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加税!加税!制裁!制裁!

小说屋推荐各位书友阅读: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348章 加税!加税!制裁!制裁!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土屋内,烛火摇曳。

    大有虽被关张赵许四人围在当中,却仍梗着脖子叫嚣。

    “他娘的,老子今天连你们一起打!”

    话落,瞅准离得最近的赵云,左手便要来揪他衣袂。

    却被赵云就势按住左手,往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翻在地。

    大有腹中吃痛,未及反应,许褚已经赶将上来。

    似抓野兔一般,将他提溜起来,抡拳便要打。

    张飞忙道:

    “仲康且慢!让俺来!”

    言罢,一个箭步上前,提起醋钵儿大小的拳头挥去。

    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

    鼻子歪在半边。

    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再来一拳,直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

    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两拳下去,大有已是半死不活,哪里挨得住第三拳?

    扑通跪地,连连讨饶:

    “四位爷爷饶命!千万饶我性命呐。”

    方才还狰狞的面孔,此刻只剩下狼狈与不堪。

    刘备负手上前,厉声责备道:

    “吴大有,尔身为人子,不孝高堂,与禽兽何异?”

    “尊驾教训的是!”

    吴大有以头抢地,磕头如捣。

    “小人今后定当晨昏定省,孝顺老母!”

    赵云回首问那老妪道:

    “此獠当真是老夫人亲子?”

    唉……

    老妪叹了口气,垂泪道:

    “不怕诸位贵人笑话,此确是老身不肖子。”

    “自其染赌瘾后,先卖田宅,再典祖器……”

    她指着空荡荡的屋梁,“连先夫留下的‘积善之家'匾额,都已劈了当柴火烧。”

    吴大有讪笑:

    “阿娘,那不是冬日寒冷……我怕你冷着么?”

    “逆子!”

    老妪突然从枕下抽出一根藤条,“上次你说卖匾是为阿公治病,结果呢?”

    “结果……”

    吴大有缩着脖子,“结果孙儿手气太背。”

    众人见此,皆摇头。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今日之事算是被刘备撞上。

    所以出手相助。

    可这天下还有多少户这般人家呢?

    刘备以游侠之姿,救得了一户,却救不了千万户。

    “这一趟出来,值了。”

    刘备对一旁的李翊低声说道。

    “使吾看到了民间还有多少户破碎家庭,吾辈更当奋发图强。”

    “以救千万家。”

    李翊乃低声回道: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陛下在皇宫里是万民之主,可救苍生于水火。”

    “出了皇宫,陛下仍是那位古道热肠的游侠刘公。”

    “不论遇上多少这样的事,陛下总会出手的。”

    “或许救不完,但能救一家是一家。”

    刘备闻言大笑,拍了拍李翊的肩膀,赞道:

    “子玉之言,甚合吾心意!”

    说完,刘备再次转向那老妪,柔声问道:

    “吾辈恰好路过,叨扰许久,该当辞行了。”

    “未知老夫人尚有何事,须我等出力?”

    老妪长叹一声:

    “今日能得遇几位贵人,是祖辈积德。”

    “老身受贵人恩惠,本不该奢求更多。”

    “只是……”

    说着,老妪将身旁那位女童拉至跟前。

    “老身已时日无多,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孩子。”

    “只求诸位老爷,照拂这苦命的丫头。”

    说罢,示意那女童行礼。

    女童乃伏在刘备跟前,顿首道:

    “求老爷恩公收下阿雨吧!”

    刘备捋须沉吟,他暗想这孩子也的确苦命,本性也不算坏。

    加以教导,或可成器。

    于是,温声说道:

    “老夫人若是不弃,可携阿雨往官塾安置。”

    “丫头读书明理,您也能在那里颐养天年。”

    汉朝对女子的束缚没有后世朝代严重,女子也是可以上私塾读书的。

    比如汉元帝皇后王政君在入宫之前,她就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不过汉朝女子能接受到的最高级的教育,应该是宫庭教育与私人家教。

    宫廷教育顾名思义,就是由官方主办的教育。

    而私人家教,一般是贵族出身,家庭里面主动给她请辅导老师。

    代表人物就是甄宓,她自幼好读书,被家中姊妹调侃为“女博士”。

    不过刘备提议的将阿雨送进官塾,那基本上就是保送了。

    这所位于天子脚下的名牌大学,校长可是天下闻名的水镜先生。

    “太好了,太好了。”

    老妪高兴极了,连忙让阿雨跪谢恩公。

    阿雨泪眼婆娑,磕头如捣:

    “阿雨再不敢偷窃!定当好生念书!”

    随后,刘备派遣赵云护送阿雨与那老妪去官塾。

    并跟水镜先生司马徽专门打了招呼,让他照看好阿雨。

    自己则回宫去了。

    洛阳宫,甘露殿。

    暮色沉沉,宫灯初上。

    刘备邀请李翊与自己一起共进晚膳。

    金樽清酒,几碟时令小菜,倒比往日大宴更显闲适。

    “子玉啊,”刘备举盏轻叹,“今日一行,朕方知民间疾苦,非奏章所能尽述。”

    他望向窗外渐暗的天色。

    “那吴家老妪,若非亲眼所见,朕岂能想到名门之后竟落魄至此?”

    李翊执壶斟酒:

    “陛下久居九重,群臣奏事又多粉饰,难免隔阂。”

    朝中大臣多是报喜不报忧,所以在深宫中呆久了,确实容易脱离底层百姓。

    “所以朕愈发觉得……”刘备摩挲着酒盏边缘,“当初你提议将阿斗送去纸坊历练,实是良策。”

    李翊眸光微动,沉吟道:

    “太子纸坊待久了,自会识得五谷,知民生之多艰。”

    “是啊。”

    刘备忽的笑起来,“那小子上月来信,竟能说出‘一束竹料出纸几何’,可比那些只会吟风弄月的世家子强多了。”

    “子玉,来,再饮一杯。”

    刘备亲自执壶,为对面跪坐的李翊斟满酒樽。

    “朕想起白日里考核的那个崔和,便一直心中不快。”

    “察举选官之制,横亘我大汉四百年,朕身为开国之君,又不太好变祖宗之法。”

    “但若是不变,只怕将来会有更多似崔和一般人物,在地方上尸位素餐。”

    “如此,朕的汉室江山,早晚毁于一旦。”

    “念及此事,着实令朕头疼不已。”

    李翊双手捧杯接酒,闻言笑道:

    “陛下春秋正盛,此事原不必急于一时。”

    “倒是今日太常所奏各州郡私塾兴建之事,臣听后甚感欣慰。”

    “不错,”刘备眼中闪过一丝喜色。

    “自章武元年颁布‘有县必有学’之诏至今,各州郡上报,各州各县都有私塾。”

    “诚不相欺,朕颁布此诏之前,尚未想过有县必有学之诏能用不到两年的时间便完成。”

    “看来子玉与你的内阁还有朝中大臣们协调不错,办事如此爽快利落。”

    “朕心甚慰,朕心甚慰!”

    李翊放下酒樽,正色道:

    “陛下圣明。”

    “臣近日翻阅各地奏报,寒门学子入学人数较往年增长三成有余。”

    “虽不及预期,但也初见成效。”

    “假以时日,必能为国培育更多贤才。”

    刘备微微颔首,目光却渐渐深沉。

    “私塾之事进展顺利,然则……”

    “呵呵,子玉今日微服出访时,朕在街上听到一句童谣。”

    “唱的是——”

    “举茂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在联想崔和案件,朕便尝尝思考国家选官之弊漏。”

    “子玉,你可曾想过察举制之弊?”

    暖阁内一时寂静,只闻铜漏滴水之声。

    李翊知道,这才是今夜私宴的真正议题。

    他略一沉思,便道:

    “陛下所虑极是。”

    “察举制行世四百余年,积弊已深。”

    “地方豪强把持选举,寒门俊杰难有出头之日。”

    “正是此理。”

    刘备轻叹一声,“当年朕拜卢植先生为师,所求者,不过入仕耳。”

    “倘若无此师徒名分,纵然朕当时有功于国家,恐也难谋得一官半职。”

    “正因如此,朕深察察举之弊也。”

    说着,又看向李翊。

    “子玉既有此言,想必已有对策?”

    李翊从容道:

    “陛下不好轻易更易祖宗之法,但却可改革旧法。”

    “此前阳嘉新制之时,不就改革了举孝廉之法么?”

    “阳嘉新制,对每年的孝廉、茂才加以考核。”

    “然崔和旧事已证明,此辈仍有可能蒙蔽上听。”

    “愚以为,可将每年的考核加以规范。”

    善!

    刘备对这个提议是没有反对意见的。

    而且要改的阻力也不大,毕竟这本就是汉朝旧制。

    刘备只不过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使得每年中央的考核更加严格规范罢了。

    “此时便交由内阁办理,待拟好具体章程之后,交由朕定夺。”

    “喏。”

    敲定好这个方案后,刘备又道:

    “子玉方才所言,规范孝廉考核,朕深以为然。”

    “只是……若仅止于此,恐怕仍难撼动世家根基。”

    李翊微微一笑,拱手道:

    “陛下所虑极是。”

    “臣正有一策,可徐徐图之。”

    “哦?”

    刘备眉头一挑,示意他继续。

    “臣以为,可先增加每年的孝廉、茂才名额。”

    李翊语气沉稳,却字字如刀。

    “如今各州郡岁举孝廉,名额稀少,世家豪族尚且争得头破血流。

    “寒门更是难以出头。”

    “若将名额翻倍,甚至三倍,则世家子弟虽多,却未必能够尽占。”

    刘备沉吟道:

    “若名额大增,岂非让更多世家子弟入仕?”

    “反倒助长豪族气焰?”

    毕竟察举制就是举荐的亲朋好友。

    要不然袁绍四世三公,难不成家族代代都是三公人才吗?

    这显然不可能。

    李翊摇了摇头,解释道:

    “……非也。”

    “臣之意,是先增名额,再设考试。”

    “考试?”

    刘备目光一凝。

    “正是。”

    李翊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沉吟道:

    “凡被举为孝廉、茂才者,皆需入京参加朝廷统一策试,择优录取。”

    “譬如,若某州举孝廉十人,最终只取前三名授官,余者遣返。”

    “如此一来,世家子弟虽多,却未必能尽数通过考核。”

    “而寒门俊杰若真有才学,必能脱颖而出。”

    察举制虽然对世家大族是一种福利机制。

    但并不是说,世家大族真的能够百分百垄断官位。

    据后世统计,

    整个两汉四百年,通过察举制晋升的人当中——

    官僚贵族子弟大概占了69.6%。

    富豪子弟占了6%。

    平民百姓占15.7%。

    穷苦平民占8.7%。

    也就是说,父、祖上无任何官位的平民、贫民加起来,大概占了24.4%左右。

    占了全国的四分之一。

    这个比例看起来虽然不高,但在那个年代已经属于是创举了。

    在察举制之前,平民百姓是不可能有这么好的当官机会

    因为汉朝之前的选官制度,最早是西周的世卿世禄制。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有个好爹,一切都好。

    没个好爹,再努力都没有用。

    然后就是战国时期的军功授爵制。

    这也不用考试,纯看军功。

    那就是要你把脑袋别腰上,战场杀敌,回来当官。

    军功授爵制,也算是创先河的,给了底层人民一个可以当官的机会。

    但这时候世卿世禄制依然存在。

    意思就是,

    你拼不了爹,那你就去拼命。

    但国家是不可能一直打仗的,且这种制度是在告诉你,当官儿就得拿命来赌。

    对于底层人民来说,出头依然很困难。

    所以到了西汉时期,察举制的出现是极具历史进步意义的。

    虽然它依然很拼爹。

    但平民想要出头,至少不用再把脑袋别腰上了。

    虽然它四百年滋生了一大批像袁绍这样四世三公的豪门贵族。

    但不可否认的是,察举制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不过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不会因为某一个人而驻足停留。

    到了刘备这一朝,察举制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求了。

    齐汉王朝迫切地需要一个更加先进、更加公平的选官制度,来为帝国服务。

    而选官制度中,放眼整个古代——

    科举制就是封建时期所能做到,相对最公正、最进步的制度了。

    你当然可以说科举制依然有很多不公平的地方,依然存在舞弊的案例。

    但是,以古代社会的生产力,已经没有比科举更好的选官制度了。

    从改良造纸术、改良印刷术,到大量铺设私塾。

    李翊无不是在为科举制度做准备。

    但必须要说明的一点是,科举制本质上是在损害世袭贵族的利益。

    隋唐时期推行的科举制,就一直很不顺利。

    李世民能够喊出,“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是因为他是天可汗,底下没人敢跟他作对。

    靠着君主个人的威望,慢慢推行科举制。

    饶是如此,科举制真正完善,且被社会接受得等到黄巢的出现了。

    黄巢的事迹,给世家大族们敲响了警钟。

    如果你不接受科举制,那老百姓就要把你的人头挂路灯了。

    也就说科举制在古代真正完善,

    需要花费至少三百年时间,外加一个黄巢。

    这项工程太过庞大了,显然不是李翊这一代人能够完成的。

    李翊所能做的,就是先把科举制这个框架搭好。

    留给后人一个模板,让他们在此基础上改良完善。

    这下,是真的只能相信后人的智慧了。

    当然了,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

    汉末是世家大族发展的一个峰口。

    这个峰口选择很关键。

    如果走曹魏的老路,那就是下一个魏晋南北朝。

    如果李翊能完成自己的宏伟计划,就能避开魏晋时期的劫难。

    为此,李翊已经准备太久太久了……

    听完李翊的分析,刘备思索片刻,缓缓点头:

    “爱卿此法,倒是巧妙。”

    “只是……那些落选的世家子弟,岂不怨恨?”

    李翊笑道:

    “陛下多虑了。”

    “增设名额,世家必喜。”

    “此利大于弊之事,地方豪强世家岂有反对之理?”

    还是利用人性弱点。

    虽然察举制主要服务于世家,但世家内部也要分家。

    每年的孝廉、茂才名额就那么几个。

    基本上被那些关系硬的大族给垄断了。

    其他世家当然不甘心。

    如果朝廷愿意增设名额,他们肯定举双手赞成。

    虽说要考试,但至少给了他们一个机会。

    这是妥妥的阳谋。

    “设考试,寒门亦可进。”

    “世家子弟虽多,但朝廷只取最优者。”

    “他们只会怪自己才学不精,而非怨恨朝廷。”

    “况且,名额既增,他们反倒会觉得机会更多,不会激烈反对。“

    刘备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这便是子玉常说的温水煮蛙么?”

    “正是。”

    李翊颔首,正色说道:

    “若骤然废除察举,必遭世家反扑。”

    “但若先增名额,再以考试筛选。”

    “久而久之,世家便会习惯朝廷主导人才选拔。”

    “待时机成熟,再逐步削减举荐之权,最终使考试成为入仕唯一途径。”

    不可否认的是,科举制相较于本时代,步子迈得还是比较大的。

    因为按照正常发展路线,察举制过后,应当是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就是走错的峰口,直接把世家大族推向了顶峰。

    完全看门第,看家庭背景,然后把人分成九等。

    家庭背景好,哪怕是傻子也能当官。

    家庭条件不行,那你就是一辈子受苦的命。

    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豪族”正是如此。

    但要说明的一点是,九品中正制在当时依然有进步意义。

    因为东汉末年的时候,地方的豪门权贵已经把持了察举,弊端百出。

    被察举的人,因察举人才能当官。

    所以他不会感激朝廷,而是感激举主。

    这也是东汉二元君主制产生的原因,属下可以对地方官吏称臣。

    但对一个大一统王朝而言,对除皇帝以外的人称臣真的好吗?

    所以九品中正制说白了,其初衷就是把选举中的品第人物权收归中央,收回地方官员的人事权。

    这是有利于打击地方豪族,加强中央集权的。

    为了收回地方权力,不得已为之。

    这是九品中正制的积极意义,但也仅限于此。

    当曹魏真的把人事权收回到中央以后,再想改已经回不了头了。

    其弊端开始大量出现,

    比如全国的人才都集中到大中正所在的中央。

    这就导致地方无才,行政效率降低。

    无人治理地方,地方垮台,中央难以独存。

    再比如,官员的升黜均操之于中正手中。

    则官员便无心于公务,一味地竞相奔走,袭取社会名誉。

    不再关心本职工作,其上司对此却无可奈何。

    所以,为了尽快收回地方权力,可以采取九品中正制。

    但以汉末四百年积攒的弊端,一旦施行了,后面就得承担其所带来的后果。

    所以,李翊决定跨过这一步。

    直接挑战更加艰难的科举制度。

    “善!”

    刘备抚掌大笑,“如此一来,既不激怒世家,又能逐步削弱其垄断,真乃妙策也。”

    李翊举杯敬道:

    “陛下圣明,此事若成,不出十年,天下英才尽归朝廷所用。”

    微微一顿,又补充一句,“也尽入陛下彀中。”

    刘备欣然饮尽杯中酒,目光望向殿外渐亮的天色,慨然道:

    “好!好一个温水煮蛙……子玉,此事便由你全权操办!”

    李翊深深一拜:

    “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待聊完刘备的心事后,李翊又开始聊自己的心事。

    他取出今日刘备给他买的锦缎,说道:

    “如今京畿之地,售卖蜀锦,我们不可不引起重视。”

    刘备收敛笑意,目光渐沉。

    “司马懿此人,朕素知其能。”

    “当年在河内时,他便精于治政。”

    “如今竟被曹操派去专管蜀锦,可见其志不小。”

    “正是。”

    李翊点头,意味深长地说道:

    “蜀锦本为益州特产,其质地远胜他州。”

    “如今被司马懿以‘官营’之法统制,不仅产量大增,更以低价倾销各地。”

    “今日洛阳街市所见,蜀锦已占七成,而幽州毳货不过二三。”

    “长此以往,幽州商路必受重创。”

    李翊担心的并不是蜀锦有多么畅销,让魏国变得多么多么强大。

    那倒不至于。

    魏国说到底只是一州。

    就算换成是历史上的诸葛亮来,即便使出浑身解数,那也不可能发育得赢一统中原的大汉呐。

    李翊真正担心的是,这玩意儿会抢占幽州毳货的市场。

    要知道,李翊之所以能够让幽州实现自给自足。

    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当地的毛皮生意。

    但毛皮相较于锦缎是上不得多少台面的。

    为此,李翊只能选择营销。

    通过自己的名人效应来带动品牌效应。

    不仅自己带头穿,还让幽州大小官员穿。

    有了这些措施,才使得幽毳有那么点像“高端货”了。

    但这高端货毕竟是营销出来的。

    论成本、论工艺都是远比不上蜀锦的。

    所以蜀锦要是真的倾销进来,很容易让北方的达官贵人改穿蜀锦,而放弃幽毳。

    这对于幽州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李翊是绝不会眼睁睁看着自己一手搭建的贸易体系,被一匹蜀锦摧毁。

    所以在街市上一见着蜀锦,便立马对其引起高度重视。

    刘备沉吟片刻,忽而笑道:

    “子玉,朕记得你在幽州时,可是带头穿毳衣,甚至下令官员皆以毳货为礼服。”

    “这才让幽州毛皮行销天下。”

    “怎么,如今怕卖不过司马懿了?”

    李翊自嘲一笑:

    “陛下说笑了,幽毳虽暖,但终究是毛皮之物。”

    “论华美精致,自然不及蜀锦。”

    “那些世家贵胄,哪个不是追慕浮华?”

    “若让他们习惯了蜀锦的轻软绚丽,谁还愿意裹着厚重的毳衣?”

    刘备挑眉,“那依你之见,该如何应对?”

    李翊眼中闪过一丝锐色,正色道:

    “臣以为商路讲究一个利益。”

    “如果只是单纯禁售,在利润的驱使下,照样会有人走私。”

    “何况贸易禁运,本就是双刃剑,我国商人亦受其害。”

    “所以与其全面禁售,倒不如放开。”

    “只是须严格纳入朝廷管控,并加以限制。”

    “哦?”

    刘备眉梢一扬,“朕愿闻其详。”

    “第一,先禁蜀锦入京。”

    李翊沉声道:“

    “陛下可下诏,以‘敌国之货,不可轻入’为由,限制蜀锦在洛阳、长安等京畿之地的流通。”

    “至少也要让其价高难求。”

    刘备眉头皱起,沉吟道:

    “此举恐难以服众。”

    “商贾逐利,若强行禁止,反倒容易引发黑市,得不偿失。”

    李翊早有准备,继续道:

    “请循其本,我等限制蜀锦,非是惧其富强曹魏。”

    “而是恐其妨碍幽毳销路。”

    “今请抬幽毳之名。”

    “既然蜀锦以‘奢’取胜,那幽毳便以‘贵’立身。”

    “陛下可下诏,定幽州上等雪貂毳为‘御贡’,非功臣不得赐。”

    “再令朝中重臣、将领皆着毳服觐见,使其成为‘功勋之衣’,而非寻常富户可僭越。”

    虽然幽毳整体不如蜀锦美观大气。

    但如果真集中资源织造,那还是能织出比较名贵美观的大衣的。

    像雪貂皮,可遇不可求。

    李翊当然不是为了卖它,而是为了“抬”它,抬高它的声价。

    主打一个营销。

    “……嗯,以名位抬价,必然官家贵族子弟争相效仿,此计可行。”

    刘备眼中一亮,认可了李翊这条策略。

    李翊郑重拱手:

    “陛下,涿郡乃我齐汉龙兴之地,幽州更是北疆屏障。”

    “若因经济衰败而民生凋敝,将来如何抵御胡虏?”

    “司马懿倾销蜀锦,表面是商战,实则暗藏削我根基之祸!”

    “所以为大局计,臣以为当加征关税。”

    “关税?”

    刘备略一思索,便明白其中关窍。

    “你是说,对蜀锦课以重税,使其价高难销?”

    “正是。”

    李翊点头,“据臣所察——”

    “蜀锦之所以能迅速占据洛阳市场,正是因为司马懿刻意压低价格。”

    “甚至不惜亏本倾销,只为挤垮我朝本土织物。”

    “若我们对其加征五成乃至翻倍之税,则蜀锦售价必然暴涨。”

    “寻常商贾无力承担,自然转向幽毳。”

    刘备沉吟道:

    “可如此一来,蜀锦反倒因稀少而更显珍贵。”

    “那些世家大族恐怕会更追捧,岂不助长其名望?”

    李翊微微一笑,分析道:

    “……陛下所虑极是。”

    “但物以稀为贵,却也以贵而难求。”

    “蜀锦若因关税而价高,只有极少数豪族能享用。”

    “而绝大多数富户、官员则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幽毳。”

    “久而久之,幽毳依然会是主流。”

    “而蜀锦则沦为少数人的奢侈玩物,再难动摇幽州经济根本。”

    “如此一来,既不彻底禁绝蜀锦,免生黑市之弊,又让幽毳稳占市场。”

    “加征关税还可为国库增收,可谓是一箭三雕。”

    “此所谓以价制胜也。”

    “好,好一个以价制胜!”

    刘备抚掌大笑:

    “司马懿想以商战乱我经济,朕便以关税反制。”

    “子玉此策,深得朕心!”

    李翊郑重说道:

    “陛下,经济之争,亦是国运之争。”

    “幽州若衰,则北疆不稳。”

    “北疆若乱,则中原难安。”

    “任何事物,我等都不可轻视。”

    刘备大喜,即从之。

    当即于次日早朝时,宣布颁布“限蜀锦令”。

    此策一出,不过一月时间,立刻打乱了原有的市场秩序。

    ……

    洛阳西市。

    一名身着锦袍的河东卫氏子弟拍案而起,指着柜上的蜀锦怒道:

    “五百钱一尺?”

    “去岁不过百钱,何故暴涨至此耶?”

    东家擦着汗陪笑:

    “郎君息怒,朝廷新颁关税令。”

    “蜀锦入境,十税其六。”

    “小本经营,实在……实在……”

    “荒谬!”

    那卫氏子弟甩袖而去,口中犹自愤愤:

    “必是那李翊妒我世家用度奢华,故设此苛政!”

    “哼!”

    政策一颁布,马上就有奇效。

    蜀锦在中原的销量开始大幅降低。

    齐汉之所以能够抗住蜀锦的倾销,还是跟李翊的货币改革有关。

    李翊已经重塑了国家经济,所以可以通过正常的经济手段来制裁司马懿。

    但历史上的曹魏不行。

    因为历史上的曹魏改革货币失败了,直接一夜回到解放前。

    货币系统变成了最原始的“以物易物”。

    这就导致蜀锦成了硬通货,曹魏根本制裁不了蜀汉。

    所以你便能看到曹丕一边穿着蜀锦,一边臭骂魏国官员,让他们不要再穿蜀锦的奇葩景象。

    ……

    益州,成都。

    细雨迷蒙的清晨,蜀锦工坊蒸腾的染缸雾气与巴山烟雨混作一团。

    司马懿负手立于晾锦台前,享受着蜀锦为他带来的海量财富。

    发展蜀锦,绝对是他人生中做过最正确、最辉煌的事。

    不今富强了国家,也富裕了自己。

    “令官!”

    锦官丞陈祗气喘吁吁奔来。

    “刚刚得到谍报,齐国对蜀锦课以十税六的重赋,洛阳西市的蜀锦价已翻五倍!”

    “什么!?”

    司马懿青白面皮微微抽动。

    “好个李翊,竟用此等市井手段!”

    “令官,中原买我们锦缎的商人较之去年已大量减少。”

    “照此下去,今年的国库收入……恐无法向魏王交代。”

    司马懿眉头紧皱,心急如焚。

    “暂缓往中原销售!”

    司马懿一挥手,“此事容我考虑考虑。”

    他懂军事、懂人生、懂职场。

    但贸易战,确实不是他的长项。

    面对李翊的一系列制裁,司马懿竟不知所措。

    全然不知如何应对。

    ……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