艘。”
“吴军虽精,不过五千余艘,差距已然不大。”
说着,他从袖中取出一卷绢图,在案几上徐徐展开。
“臣与陈登将军拟定‘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之策。”
“淮南水军出合肥,顺流直取建业。”
“黄河水军则自汝南入淮,以为策应。”
“陆路上,高顺将军,臧霸将军走河南。”
“五路并进,吴军必首尾难相顾。”
刘备凝视地图,手指在长江沿线缓缓移动,忽然停在建业位置。
“孙权迁都于此,必有重兵防守。”
“若久攻不下,如之奈何?“
“陛下明鉴。”
李翊指着地图上几处标记,“臣已命人在淮水上游秘密建造浮桥材料,一旦开战,三日便可架设浮桥十余座。”
“届时我北方铁骑可源源不断渡江南下,任他东吴水军再强,也难挡百万雄师。”
正议论间,忽见一艘快船驶近,船上将领威风凛凛,正是张辽。
他飞身跃上甲板,单膝跪地:
“禀陛下,末将奉命演练水战阵法,请陛下检阅!”
为了伐吴准备,人人都在尝试习水。
刘备大喜:
“文远请起!速速演来!”
随着令旗挥舞,河面上战鼓雷动。
只见张郃率二十艘战船列阵而出,船与船之间以铁索相连,形成一座浮动城墙。
孙礼则领轻舟数十,穿梭其间,模拟敌军袭扰。
忽然一声号响,张辽所部从侧翼杀出,火箭如雨、
顷刻间“敌船”尽数起火。
“好!”
刘备拍案而起,“不想北方将领水战亦有如此章法!”
李翊含笑解释:
“此乃臣自创的‘连环火舟’之法。”
“大江之上须用火,南征之时定能派上用场。”
日影西斜,检阅完毕。
刘备立于船首,望着黄河上连绵不绝的战船,感慨万千:
“昔年朕织席贩履之时,岂能想到有朝一日可率如此雄师?”
“子玉真乃国家社稷之臣也。”
李翊连忙躬身:
“臣不敢当。”
“此皆陛下洪福,三兴汉室,天命所归。”
“今战船已成,只待明春冰消雪融,便可大举东进。”
刘备扶栏远眺,目光似乎穿透重重雾霭,望向遥远的江南:
“传朕旨意,加封李翊为讨吴大都督,总领水军事务。”
李翊张口欲言,刘备却挥手打断说:
“我知道子玉已经节制了伐吴五军,但黄河水军有你一手组建。”
“水军事务,当赖你总领。”
言外之意,刘备并不是临时给李翊加封的水军都督。
而是希望全国的水军事务就,都由他来管。
因为此前李翊说是全国军政一把抓。
但里面的“军”,其实更多是陆军。
水军不一定指挥得动。
刘备借着这个机会,既是加权,也是削权。
而这,显然是冲着淮南军去的。
李翊闻言,沉吟半晌,旋即躬身谢恩。
刘备颔首,又吩咐道:
“另赏徐晃、张郃、张辽、孙礼各黄金百两,锦缎五十匹。”
“命工部加紧建造战船,务必在开春前完成四千五百艘之数!”
“臣,领旨!”
李翊郑重下拜,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神色。
他望向东南方向,仿佛已经看到来年春天,千帆竞发的壮观景象。
暮色渐沉,黄河上的战船演练已毕。
刘备正欲起驾回宫,李翊却上前一步,拱手道:
“陛下且慢,臣请陛下移驾一观造船之所。”
“战船虽好,然造船之人更值一见。”
“哦?”
刘备眉梢一挑,打趣道:
“莫非这巨舰非天工,竟有巧匠能为之?”
“……哈哈哈。”
李翊听到这话,也忍不住笑道:
“陛下随臣来便知。”
一行人离开港口,沿泥泞小道行不过二里,忽见山谷中灯火通明。
数百座工棚依山而建,绵延数里,锤凿之声不绝于耳。
山谷中央,十数艘半成战船如巨兽匍匐,工匠如蚁附其上。
“唔……”
刘备瞪大眼睛,“竟有如此规模的船厂!”
李翊指向最高处一座青砖建筑。
“那里是将作监所在,主持者姓马名钧,字德衡,南阳人士。”
“此人虽口不能言,然心思精巧,古之公输般不过如是。”
马钧是曹魏时期著名的发明家。
李翊也是慧眼识珠,将之给提拔了起来。
给予了其充分的信任,命他全权负责战船的监造。
正说着,一个瘦小身影从工棚中钻出,跌跌撞撞跑来。
那人约莫三十五六岁,粗布短打沾满木屑,脸上满是烟灰,唯有一双眼睛亮得惊人。
“相、相爷!”
马钧跑到近前,才惊见刘备冕服,顿时手足无措,扑通跪倒。
“微臣不知陛下驾到,罪该万死!”
刘备见他说话结巴,举止笨拙,与想象中大匠形象相去甚远,不禁莞尔:
“马卿平身。”
“朕闻卿造舰有功,特来一观。”
马钧却不起身,反而以头抢地。
“臣、臣有罪!”
“新式轮桨昨日试水又、又断了三根……”
李翊笑着扶他:
“德衡何必惶恐?试错本是常理。”
“前日不是已解决轴承过热之弊了么?”
马钧这才抬头,眼中闪着感激的泪光。
“多、多亏相爷从中帮衬,否则小人断不能将之完成。”
刘备见二人对答,心中称奇,问道:
“子玉与马卿似有旧谊?”
李翊答道:
“旧谊倒也谈不上,只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了德衡改良织机,使仿制效率倍增。”
“其人虽拙于言辞,然每有巧思。”
“故臣调入将作监,专司军械改良。”
随着李翊身上繁重的政务增多,他已经没什么精力放在研究发明上了。
不过他依然乐衷于提拔有想法、有创意的年轻人。
鼓励发明创造,提高生产力。
马钧大声说道:
“若非相爷提携,臣不过一介木匠。”
“安能……安能……”
说到此处,竟哽咽不能言。
士为知己者死。
马钧虽不善言辞,但他知道李翊是他的贵人。
如果不是相爷的赏识,予以了其充分的信任与耐心,他便不可能有今天。
造舰之初,其实也不是很顺利,屡屡失败。
但这期间,李翊情愿在内阁里待着,也绝对不派人去催。
这么通情达理的甲方,古今难觅。
马钧才得以将新式造船建造出来。
刘备动容,温言道:
“马卿且引朕一观这造船之所。”
马钧忙不迭起身引路。
进入最大的一座工棚,只见中央架着一艘半成战船龙骨。
长约八十步,曲线优美如鱼。
数十工匠正在安装肋材,动作娴熟如行云流水。
“陛下请看。”
马钧一谈及本业,口齿竟伶俐起来。
“此舰采用‘分段合拢’法,先造龙骨,再装肋材,最后外包木板。”
“比之整木雕凿,省时过半。”
刘备抚过光滑的船体,问道:
“如此大木,从何而来?”
李翊在旁侧接话道:
“臣命人于太行、王屋二山伐木,顺黄河漂流而下。”
“又在洛阳设百座窑厂,日夜烧制铁钉、铜环等物。”
马钧补充说道:
“最、最难的是楼船部分。”
“臣试验七次,才找到合适的榫卯结构。”
说着引刘备看角落里一堆报废的模型。
刘备细看那些失败品,有的倾覆,有的开裂。
唯有最新一个却完美无瑕。
不禁赞道:
“建造之事,非朕所长。”
“但朕却明白,精益求精,方成大事。”
“马卿用心良苦也!”
马钧突然跪下:
“臣不敢居功!若无相爷允准试错,拨付钱粮。”
“臣纵有百般想法,亦难实现。”
“去岁试验水密舱时,连败十二次,耗费巨万,相爷从未责备……”
李翊摆手打断道:
“德衡何必妄自菲薄?”
“陛下明鉴,昔日越王勾践十年生聚,方灭强吴。”
“今我大汉欲一统天下,岂能吝啬研发之资?”
刘备闻言大悦:
“善!子玉此言甚合朕意。”
“马卿,这些年来你造舰有功,朕封你为关内侯。”
“赐金百斤,帛千匹!”
马钧呆立当场,忽然泪流满面:
“臣……臣……”
竟说不出完整句子,只是不住地叩首。
李翊笑着解释:
“德衡平日与工匠同吃同住,三年未曾归家。”
“其妻曾来信责备,他却道‘舰不成,何以家为’。”
刘备愈发感动,亲手扶起马钧:
“马卿真乃国士也!”
“朕再赐你宅第一座,接你南阳家眷来京团聚。”
马钧更加感动,再次顿首谢恩。
离了造船厂,夜色已深。
刘备在御辇中感慨:
“朕向以为子玉长于政事,不料识人用人之能亦如此出众。”
“马钧这般人才,若非子玉慧眼,岂非埋没民间?”
李翊骑马随行,谦道:
“陛下过誉。”
“臣不过遵陛下‘唯才是举’之训耳。”
“今伐吴在即,正需集天下英才而用之。”
刘备忽问:
“子玉当初怎知马钧能担此重任?”
李翊沉吟半晌,答道:
“臣观其改良织机时,不循旧法,另辟蹊径。”
“更难得的是,他甘坐冷板凳三年,终于突破。”
“此等心性,正是研发之本。
“妙哉!”
刘备拍案,“朕闻昔日秦用商鞅,汉用张良,皆因用人者能容人所不能。”
“今子玉用马钧,亦如是也!”
正说着,忽见洛阳城头灯火如昼。
李翊笑道:
“陛下请看,这万家灯火中,不知还有多少马钧这般人才,待陛下发掘。”
提到“人才”二字,刘备忽想起来一件事。
“朕观今年寒门子弟较往年多了三成,子玉暗中使力了?”
李翊捻须微笑:
“臣不过将孝廉的寒门名额从三人增至五人。”
“各郡守心照不宣,皆知陛下重寒门之意。”
“……嗯,善。”
刘备颔首,笑道:
“这便是子玉你常说的温水煮蛙之策罢?”
“不过……”
他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玩味。
“子玉这也是在试探这些世家的底线吧?”
李翊乃压低声音道:
“陛下明察秋毫。”
“自光武中兴以来,世家大族把持选官二百载。”
“今臣每郡多取二人,他们尚可忍耐。”
“若骤然推行科举……还是容易引得狗急跳墙。”
“是也,当初子玉你提出举孝廉名额中,必须有三名寒门人选时,就招来了不少反对之声。”
“我知你推行此策,也是顶着巨大的压力。”
刘备接话,目光变得深远。
“当年王莽改制,败就败在操之过急。”
“不过子玉向来深谋远虑,想必已有全盘计划?”
李翊点了点头,有条不紊地向刘备解释:“
“臣请陛下观此图。”
说着,李翊从怀里取出一卷帛书。
刘备俯身看去,见是一幅大汉疆域图。
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学堂、纸坊的位置。
北至幽州,南抵交趾,竟有数百处之多。
这便是李翊这几年的工作成果。
李翊指着图上标记。
“臣在冀州、南阳设八大纸坊,如今一册《论语》价钱,已从千钱降至百钱。”
“寒门学子,不必再借书抄读了。”
刘备闻言,摸着下巴,若有所思。
良久,展颜笑道:
“难怪去年有大臣上奏,说‘纸张泛滥,恐伤竹简之雅’。”
刘备忽然大笑,“原来这帮老狐狸是在拐弯抹角的告状!”
李翊也笑:
“是啊,京中的权贵甚多。”
“动辄便是良田千顷,不少人家专产制简之竹。”
“纸坊一开,他们每年少收十万钱,自然心痛。”
笑声渐止,刘备凝视李翊,问道:
“子玉是打算在灭吴之后,便推行科举?”
“陛下圣明。”
李翊正色道,“灭吴之后,陛下威望如日中天。”
“届时四海归一,万民归心,正是改革良机。”
他顿了顿,“且臣估算,再经两三年,纸本书籍可覆盖七成郡县。”
“知识不再被世家垄断,科举方有实施基础。”
大力推广造纸术,使得书籍传播范围扩大。
便可以打破世家对知识的垄断,为科举制奠定物质基础。
而灭吴之后,刘备也即将迎来新一轮的威望巅峰。
那也是国家凝聚力最强之时,将是最适合推行科举制的历史节点。
回宫路上,刘备隔着宫墙外,隐约都能听见太学屋檐处,
那里正传来学子诵读之声,清越悠扬。
“谋万世之基,功在千秋啊。”
“有些事终究是朕需要陪你去做的。”
刘备眉头蹙起,他也能够意识到察举制的弊端,科举制的进步性。
但其面临的阻力,已经不是李翊一人能够承受的。
刘备也不相信自己的后继者,能够在这件事上对李翊提供多大的帮助。
为此,他必须趁着自己还有精力,尽可能再与李翊拼一把!
回到宫中时,更漏已报子时。
刘备踏着残雪回到宣室殿,灯台上的蜡烛已快要燃尽了。
“陛下,太子殿下已在偏殿等候多时了。”
小黄门跪在阶前轻声禀报。
刘备解下沾雪的大氅,眉头微蹙:
“阿斗这么晚还候着?”
略一沉吟,“想必是有事,宣他进来。”
殿门开处,刘禅捧着一口陶锅小心翼翼迈过门槛。
他已经成年,面容敦厚。
此刻被寒气一激,鼻尖微微发红。
“儿臣拜见父皇。”
刘禅欲跪下行礼,却被锅子碍着动作,显得颇为笨拙。
刘备见状,嘴角不自觉扬起:
“深更半夜的,抱个锅子做甚?”
刘禅将陶锅置于案上,揭开盖子,一股清冽的羊肉香气顿时溢满大殿。
“儿臣听闻父皇今日与相父去平津检阅水军,想必劳顿。”
“想起父皇平日最爱清焖羊肉,特命庖人做了送来。”
刘备怔住了。
烛光下,那锅羊肉凝着一层乳白的油脂,葱段姜片半浮半沉。
他伸手触碰锅边——早已凉透了。
“你……怎知朕喜食此物?”
刘备声音有些发涩。
刘禅搓了搓手指,沉吟了片刻,才回道:
“是儿臣……自己打听的。”
“陛下,臣这就去热一热。”
侍从正要伸手端锅,却被刘备按住。
“不必了。”
“大晚上的,大家都很劳累。”
刘备直接取箸夹肉,送入口中。
冷羊肉有些发硬,但嚼着嚼着,竟品出一丝甘甜。
“好!甚好!”
他连吃数块,仿佛这是世间至味。
刘禅眼中闪着欣喜的光,忽然道:
“父皇,儿臣有一事相求。”
“讲。”
“河南尹上月奏报,颍川一带因征粮发生民变。”
“儿臣想……想去巡视灾区。”
刘禅说完,紧张地看着父亲。
刘备放下竹箸,仔细端详儿子。
这个从小养尊处优,贪玩不进的富公子,什么时候有了这般心思?
“为何想去?”
刘备不动声色地问。
刘禅深吸一口气:
“相父教导儿臣,为君者当知民间疾苦。”
“今大军伐吴在即,若后方生乱,于国家社稷不利。”
“善!”
刘备大喜过望,“难得你有此心。”
“不过河南乱民虽已平息,但余波未平。”
“朕让子龙带三百虎卫护你同行。”
刘禅大喜过望:
“儿臣定当深入闾阎,体察民情!”
“记住。”
刘备起身走到刘禅面前,为他整了整衣领。
“你父亲早年是织席贩履为生的,本就是白身起家。”
“到了地方,莫要前呼后拥,要走到百姓中间去。”
“儿臣谨记。”
刘禅郑重应下,又劝道:“夜已深了,父皇明日还要早朝,还请早些歇息吧。”
刘备摆了摆手,沉声道:
“……朕再批几本奏章。”
“你且回去准备,莫要耽搁,明日便出发。”
待刘禅退下,刘备重新坐回案前。
烛花爆了个响,他望向窗外——
雪又下了起来,纷纷扬扬落在殿前那株老梅上。
刘备望着案几上半凉的羊肉汤,忽然抬头问身旁小黄门:
“太子这两日,见过什么人?”
小黄门身子一颤,跪伏答道:
“回陛下,太子殿下近日多与骑都尉秦朗、散骑侍郎何晏等公子游猎宴饮。”
“亦或者在院中蹴鞠、投壶,未见过他人。”
刘备手指轻叩案几,发出沉闷的笃笃声。
“阿斗素来听话,却少决断,又好嬉游。”
他眼中精光一闪,“今夜忽献羊肉汤,请命巡县,岂非蹊跷?”
殿中静得可怕,连更漏滴水声都清晰可闻。
刘备突然拍案:
“传太子近侍张顺!”
不多时,一个身着绿袍的年轻宦官战战兢兢入殿,额头抵地不敢抬起。
“汝日夜侍奉太子。”
刘备声音不怒自威,“可知今夜羊肉汤之事,是何人主意?”
张顺声音发颤:
“此乃……太子殿下孝心所至……”
“孝心?”
刘备喜怒不形于色,面上罩了一层寒霜。
“朕再问一次,是谁教太子的?”
“何晏?还是秦朗?”
“奴婢不知!奴婢真的不知啊!“张顺以头抢地,咚咚作响。
刘备缓缓起身,剑鞘点地:
“欺君之罪,当诛三族。”
“陛下饶命!陛下饶命!”
张顺崩溃大哭,“昨日……昨日太子确实单独见过李相爷……”
剑鞘顿在半空。
刘备瞳孔微缩,忙问:
“何时?何处?”
“申时三刻,在太子东宫的兰台……”
“相爷当时屏退左右,谈了约莫半个时辰……”
张顺涕泪横流,“奴婢等在殿外,只隐约听见‘羊肉’、‘河南’等词。”
“别的,真的什么也不知道了。”
刘备收剑入鞘,沉默如铁。
良久,方才启唇出声:
“朕今夜召见你之事,不得对任何人提及,知道吗?”
“若是泄露半句,你知道会有什么后果。”
“奴婢明白!奴婢什么都没听见!”
张顺如蒙大赦,连滚带爬退出殿外。
烛火忽明忽暗,映得刘备脸色阴晴不定。
小黄门见此,小心翼翼近前,问道:
“陛下,这羊肉汤……还吃么?”
刘备凝视着汤面上凝结的油花,面上闪过一丝复杂之色。
“……拿下去罢。”
刘备疲惫地挥了挥手,声音突然苍老了许多。
窗外风雪更急,一片梅花被吹落,黏在窗棂上,如凝固的血迹。
“你们也退下,朕想一个人静一静。”
“喏。”
一众侍从,全部应声而退。
待众人都走后,刘备望着窗外飞雪,忍不住幽幽叹道:
“子玉啊子玉,你真是朕的结。”
“可解亦不可结啊……”
刘备脸上五味杂陈。
他当然庆幸此生能够遇着李翊。
这是有时候他这位贤相,总是能适时地气他一下。
刘备必须得承认,李翊比自己聪明,他做的事一定是正确的。
但从不犯错的代价却是,这个人完全失去了人情味。
李翊性格太过强势了,他极强的控制欲不允许自己犯错,更不允许他这个君主犯错。
虽说古语云,“家有倔子不败家,国有烈臣不亡国。”
直到当了皇帝,刘备才渐渐理解为什么古往今来那么多君王都宠信阿谀谄媚之臣了。
刘备一点私欲都不能有,因为李翊一定会站出来阻止。
说你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好。
以前没当皇帝时还好,当了皇帝后,李翊的谏言便越来越多。
因为他觉得皇帝是天子,必须为天下人做出表率。
刘备也确实佩服李翊,这个人真的相当自律,丝毫不为感情所累。
可你……
有时候,刘备真的想告诉李翊一声。
不是人人都可以像你一样完全不追求物质基础的享受。
人奋斗大半辈子,如果不去享受一些东西,那这辈子不是太累了吗?
李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但他的“宽”,却唯独不在自己身上。
“……子玉啊,你已经做得足够好了。”
“你到底还想要什么呢?”
刘备伸手接住细雪,叹了口气。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