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李关张赵陈,谁是天下第一大姓?

小说屋推荐各位书友阅读: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369章 李关张赵陈,谁是天下第一大姓?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建业城内,吴王宫灯火通明。

    时值盛夏,本该是江南最宜人的时节,可此刻大殿内的气氛却凝重如寒冬腊月。

    “报——”

    “洛阳密信到!”

    随着侍卫急促的通报声,一名风尘仆仆的信使快步走入大殿,跪伏于地。

    孙权从王座上猛地站起,宽大的衣袖带翻了案几上的茶盏,褐色的茶水在竹简上洇开一片。

    “快呈上来!”

    侍从急忙接过信使手中的密函,呈递到孙权手中。

    孙权展开竹简,目光在字里行间飞速游走,面色渐渐变得煞白。

    他颤抖着将竹简递给身旁的顾雍:

    “丞相,你且看看。”

    顾雍接过竹简,眉头越皱越紧。

    殿内群臣屏息凝神,只听得见竹简翻动的沙沙声。

    “啊……这!”

    顾雍终于放下竹简,面色凝重,用十分沉重的声音说道:

    “据我们在洛阳的细作探报,刘备已定下伐吴之策,可能不日便要发兵南下。”

    什么!?

    此言一出,大殿内顿时哗然。

    不少江东老臣踉跄一步,扶住殿柱才稳住身形。

    但也有部分人闭目长叹,似早已预见会有此刀兵之祸。

    孙权颓然地坐回王座,额头渗出细密汗珠。

    该来的还是来了。

    早在与曹操一起僭位称王时,孙权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

    只是没想到被第一个开刀的是自己。

    “汉室三兴,天下大半已归刘备。”

    “如今我东吴偏安一隅,如何抵挡其倾国之兵?”

    顾雍上前一步,拱手道:

    “大王勿忧。”

    “吴魏两国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若吴国覆灭,魏国亦不能独存。”

    “臣请即刻遣使赴成都,求魏主曹丕发兵相助。”

    孙权摇头苦笑:

    “成都与建业相去数千里,纵使曹丕愿援,待魏兵至时,恐怕齐军早已渡江。”

    此时,长史张昭拄杖上前,白发在烛光下如雪。

    “老臣以为,当务之急乃是调回镇东将军陆逊,加强长江防线。”

    “陆伯言善能用兵,鄱阳湖距此不远,三日内可至。”

    孙权眼中闪过一丝希望:

    “张公所言极是。”

    “即刻传令,召陆逊回建业议事!”

    他转向武将行列,“丁奉听令,着你即刻前往南徐,严守住各处隘口。”

    “韩当老将军,沿江布防之事便托付于你了。”

    “得令!!”

    韩当、丁奉齐声应诺。

    追随孙坚、孙策创业江东的四员老健将,如今就只剩韩当一人了。

    此前地位最高的左将军程普,已于三年前病逝了。

    由于东吴搞得的是授兵制度,程普的部曲被孙权收回,分作三部。

    一部交给了孙氏宗亲,一部交给了军中新贵丁奉。

    最后一部,则还给了程普的儿子程咨。

    这也是孙权的制衡之术。

    待将长江沿岸的防务布置完以后,孙权又命人准备国书。

    遣快马星夜兼程赶往成都求援。

    安排已毕,他环视殿内众臣,声音低沉:

    “诸位,此乃东吴存亡之际。”

    “还望大家同心协力,共渡难关。”

    孙权将“共渡”二字说的很重。

    因为他知道江东一帮士族,都是抱着打工人心态。

    反正给刘老板打工亦或者给孙老板打工,都不影响他们的仕途。

    孙权知道这一点,这些年他一直在加强自身对权力的控制。

    只盼群僚在关键时刻,不要全部拉胯才好。

    三日后,陆逊风尘仆仆赶回建业。

    他未及更衣便直奔王宫,见孙权正在偏殿踱步,面色憔悴。

    “臣陆逊,拜见大王。”

    陆逊跪地行礼。

    孙权急忙上前将之扶起。

    “伯言快快免礼!”

    “洛阳欲伐我东吴,如之奈何也?”

    孙权直接开门见山,焦急地问道。

    陆逊神色从容,柔声宽慰孙权道:

    “……大王勿忧。”

    “吴虽地小,然有长江天险,水军精锐足可御敌。”

    “且有魏国在西川牵制刘备关中军,汉军难以全力东进。”

    吴国最为倚仗的便是长江与他们的东吴水军了。

    此前说过,东吴是可以只走水路,便进军到中原的。

    而水路成本又远低于陆路。

    所以东吴的军科全点在了水军上。

    兼之江东的地理环境,本就适合习水,使得本地人大多会弄潮玩水。

    有了这样的人口基础。

    历史上的孙权甚至打造出了一支万人的海上舰队,横行东亚。

    理论上这支舰队就是公元3世纪的最强舰队。

    因为其不论是载人数亦或者航行距离,都创了新高。

    不过光有水军是不行的。

    汉军此前一直在打中原、打河北,虽然都是以陆战为主。

    但也没有完全放弃水军。

    即便淮南水军与荆州水军与东吴水军有些差距。

    但以汉朝的国力,真要发狠点水军军科。

    几年时间就能追上这个差距,甚至反超。

    所以即便通常情况下,防守方比进攻方更有优势,孙权心中依然惴惴不安。

    他紧握住陆逊的双手,沉声问:

    “伯言以为,刘备会发多少兵马来攻?”

    陆逊略作沉思,答道:

    “若齐国十万人来,臣当为大王吞之。”

    “若是十五万人来,臣可为大王挡之。”

    孙权面色一变又问:

    “若是二十万人呢?”

    陆逊眉头微蹙,长叹一声:

    “……此亦臣所忧也。”

    “我东吴至多可集十万之众,若齐军倍之,则胜负难料也。”

    他话锋一转,又接着补充说道:

    “然刘备新定中原,若发二十万大军,少说需用四十万民夫。”

    “如此数目,必伤国本。”

    “且粮草转运艰难,久战必致民困。”

    “以李翊之智,当不会允刘备如此用兵。”

    “李翊?”

    孙权听到这个名字,不觉毛骨悚然。

    他兄长当年被李翊戏耍地团团转,到了自己这一代,也没在他身上讨得什么便宜。

    孙权想着自己比李翊年轻差不多十岁,怎么着也能把他熬走。

    只是这老不死的,身兼如此多的政务,居然还能够活跃于政坛。

    真是天不怜吴啊!

    陆逊的话还在继续。

    “李翊为汉相,开国首功,在朝中一言九鼎。”

    “其人沉稳持重,必主稳扎稳打。”

    陆逊认真分析道:

    “故臣以为,齐人纵有伐吴之志,短期内也不会大举来犯。”

    “其必是要经过精心筹备,然后才会对吴用兵。”

    孙权闻得此言,长舒一口气,面色稍霁:

    “既如此,伯言以为眼下当如何应对?”

    陆逊拱手请示道:

    “臣请率军驻守江口,屯田练兵。”

    “如此可积粮备战,以逸待劳。”

    “善!”

    孙权大喜,解下腰间佩剑赐予陆逊。

    “孤即拜伯言为大将军,持此剑节制诸将。”

    “长江防线,全托付于卿了!”

    陆逊郑重接过宝剑,朗声回道:

    “臣定不负大王所托。”

    ……

    话分两头,吴使在接到命令以后,日夜兼程,赶至成都。

    入魏王宫求见曹丕。

    魏王曹丕正倚坐于王座之上,手中握着一盏蜜水,神色慵懒。

    吴使上前,恭敬行礼,道:

    “魏王殿下,洛阳刘备已有伐吴之意。”

    “吴王特遣臣前来,恳请魏王履行盟约。”

    “出兵相助,共抗齐军!”

    曹丕闻言,眉头微皱,放下蜜水,问道:

    “太尉还未归来吗?“

    散骑常侍卫臻上前答道:

    “回大王,太尉五月渡泸,平定南中叛乱。”

    “如今只剩些许收尾之事,预计八月底便可班师回朝。”

    曹丕微微点头,心中稍安。

    但转念一想,又忌惮汉军势大,便对吴使道:

    “此事关系重大,容孤与群臣商议一番,使君且先下去休息。”

    吴使闻言,心中惊愕,连忙上前一步,急切道:

    “魏王!吴魏两国,唇齿相依!”

    “若吴国覆灭,汉军必趁势西进,届时大王何以自保?”

    “唯有两国合力,方能共渡此劫啊!”

    曹丕摆了摆手,道:

    “孤明白,但军国大事,不可仓促决定。”

    吴使仍不甘心,又道:

    “若大王不愿直接出兵,至少可从汉中袭扰关中,牵制齐军侧翼。”

    “减轻我吴国长江防线的压力!”

    曹丕端起蜜水,又狂饮一口,淡淡道:

    “孤知道了。”

    吴使见曹丕态度敷衍,心中忧虑万分。

    但也无可奈何,只得告退。

    待吴使退下,曹丕环视殿内群臣,问道:

    “诸位以为,我魏国该不该支援吴国?”

    话音未落,益州本土派的官员纷纷出列反对。

    “大王,吴国存亡,与我何干?”

    “何必为他们流血?”

    “是啊,刘备伐吴,正可削弱他的兵力,我们何必插手?”

    然而,以曹氏宗亲及颍川、中原迁入蜀地的官员却持不同意见。

    “大王,吴国若灭,刘备必全力攻我!”

    “吴国乃我东翼屏障,不可不救!”

    这些外来官员深知,若曹魏不助吴,待吴国覆灭。

    他们这些“外来者”必遭益州本土势力清算。

    所以不论如何,他们都必须支援吴国。

    就在争论不休之际,南中急报传来——司马懿遣使送信!

    曹丕展开司马懿的信,细细阅读。

    原来,司马懿虽在南中平叛,却一直关注着天下局势。

    他在闻得汉人有意兴兵伐吴的消息时,在信中力劝曹丕支援吴国。

    并详细分析了吴魏联盟的战略意义。

    其书略曰:

    “臣懿叩首再拜大王殿下:”

    “臣奉王命,南征蛮夷。”

    “赖大王威德,将士用命,今南中已定,诸部慑服。”

    “蛮王孟获,桀骜难驯,然经臣用计,已令其归心。”

    “今表为平南中郎将,使统蛮部,以蛮制蛮。”

    “自此南疆可保十年无虞,愿大王勿忧。”

    “臣虽远在南荒,然中原之事,未尝一日不系于心。”

    “近闻洛阳有伐吴之意,吴使或将至成都求援。”

    “朝中必有短视之臣,以‘吴亡无碍’说惑王听。”

    “此辈多怀私心,或欲待吴灭而售主求荣。”

    “以大王为阶,自谋富贵。”

    “若吴国倾覆,彼辈必劝王降齐,届时大王欲为安乐公而不可得矣!”

    “昔先王操,与刘备争衡中原。”

    “虽屡挫而志不衰,方有今日之蜀魏基业。”

    “若当时稍存迟疑,焉得今日天府之国乎?”

    “今吴魏唇齿,吴存则魏安,吴亡则魏危。”

    “愿大王效先王之刚毅,拒群小之谗言。”

    “若朝议难决,可先赐吴蜀锦、霜糖以示盟好。”

    “臣八月底必星夜归成都,为王画策。”

    “南中暑湿,惟愿大王珍摄圣体,勿过嗜甘味。”

    “臣懿顿首再拜。”

    曹丕读完,沉吟良久,最终道:

    “还是等太尉回朝,再议具体援助之策罢。”

    然后纳司马懿之言,命人赠予吴使蜀锦、白糖,以示友好。

    吴使虽然失望,但也只能谢恩告退。

    待吴使离去后,曹丕心情似乎并未受此影响,反而兴致勃勃地命人端上糖浆泡饭。

    又取来蜜水、葡萄,大快朵颐。

    他一边享用甜食,一边对群臣笑道:

    “这白糖不仅味美,更能改善蜀地民生。”

    “诸位当鼓励民间多设糖坊,广种甘蔗。”

    然而,尚书赵俨却忧心忡忡,上前劝谏:

    “大王,甘蔗主产地在交州,我成都并不适宜种植甘蔗。”

    “况且交州刺史诸葛亮乃是刘备心腹。”

    “若他切断甘蔗供应,我蜀地糖坊岂不全部荒废?”

    曹丕不以为意,笑道:

    “交州也在发展制糖业,若他们不卖甘蔗,自己的糖业也会受损。”

    “何况,我们还有蜀锦支撑,经济应当无碍。”

    说完,他又舀了一勺糖浆,拌入饭中,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群臣面面相觑,却无人敢再劝。

    ……

    淮南,寿春。

    征南将军府邸灯火通明。

    时值盛夏,江淮之地已显闷热。

    厅内诸将,却顾不得燥热,皆是目光灼灼地望着上首那位身着绛紫官袍的男子。

    陈登立于厅堂中央的沙盘前,凝视着上面精细布置的扬州地形。

    这位年过五旬的淮南总督,面容清癯,眼角细纹里沉淀着二十多年征战的沧桑。

    沙盘上,

    代表吴军的红色小旗插满了长江南岸,而代表汉军的黑色小旗则密布于江北各要隘。

    堂下诸将早已到齐,却无人敢出声打扰主帅沉思。

    甘宁不耐暑热,频频以袖拭额。

    徐盛目光炯炯,紧盯沙盘。

    蒋钦与周泰低声交谈,不时瞥向陈登背影。

    终于,陈登转过身来,面容沉静如古井无波,唯有那双深邃眼眸闪烁着难以捉摸的光芒。

    “诸君久候了。”

    陈登声音清朗,抬手示意众人入座。

    甘宁性子最急,未及落座便高声道:

    “将军召集我等,可是为伐吴之事?”

    陈登微微一笑,却不急于回答,而是目光扫过在座诸将。

    徐盛稳重,蒋钦机敏,周泰勇猛,甘宁悍烈。

    这些人皆是他多年栽培的心腹爱将。

    “兴霸且稍安勿躁。”

    陈登缓步至主位坐下,“朝廷确有伐吴之意,然此事牵涉甚广,非一时可决。”

    徐盛拱手道:

    “将军,自陛下定都洛阳以来,已历六载。”

    “今曹魏困守益州,孙吴偏安江东,天下一统在即。”

    “我淮南将士枕戈待旦多年,正当此建功立业之时,不可不争。”

    蒋钦趁势接言:

    “正是!正是!”

    “去岁末水军演练,我部战船已能逆流直抵建业城下。”

    “若得朝廷准许,必能一举荡平江东!”

    堂内众将闻言,皆露振奋之色。

    唯有陈登神色依旧淡然,手指轻叩案几,发出沉闷声响。

    “诸君壮志可嘉。”

    陈登终于缓声开口。

    “……然灭吴之战非同小可。”

    ”孙氏据江东已历三世,根基深厚。”

    “又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朝廷必慎选主帅,统筹全局。”

    周泰拍案而起,大声说道:

    “何须他选?”

    “将军坐镇淮南多年,熟悉江南地形,水陆战法无不精通。”

    “更兼将军乃我朝开国元勋,除李相外,朝中谁人能及?”

    此言一出,众将纷纷附和。

    他们跟随陈登多年,皆十分敬重这位照顾下属的长者。

    陈登却微微摇头,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神色。

    “幼平此言差矣。”

    陈登轻叹一声,“除李相外,汉寿公不也名重于世吗?”

    闻得“汉寿公”三字,众人皆知是关羽。

    而一想起关羽的名讳,在场诸将嘴角全都不自觉地抽动了一下。

    遥想当年汝南之战时,关羽持节督淮南诸军。

    其本意就是为了防止淮南军尾大不掉,让关羽过来消化军功。

    偏偏关羽当时的性格又过于古板,与淮南诸将起了冲突。

    后来还是经由鲁肃出面调解,此事在就此翻篇。

    可翻篇归翻篇。

    淮南诸将是绝不会忘记,关羽专门空降过来抢他们风头这一事的。

    如果不是因为这一次抢功,后来打荆州的时候,他们肯定能够争取到主攻的机会。

    肯定不会让诸葛亮当主帅,淮南军给他当副手。

    只能说一步错,步步错。

    反正两家的梁子是就此结下了。

    这件事,至今仍是淮南诸将心头的一根尖刺。

    堂内霎时寂静。

    甘宁瞪大眼睛说道:

    “将军何出此言?”

    “公久镇江南,深谙水战,压制孙吴多年,江淮皆畏。”

    “难道灭吴之事,朝廷还能另择人选?”

    难呐……

    陈登叹一口气,起身踱步,宽袍随动作轻摆、

    “古来功高震主者,鲜有善终。”

    “陈某追随陛下多年,朝中又有李相这样的好友相助,得以在淮南坐镇二十余年。”

    “如今我陈氏说是江南第一大姓也不为过。”

    一般来说,

    以前群雄割据,诸侯混战之时,可以对地方大量放权。

    州牧这个职位便是在这种背景环境下产生的。

    而后来建立国家,政权逐渐趋于稳定,理论上应该渐渐收回地方的权力。

    至少不能让地方大员在一个地方待得太久,以免培养出过于强大的势力。

    但刘备为了补偿陈登,默许了他留在江南发展。

    刘备也不是没有想过把陈登留在中央。

    因为你即便是离开故地,你的人脉关系依然存在。

    就像李翊虽然到了洛阳当首相,但他在河北经营多年,是正儿八经的河北老大。

    人脉网,门生故吏都在那儿。

    不过陈登坚持要留在江南,一方面确实是不忍离开自己深耕多年的故乡。

    一方面他习惯了江南的生活习惯,在那里还能吃到各式各样的海鲜鱼脍。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陈登毕生的志向就是一统江南。

    他在淮南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灭吴做准备。

    靠着刘备的默许,以及朝中又有李翊这样的重臣好友帮忙把关。

    陈登这二十多年,已经发展成为了汉朝顶级的封疆大吏。

    门生故吏已经超过了当年的袁术了。

    他说他的陈氏是目前的江南第一大姓,并没有吹牛的成分在。

    甚至除了李氏外,目今的齐汉几乎找不到能够压制住陈氏的大姓了。

    同为开国元勋,

    像关羽、张飞、赵云等人虽然功名赫赫,但他们并不结党营私。

    这是性格使然,

    关羽跟士大夫处不来,张飞性子粗犷,不体恤小人。

    赵云则完全是品性高洁,不喜欢拉帮结派站队。

    虽然他们在朝中有势力,未来自己的子嗣肯定也会是齐汉的一大世家。

    毕竟他们这一代人,

    已经把后代十辈人该干的活儿给干了,该吃的苦给吃了,该努的力给努了。

    后代想不受到恩泽都难。

    只要后代持续受到恩泽,那他们就是世家大族。

    只不过不会发展成李翊、陈登这种顶级门阀罢了。

    陈登就是汉末环境下,正常发展出来的世家大族。

    毕竟人本就出身于徐州大族,底子本来就厚。

    而李翊则属于权势太重,地位太高,巴结他的人太多。

    门生故吏想不多都难。

    毕竟很多在众人看来很小的职位,在别人眼里却是人生巅峰的肥差。

    而这样的肥差,往往只需要李翊点个头就可以给出去了。

    甚至都不需要走什么程序流程。

    因为在大人物的视角里,这些差事实在太小太小,太微不足道了。

    “将军莫非是怕朝廷忌惮么?”

    徐盛恍然,压低声音问道。

    “非是怕,乃不得不虑。”

    陈登停步窗前,望向南方。

    “陛下雄才大略,然帝王心术,自古难测。”

    “我在江南纵横二十余年,早已非昔日徐州的陈元龙了。”

    “陛下也早已不是那个涿郡卖履舍郎,而是坐拥天下的九五之尊。”

    “岁月会改变许多东西,我也很多年没再见过陛下了。”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君心难测,我也不知朝廷对伐吴一事是持怎样的态度。”

    “所以才会在信中托李相,透露一些朝堂上的事。”

    甘宁愤然道:

    “这算什么道理!将军为汉室出生入死多年,难道还要因功见疑?”

    “若如此,我等将士舍生忘死,为刘家人抛头颅洒热血,又有何意义!”

    陈登转身,面色严肃,厉声叱道:

    “兴霸慎言!此等话若传出去,徒惹祸端。”

    蒋钦连忙在一旁打圆场说道:

    “将军,兴霸性子直,并无他意。”

    “只是我等淮南将士确实渴望继续为国家建立功勋。”

    “昔日平定中原,多赖北方诸将。”

    “今伐江南,正当我南方将士用命之时。”

    甘宁也马上出声附和,连连道:

    “正是!正是!”

    “某的观点很简单,既然战事是在江南打的,就应该由俺们江南人来打。”

    “合不该由他北人来争功。”

    周泰微一颔首,沉声道:

    “我觉得兴霸说的有道理。”

    “吴军水师不可小觑,只有我们淮南水军能与之相敌。”

    “况淮南诸健儿,日日戏水,夜夜弄潮。”

    “便是三岁蒙童,也能下水。”

    “此战首功,非我淮南人莫属不可。”

    汉朝有两大水军,一个淮南水军,一个荆州水军。

    但荆州水军由于在刘表病死,政权跌宕,经历了一波政治清洗。

    导致死了很多优秀水军将领,水军发展也因受到赤壁之战影响而停滞。

    后来诸葛亮主政荆襄时,本来使得荆州水军得以重新发展。

    都又因爆了马谡这个雷,导致诸葛亮引咎辞职,到交州避祸去了。

    荆州治事一直由马良代理,群龙无首下,自然是竞争不过淮南水军的。

    陈登神色稍霁,回到座位,悠悠道:

    “诸君心意,陈某岂会不知?”

    “故已修书与李相,探听朝廷动向。”

    众将闻言,皆露喜色。

    李翊与陈登交情匪浅。

    若有他从中斡旋,事情必有转机。

    甘宁急忙问:

    “李相可有回信?可曾提及伐吴主帅人选?”

    陈登摇了摇头:

    “书信方发,尚未得复。”

    “诸君且耐心等候。”

    “伐吴大计,没那么容易敲定。”

    “等?等到何时?”

    甘宁拍案而起,“这事儿难道还能有别的选择吗?”

    “江南战事本就该由我江南人来打!”

    “那些北方旱鸭子,懂什么水战?”

    蒋钦亦附和道:

    “正是!北人骑马尚可,操舟弄桨岂能与我等相比?”

    “当年赤壁之战,也不是由我淮南水军出力最多么?”

    徐盛却面露忧色,忽然提及一件大家都不愿意提及的事情。

    “只怕朝廷又会如当年攻汝南时,派大臣假节而来,夺我淮南军功。”

    此言一出,堂内气氛骤变。

    甘宁脸色涨红,怒发冲冠:

    “若再派那关羽来节制我等,老子宁可弃官归田!”

    周泰苦笑一声,调侃他道:

    “兴霸又说气话。”

    “你为朝廷效力多年,岂能说不干就不干?”

    甘宁冷哼道:

    “淮南将士戍边多年,血战无数。”

    “如今讨伐个吴国还要受北人鸟气,老子宁愿托病回家带孩子!”

    众将知他脾气,说的当然是气话,于是纷纷好言劝解。

    陈登抬手示意众人安静,又温言对甘宁劝道:

    “……兴霸休恼。”

    “我看那此次朝廷未必便会派关将军前来。”

    “那会派谁?”

    甘宁余怒未消,“总不会是张飞那莽夫吧?”

    陈登摇了摇头:

    “朝廷如何安排,眼下尚难预料。”

    “灭吴之战牵涉多方利益,非一时可决。”

    “不过……”

    他略作停顿,“若真要派监军假节,陈某倒希望是李相亲自来。”

    众将闻言,神色顿缓。

    徐盛点点头:

    “若是李相爷,末将心服口服。”

    “李相为人宽厚,处事公允,不似某些人傲慢无礼。”

    蒋钦亦笑道:

    “正是!当年李相巡抚淮南时,与将士同甘共苦,没有一点架子。”

    “与之相交,正如饮美酒醇醪,令人陶醉。”

    就连脾气火爆的甘宁闻得此言,竟也怒气稍平,嘟囔道:

    “若当真是李相前来,末将自然无话可说。”

    “只盼朝廷明鉴,莫再寒了我淮南将士之心。”

    陈登见众人情绪渐稳,心里却摇头暗叹:

    哪有那般容易?

    李翊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顶级权臣,身上肩负的压力比自己不知道大多少。

    他宁可相信朝廷再派关羽过来假节,

    也不相信朝廷会让李翊这样已经位极人臣的人,再来收割并吞江南之功。

    沉吟半晌后,陈登又正色道:

    “诸君且回营整军备战。”

    “无论朝廷如何安排,我淮南军都须做好万全准备。”

    “切记,军令如山,不可违抗。”

    众将肃然应诺,相继告退。

    待众人离去,陈登独坐堂中。

    目光再次落向沙盘上的江东地形图,眉头微蹙。

    “功高……震主么?”

    他低声自语,“子玉啊子玉,你我相交多年,此番你当如何助我?”

    诸将退去未久,府中管事疾步入内,躬身禀报:

    “家主,吴郡朱氏、会稽虞氏、丹阳陶氏,九江杜氏等十余家代表已至府外,求见家主。”

    “哦?”

    陈登眉梢微动,嘴角浮起一丝了然的笑意。

    “果然还是来了么?”

    “也罢,请诸位入花厅奉茶,我随后便到。”

    管事领命而去。

    陈登整了整衣冠,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这些江南大族嗅觉灵敏如猎犬,朝中风吹草动,他们总能第一时间察觉。

    伐吴之议方起,便迫不及待前来探听虚实了。

    花厅内,十余位锦衣老者已安坐。

    这些老者不仅有来自淮南,也有来自江东的。

    但无一例外,都是江南的豪族。

    见陈登入内,纷纷起身行礼。

    为首朱氏族长朱濬拱手笑道:

    “陈公日理万机,冒昧打扰,还望海涵。”

    陈登作揖还礼:

    “诸公远道而来,陈某有失远迎,恕罪恕罪。”

    众人分宾主落座,侍女奉上今年新采的茶叶。

    茶香氤氲中,虞氏族长虞期轻啜一口,开门见山:

    “闻朝廷有意伐吴,不知陈公可得消息?”

    厅内霎时寂静,所有人目光皆聚焦陈登。

    陈登不疾不徐放下茶盏,环视众人:

    “……诸公消息倒是比陈某灵通。”

    “然军国大事,未奉诏命,不敢妄言。”

    陶氏族长陶商笑道:

    “陈公过谦了。”

    “谁人不知淮南陈氏乃江南第一望族,陈公更是朝廷股肱之臣。”

    “若论伐吴,陈公岂能不知?”

    陶商是前徐州牧陶谦之子。

    当年陈登还是陶谦的下属,见了陶商也得喊一声公子。

    如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陶商光是能够望见陈登项背,已是十分不易了。

    “正是!”

    馀姚董氏族长也趁机接言。

    “我等江南世家,久盼王师南下。”

    “若陈公有所差遣,敢不效死?”

    陈登目光深邃,缓缓道:

    “……诸公忠心可鉴。”

    “然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

    “纵有伐吴之意,亦需从长计议。”

    朱濬身子前倾,压低声音说道:

    “……陈公明鉴。”

    “我等非为打探军机,实为早做准备。”

    “若王师南下,战船、兵器、粮草皆需筹措。”

    “我朱氏在吴郡有船坞三处,工匠千余,旦夕可造艨艟数十。”

    虞期亦道:

    “我会稽虞氏掌控铁矿三座,冶炉百具,刀枪箭簇,要多少有多少。”

    众人纷纷表态,言下之意昭然若揭——

    他们愿支持伐吴,但需从中分一杯羹。

    陈登心知肚明,这些世家大族看似大义凛然,表达了对汉室的忠义,对统一的支持。

    但实则却各怀心思。

    伐吴对他们而言,是攫取土地、人口、商路的绝佳机会。

    若能借朝廷之力铲除孙氏,江南利益必将重新洗牌。

    “诸公热忱,陈某感佩。”

    陈登微微颔首,“确如诸公所言,朝廷迟早伐吴。”

    “淮南方面自当未雨绸缪。”

    他目光转向朱濬:

    “朱公所言船坞一事,甚是要紧。”

    “水战之要,首在战船。”

    “若王师南下,所需艨艟斗舰如过江之鲫,不知朱氏可能胜任否?”

    朱濬大喜,拍案道:

    “陈公放心!只要朝廷令下,我朱氏船坞昼夜不息。”

    “保准让战船如下饺子般入水!”

    “好!”

    陈登又看向虞氏族长。

    “虞公冶铁之能,天下闻名。”

    “他日若需打造兵器甲胄,还望虞公鼎力相助。”

    虞氏捻须笑道:

    “陈公有命,自当效劳。”

    “不过……”

    他略作迟疑,“铁器锻造耗资甚巨,若朝廷能许以盐铁专……”

    陈登抬手打断道:

    “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

    “只要虞公保质保量,些许利润,朝廷自会体谅。”

    此言一出,众家主皆露喜色。

    陈登言下之意,是默许他们在军工生产中牟利。

    前提就是你们得给我开足马力,全力生产军工装备。

    我只要数量多,质量好,能供我灭吴之需。

    至于生产过程中的细节我不会过问。

    你们只要负责交差便好。

    一时间,厅内气氛热络起来,众人纷纷表态愿为伐吴出力。

    陶商忽然道:

    “陈公,我陶氏虽无船坞铁矿,却掌控漕运商路。”

    “若王师南下,粮草转运,必有用我之处。”

    “我陶氏愿效犬马之劳。’

    董氏族长亦附和道:

    “我家有良田数千顷,可供应军粮。”

    陈登一一应允,心中却如明镜般透彻。

    这些世家表面慷慨,实则都在算计战后利益分配。

    不过眼下备战要紧,些许让步在所难免。

    正商议间,一直沉默的庐江陆氏族长忽然开口问道:

    “陈公,在下有一私事相求,不知当讲不当讲?”

    陈登抬眼望去:

    “陆公但说无妨。”

    陆氏略显局促地说道:

    “闻陈公爱女年已及笄,而老夫膝下犬子年方弱冠,尚未婚配。”

    “若蒙陈公不弃,愿结秦晋之好。”

    此言一出,厅内顿时安静。

    众人目光在陈登与陆家主之间来回游移。

    陆氏乃庐江大族,陈氏又是江南第一大姓。

    此联姻若成,陆氏在江南地位也势必将更上一层楼。

    陈登神色不变,缓缓啜了口茶:

    “陆公子才名,陈某素有耳闻。”

    “然小女顽劣,恐难配令郎。”

    陆家主急忙道:

    “陈公过谦了!若得陈氏贵女下嫁,我陆氏愿以吴县良田千顷为聘。”

    “另加商船十艘,钱百万贯!”

    众人闻言,皆露惊色。

    如此丰厚聘礼,足见陆氏诚意。

    不过以陈氏在江南的影响力,两家联姻若成,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

    何况未来的灭吴之战,陈氏很有可能主导。

    他们如果想在跟上这场时代风口,就得现在抓紧进去。

    一时间,数位家主也动了心思,纷纷欲言。

    陈登却抬手制止:

    “诸公美意,陈某心领。”

    “然小女婚事,尚需从长计议。”

    他语气温和却不容置疑,“今日所议军务要紧,家事容后再谈。”

    众家主都是明白人,见陈登态度坚决,便不再多言。

    唯有陆氏家主面露失望之色,却也不敢强求。

    又商议片刻,陈登端茶送客。

    众家主识趣告退。

    待送走诸位家主后,陈登独坐书房,望着窗外渐沉的暮色出神。

    案几上烛火摇曳,映得他面容忽明忽暗。

    良久,他轻叹一声,起身往后院行去。

    穿过几重院落,来至一处精巧的绣楼前。

    楼上灯火通明,隐约传来琴声淙淙。

    陈登驻足倾听,辨出是琴声是何人所奏之后,嘴角不由浮现一丝笑意。

    “瑶儿还未歇息么?”

    他问门前侍女。

    侍女慌忙行礼:

    “回家主,小姐正在习琴。”

    陈登颔首,拾级而上。

    推门入内,只见一妙龄女子跪坐案前,纤指轻抚琴弦。

    闻得门响,女子抬首,见是父亲,忙起身行礼。

    “父亲大人安好。”

    陈登微笑:

    “起来吧。”

    他的目光落在女儿身上,不由感慨时光飞逝。

    当年襁褓中的婴孩,如今已出落得亭亭玉立。

    陈瑶继承了母亲召氏的秀美容貌,眉目如画,气质娴雅。

    只是眼神中多了几分淮南陈氏特有的锐利。

    “几月时间不到,你的琴艺又有精进了。”

    陈登在案旁坐下。

    陈瑶低眉:

    “女儿只是随意抚弄,让父亲见笑了。”

    陈登示意她坐下,沉吟片刻,忽道:

    “瑶儿,你今年已十六了吧?”

    陈瑶手指微颤,抿唇道:

    “是,上月刚行过及笄礼。”

    “嗯。”

    陈登目光深邃,“及笄之后,便该考虑婚配之事了。”

    “你可曾想过将来要嫁何等人家?”

    陈瑶耳根微红,低头绞着衣带:

    “女儿……女儿全凭父母做主。”

    陈登观察女儿神色,继续道:

    “若为父要将你嫁到京城去,你可愿意?”

    “京城?”

    陈瑶猛然抬头,眼中满是惊诧。

    随即离席跪地,声音已带哽咽:

    “父亲!女儿……女儿尚未能在父母膝下尽孝,报答养育之恩,怎忍远去京师?”

    “寿春至洛阳千里之遥,此生恐难再见双亲……”

    说到此处,泪珠已滚落腮边。

    陈登眉头微蹙:

    “痴儿,女子终归是要出嫁的,去哪不是一样?”

    “何况嫁入京城,对你、对陈家都有益处。”

    陈瑶拭泪抬头:

    “父亲欲将女儿许配何人?”

    陈登捻须道:

    “你可听说过李相家的公子?”

    “李相?”

    陈瑶一怔,“父亲是说内阁首相李公?”

    “正是。”

    陈登点头,“其子李治,与你年岁相当。”

    “人品风流,颇有才名。”

    “兼之李氏在朝中地位显赫,你嫁过去,绝不会吃亏。”

    这便是陈登要拒绝江南众世家联姻请求的原因。

    不管他跟谁联姻,都属于是江南世家攀高枝儿。

    对于陈氏是没有任何帮助的,因为它已是江南第一大姓。

    但如果把女儿嫁到京城里去就不一样了。

    由于陈登不混京圈,在京城没什么势力。

    他又只有这么一个女儿。

    所以真要联姻,他是渴望把女儿嫁到京城里去的。

    因为可以借此拓展一下自己在京城的人脉,也好在将来给自己留条后路。

    陈瑶眼中泪光未干,却已露出恍然之色:

    “原来父亲是想让女儿嫁入李家,好拓展我陈氏在京中的势力……”

    “放肆!”

    陈登突然拍案,面色骤沉。

    “谁教你如此揣度父意的?”

    陈瑶吓得伏地不敢抬头。

    陈登见状,语气稍缓:

    “你以为李家门楣是那么容易进的?”

    “为父与李相虽是生死之交,但两族联姻,牵动朝野。”

    “多少人会从中作梗,岂是你想的那般简单?”

    “女儿知错……”陈瑶声音细如蚊蚋。

    陈登长叹一声,起身踱至窗前。

    “瑶儿,为父并非不疼你。”

    他背对女儿,声音低沉,“正因疼你,才要为你择一良配。”

    “李治年少有为,家世显赫,是多少贵女梦寐以求的夫婿。”

    陈瑶缓缓抬头,望着父亲背影:

    “女儿明白父亲苦心。”

    “只是……只是舍不得离开寿春……”

    “舍不得离开父亲还有母亲。”

    陈登转身,目光复杂。

    “为父何尝舍得?但你终归要嫁人。”

    “与其嫁与江南世家,不如入主京城豪门。”

    “他日若……若为父有什么不测,你在李家,至少有个依靠。”

    陈瑶闻言色变:

    “父亲何出此言?”

    陈登摇头不语。

    功高震主的隐忧,朝堂上的明枪暗箭,这些都不该与女儿细说。

    “好了。”

    他转移话题,“此事尚在筹划。”

    “李家是否应允还未可知。”

    “你心中有数即可,切勿外传。”

    陈瑶乖巧点头,“女儿谨记。”

    陈登走近,轻抚女儿发顶,如同她幼时那般。

    “记住,无论嫁与何人,你永远是陈家的女儿。”

    “家族荣辱,与你息息相关。”

    “女儿明白。”

    陈瑶郑重应道,眼中已少了少女的彷徨,多了几分坚毅。

    陈登欣慰点头:

    “时辰不早,下去歇息吧。”

    说罢转身离去。

    行至门外,忽闻女儿唤道:

    “父亲!”

    陈登回首,见陈瑶立于门边,夕阳洒在她姣好的面容上。

    “女儿……女儿会听从父亲的安排。”

    她声音微颤却坚定,“只盼父亲保重身体,勿为朝事过于操劳。”

    陈登心头一热,颔首道:

    “好。”

    随即大步离去。

    陈瑶叹一口气后,来到窗前。

    她只是一个女儿家,她的人生从来不由她自己做主。

    窗外,夕阳西沉,将寿春城墙染成血色。

    长江之水,依旧滔滔东流。

    不知将载着多少英雄壮志,多少权谋算计,奔向那不可知的未来。

    ……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