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夙兴夜寐,司马治蜀

小说屋推荐各位书友阅读: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346章 夙兴夜寐,司马治蜀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章武二年,秋末。

    益州,成都。

    夜色沉沉,魏王府西厢的烛火却仍亮着。

    司马懿伏案疾书,竹简堆迭如山。

    墨迹未干的绢帛上密密麻麻列着屯田、织锦、税赋之数。

    窗外梆子已敲过三更,他却浑然不觉,唯有一双鹰目在灯下泛着冷光。

    忽然,房门“吱呀”一声轻响。

    司马朗披衣而入,手中捧着一碗热腾腾的黍粥。

    “仲达,已是子时了。”

    司马朗将粥放在案角,叹息道:

    “自入蜀以来,你每日寅时起、三更眠。”

    “这般拼命,身子如何吃得消?”

    司马懿头也不抬,笔锋在竹简上沙沙作响。

    “兄长不必忧心。”

    司马朗皱眉,伸手按住竹简,沉声:

    “昔日在河内时,你常言‘大事当徐徐图之’。”

    “如今却似换了个人,连用饭都草草了事——”

    “河内?”

    司马懿猛地掷笔,墨汁溅在袖上如血点斑斑。

    他抬头时,眼中竟有血丝密布,嘶声吼道:

    “我司马氏四百年簪缨世族,自高阳氏以降,何曾受过这般奇耻大辱?”

    “李翊狗贼屠我司马氏满门之时,可曾想过‘徐徐’二字?”

    他声音嘶哑,手指深深掐入案木,“他的刀可快得很呐!”

    “叔父、三弟、四弟、幼弟……连襁褓中的侄儿都……”

    话到嘴边,司马懿已是泣不成声。

    四百年的望族,一夜之间从历史上抹去。

    偏偏还断在司马懿这代人手中。

    这对于司马懿而言不单单是奇耻大辱那么简单,那是死后都无颜下黄泉见列祖列宗的!

    所以,司马懿早就已经死了。

    自司马氏灭亡于他手时,他的心便彻底死了。

    眼下的他,万念俱灰,只剩下一个念头——

    报仇!报仇!还是报仇!

    益州虽有天府之富,但相较于大汉到底是国小。

    司马懿如此夙兴夜寐的工作,就是为了让他的国家变得更强大。

    只有魏国强大了,将来的某一天,他才有机会找李翊复仇。

    当然了,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那就是相较于兄长司马朗倍受曹操喜爱重用,司马懿本人是不怎么受曹操待见的。

    为此,司马懿只能更加努力的工作,希望能够向曹操证明自己。

    如果不依附曹操,那普天之下已无任何一个人能助他复仇了。

    不然的话,是靠江东孙权,亦或者西凉韩遂?

    他们显然都不是成事之辈,唯有依附曹公,还有一丝希望。

    司马朗见弟弟指节发白,忙按住他肩膀,柔声宽慰道:

    “仲达,冷静!”

    “如今齐国强大,报仇不是一日可成。”

    微微一顿,又接着补充道,“当然,此仇必报!”

    “但在那之前,仲达也需养好身子。”

    “如日损身体,何以做伍子胥?”

    司马懿笑道:

    “兄长既以伍子胥为例,其过韶关能够一夜白头。”

    “今我司马懿宵衣旰食,又岂会不如古人?”

    话落,司马懿又深吸一口气,犹豫一下,还是放下了笔毫。

    “不过,兄长所言极是。”

    “报仇之事,急不得。”

    他起身踱至窗前,望着院中一株老梅,枝干虬结如龙:

    “若非魏王在汉中之战果决狠厉,驱蜀民死守阳平关。”

    “又在中原大战时焚毁河南,使刘备不得不耗费钱粮赈济灾民……”

    他嘴角浮起一丝冷笑,“焉有今日蜀魏之根基乎?”

    有汉中在,考虑到蜀道的艰险,齐人短时间内是不会攻打蜀地的。

    而且曹操当年果断焚毁河南良田,迁徙民众。

    使得刘备打赢中原之战后,也得到了一块巨大的流血伤口。

    他需要花很长一段时间来整顿河南。

    光是恢复河南的生产力就还需要好几年时间。

    而要完全恢复至战前水平,以古代的生产效率与人口繁殖速度。

    没个十年时间是不可能的。

    所以,刘备几年内就不会轻易对蜀地用兵了。

    司马朗眉头微皱:

    “仲达,你从前可不是这般推崇魏王。”

    “此一时,彼一时也。”

    司马懿转过身去,烛光在他眸中跳动。

    “成大事者,当如魏王般杀伐果断。”

    “昔日我司马氏就是太过持重,才会……”

    他话音一顿,袖中拳头攥得发白。

    司马朗叹息:

    “魏王虽雄才大略,却始终未授你兵权。”

    “然我诸兄弟之中,唯有仲达你最能用兵。”

    当然,现在我们也没几个兄弟就是了。

    “无妨。”

    司马懿淡淡的说道:

    “因我与世子交好,魏王难免猜疑。”

    “但如今魏王既立了丕公子为世子……”

    他忽然压低声音,回头看向大哥,“来日方长。”

    窗外一阵风过,梅枝“咔”地折断一截。

    司马懿随手拾起断枝把玩。

    “蜀地虽得数年太平,却不可松散懈怠。”

    “刘备毕竟有李贼为辅,此人虽然可恨,但确实天纵奇才。”

    “如今其出任了内阁首相,总揽全国军政,再无一丝顾虑。”

    “真可谓是鸟上青天,鱼入大海,不受羁绊矣。”

    “我担心以李贼之天纵奇才,有他辅佐,刘备用不了三五载便能整顿好河南。”

    “届时齐人便有余力西顾了!”

    “这……仲达是否过于高看了那李翊?”

    司马朗忍不住发问。

    “此人虽然奇才,但毕竟不是神仙。”

    “一方之地的发展,那都是需经年累月的。”

    “李翊再是经纬大才,总不能违逆天道罢?”

    司马懿苦笑一声,叹道:

    “兄长你难道忘了?”

    “李翊狗贼可是能够让幽州这种苦寒之地,实现自给自足的人。”

    “这可是两汉四百年来,都未曾做到的事。”

    “再有其所制之曲辕犁、木牛流马都是改善民生的利器。”

    “在这个人身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我们要面对的,是一个极其可怕、强大的对手。”

    司马朗陷入了沉默。

    他凝视着弟弟消瘦的面容,终是开口:

    “既如此,仲达已知时局暂安,此后当作何打算?”

    司马懿指尖轻敲案几,目光沉冷如渊:

    “当趁此天赐良机,励精图治,强我大魏。”

    他取出一匹蜀锦出来,交给司马朗看。

    “兄长且看,蜀地生产的锦缎,质地远胜他郡。”

    “刘璋在时,却不能用。”

    “以弟观之,此物价比黄金。”

    “若能够广设锦官,岁入可增百万钱。”

    “明日,吾便上表魏王,请扩建织坊。”

    司马朗长叹一声:

    “我河内司马氏,如今唯剩你我二人……”

    他伸手按住弟弟青筋凸起的手背。

    “然只要血脉尚存,复兴可期。”

    “仲达,切莫太过劳神。”

    “兄长宽心。”

    司马懿垂眸掩去眼中寒光,语气却温和似水,“弟自有分寸。”

    次日,魏王宫。

    铜雀灯影摇曳,曹操斜倚王座,指尖捻着一枚新铸的“景元钱”。

    铜色青亮,轮廓分明。

    他将钱币弹向案几,“叮”的一声脆响回荡殿中。

    “刘备新铸此景元钱,一钱当十钱。”

    “在全国各地发行,最近也是有蜀人在国中交易,孤才得知此事。”

    “正好,如今蜀地亦缺铜矿。”

    “公等以为,此景元钱法,是否可以用在蜀地?”

    阶下刘巴拱手出列:

    “大王,臣观刘备以新钱易旧币,百姓苦其兑换之苛。”

    “今我蜀魏亦当铸新钱,可倍之。”

    “以一钱当百钱,以解铜荒。”

    治中从事彭恙急忙谏道:

    “诶!不可!”

    “昔董卓铸小钱,致谷一斛至钱数百万。”

    “若行此策,恐民怨沸腾!”

    曹操未语,他也担心此事,但又很想做成此事。

    因为刘备发行景元钱,是为了重整国家经济。

    此前汉朝遭逢乱世,又经历董卓的小钱蹂躏,货币系统相当混乱。

    凭心而论,曹操也是想重新整塑一下蜀地的经济的。

    但也的确担心会惹出一系列的民怨起来。

    毕竟蜀地百姓可不是河南百姓那样,可以随便放弃的。

    他是指着当地百姓立足生存的。

    曹操目光扫过默立末位的司马懿:

    “仲达,汝素来多智,以为如何?”

    司马懿整袍出列,拱手应答道:

    “臣以为,铸大钱不过剜肉补疮。”

    “蜀地真正的宝藏……”

    他取出一匹流光溢彩的织品,“在此!”

    满殿目光顿时投去,原来是一匹蜀锦。

    “昔刘璋暗弱,坐拥锦官城却岁贡不过千匹。”

    司马懿声音渐昂,“若扩织坊至三千张,精选巴渝巧匠,则岁出十万匹。”

    “此能够大益国家收入,臣恳请魏王举之。”

    关于蜀锦的地位,诸葛亮的《出师表》就点评过了,叫——

    “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在诸葛亮看来,蜀锦是蜀汉的一座金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他认为刘璋管理蜀地水平不佳,在推行蜀锦方面乏善可陈。

    很多工作刘璋都没有做到位。

    只要是稍微有点远见的政治家,都能意识到蜀锦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

    它将会是蜀地创造外汇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

    司马懿自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寻得一个合适的时机后,将发展蜀锦产业的想法说出。

    “若能够使蜀锦大量生产。”

    “便能使官俸半锦半钱,使锦价自稳。”

    “军饷亦可以锦代饷,商税许锦抵纳,则四方商贾辐辏。”

    司马懿提出的观点,就是希望打造一个“锦本位”的货币系统。

    通过让直百钱与蜀锦直接挂钩,那样一来,便使得“直百钱”获得了信用价值。

    同时,通过让蜀锦直接作为官俸、军饷发放,便能巩固其在蜀地的“锦本位”地位。

    “荒谬!”

    只见彭恙拂袖而出,厉声道:

    “蜀地本狭,若弃农桑而逐锦绣,岂非舍本逐末乎?”

    秦宓亦出列附和:

    “昔管仲治齐,首重五谷。”

    “李悝为魏文侯尽地力之教。”

    “今我蜀魏地不过三郡,民不过百万。”

    “若再驱民织锦,田畴荒芜。”

    “他日刘备举兵来伐,我等何以拒之?”

    殿中文武闻言,多有窃窃私语者。

    曹操坐于王座,目光深沉,未置可否。

    司马懿不急不躁,待二人言毕,方缓步出列,拱手道:

    “彭公、秦君所虑,诚为老成谋国之言。”

    “然——”

    司马懿从袖中取出一卷绢册,徐徐展开:

    “此乃细作所探,李翊治幽州之策。”

    “渔阳郡置牲畜之市,立期货之约。”

    “牧民不辍放牧,商贾不废转运,而府库岁入反增三倍。”

    要打败自己的敌人,就得先了解自己的敌人。

    这些年,司马懿一直在了解李翊的方方面面。

    细致到李翊做事的每一个行动逻辑,他都要去分析解读。

    去理解,为什么他要这样做?

    然后再举一反三,如果把自己换到他这个位置上,自己又该怎么做?

    幽州的经济奇迹,无疑是李翊政治生涯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也是令天下士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一环。

    李翊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他的行为逻辑是那么的反常识,可偏偏使得幽州实现了自给自足。

    司马懿也好奇,但没有像其他人那样选择去鄙夷、质疑。

    恨自己的敌人,也要尊重自己的敌人。

    司马懿花费大量时间去专研李翊治幽州的思维逻辑。

    最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

    那就是,商业、手工业与农业是并不冲突的!

    长期一来,统治者们都普遍认为人们只要去经商,就会导致耕田的人变少。

    而商人又大多精于算计,远不如农民老实听话。

    所以统治者们大多选择重农抑商,不太希望商人能够在国家中占据主导地位。

    而三国时期,只有诸葛孔明一人想通了这一点。

    他就认为商与农两者是并不冲突的。

    农业可以促进商业发展,商业也是能够反哺到农业的。

    正是因为诸葛亮意识到了这一点,才把蜀锦打造成了世界名牌。

    以至于连魏国的官员、甚至包括曹丕在内都穿蜀锦。

    而这也为蜀汉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

    使得诸葛孔明有大量的本钱去北伐,征伐曹魏。

    换作以前,司马懿肯定是不能够想明白其中的关节的。

    但通过专研对手,专研幽州的经济奇迹。

    使得司马懿改变了原来落后的观点,他认为蜀锦就是魏国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矿!

    “哼!”

    彭恙冷哼道:

    “李翊奸贼,岂可效仿?”

    司马懿不以为忤,继续道:

    “李翊虽为国贼,然其经济之策,确有可取。”

    “幽州本苦寒之地,今却仓廪充实,战马成群。”

    “何也?”

    他环视众人,声音渐沉:

    “因知‘农桑不废,而商贾可兴’之理也!”

    秦宓皱眉道:

    “蜀地与幽州地域不同,不可类比。”

    “虽然不同,但亦有可取之处。”

    司马懿提高声调,目光环视殿中众人。

    “蜀地山多田少,纵使尽地力之教,岁收不过百万斛。”

    “而蜀锦一匹,在江东可易米三十斛!若岁出十万匹。”

    “便是三百万斛粮草!”

    “且织锦多由妇孺为之,何碍于农耕?”

    彭恙讥笑道:

    “纵然蜀锦可易三十斛粮米,但只恐江东也未必每年都能够拿出来三百万斛粮草与我们交易蜀锦。”

    “何况,哪日魏吴交恶,断绝来往。”

    “蜀锦岂非烂在手中?”

    此言一出,连司马朗都听不下去了。

    彭恙这话,完全是属于抬杠。

    司马懿说换三百万斛粮草,那属于是举例。

    怎么可能生产出来的十万匹蜀锦,真的全拿去换粮食?

    纵然吴人同意,客观条件也不允许呐?

    司马懿也不恼,耐心地解释道:

    “并非都易粮草,正如臣适才所言。”

    “锦可代饷,士卒得锦,转售获利,士气必振。”

    “锦可易马,西羌贵锦,可易良马。”

    “我蜀地毗邻凉州,两地互市,可弥补蜀地缺马的不足。”

    彭恙顿时有些恼羞成怒,叱道:

    “此乃诡道!岂是王政?”

    “彭公!”司马懿突然厉喝。

    “今刘备虎据中原,拥百万之众。”

    “若我蜀魏不另谋富国之策,难道坐以待毙乎?”

    他转向曹操,言辞恳切:

    “大王明鉴!李翊能以商道强幽州,我等为何不能以锦业富蜀地?”

    “若因循守旧,他日两军对垒。”

    “我军粮饷不继,刀兵不利,纵有险关雄城,亦难挡刘备雷霆之势啊!”

    “愿大王明察!”

    言罢,竟纳头便拜,磕地如捣。

    殿中一时寂然。

    曹操终于缓声开口:

    “孤以为,仲达之言甚善。”

    “着令汝办理此事。”

    彭恙、秦宓面如土色。

    司马懿则连连顿首谢恩,感激不尽。

    诏令既下,司马懿即着手整顿蜀锦产业。

    他深知,若欲使蜀锦成为魏国经济支柱,非大刀阔斧改革不可。

    他先奏请曹操,请于少府之下专设“锦官署”。

    曹操从之,命其领锦官令。

    总揽全国蜀锦生产、贸易诸事。

    又于成都、广都、江州三地设立织造坊。

    各置监工、匠师、染匠百人,严明分工。

    同时,司马懿也意识到了蜀地非常适宜养殖蚕桑。

    但是蜀地的桑田大多分散,产量不稳。

    于是司马懿下令:

    免除桑户赋税,凡植桑十亩以上者,免其家口算赋。

    另设蚕官督产,于各郡县置“蚕官”。

    专司桑田扩种、蚕种改良。

    同时,以锦易丝。

    凡边地蛮夷献生丝者,可按市价兑以蜀锦。

    为了鼓励蜀人养蚕种桑,司马懿更是带头做表率。

    在家主动种了桑树八百株。

    魏王子曹丕闻之,亦在府内种了八十株桑树,以表达对蜀锦产业的支持。

    然后,司马懿又将蜀地织户编为“锦籍”,按技艺分为三等。

    上户者,专织贡锦,纹样需经锦官署核准。

    中户者,织市售锦,需钤官印方准发卖。

    下户者,织粗绸,供民间之用。

    又立“锦样库”,收藏各地纹样。

    凡新创花式的,需先呈验,核准后方可织造。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规范织户,严控质量。

    换言之,就是为了打造“品牌效应”。

    因为蜀锦的巨大利润,理论上讲,并不是蜀人才有的。

    因为这玩意儿毕竟不是核弹,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没有技术门槛的。

    只要想,任何国家都能生产蜀锦。

    可现实就是,只有历史上的蜀汉吃到了蜀锦带来的福利。

    这就是因为品牌效应。

    人人都认为只有蜀地产的蜀锦,才是高端产品。

    穿魏国、吴国产的,那就是穿伪劣产品。

    包括吴人、魏人自己都这样认为。

    实事求是的讲,魏人与吴人生产出来的蜀锦,质量上真的就被蜀锦完爆吗?

    那肯定不至于。

    说到底还是品牌效应在作祟。

    司马懿观察到,李翊发展幽州经济时,就曾专门带头穿幽州的毛皮大衣。

    渐渐地使得“幽州毳货”开始畅销全国。

    这其中,少不了“名人效应”带来的“品牌效应”。

    所以打造蜀锦的品牌也很重要。

    并且,司马懿认为蜀锦一旦发展起来,销量与利润肯定是会大于幽州毳货的。

    因为幽州毳货说到底是毛皮大衣。

    这对于汉朝以士人为贵的社会而言,始终不是那么上得了台面的。

    而且,从成本上讲,毳货远比不了蜀锦的。

    蜀锦那是纯手工织造出来的,成本不低,相当名贵。

    达官贵人也大多爱穿。

    何况,毛皮大衣这玩意儿也就畅销在北方,南方人可不爱穿。

    但锦缎就不同了,这是真正一年四季都能穿的奢侈品。

    幽州毳货是伪奢侈品。

    在司马懿大刀阔斧的改革下。

    一颗颗桑树拔地而起,一台台纺织机应声落地。

    据当事人说,锦令既下,蜀中桑田十增其七。

    逢市集日,妇孺携丝络绎于道。

    至章武三年时,蜀锦岁入达三百万钱,占魏国岁赋四成。

    不过,司马懿对全国的掌控力毕竟没有诸葛亮那么强。

    诸葛亮虽然发展蜀锦,但并未轻视农业发展。

    他是推崇农商并重,一起发展的。

    司马懿当然也不希望落后农业,但精细程度又远不如诸葛孔明。

    这就导致蜀地内,农商易势,织户骤贵。

    这日,

    成都一西郊,老农李申蹲在田埂上,望着自家三亩桑林发愣。

    去岁他拔了半亩粟苗改种桑树,今春卖丝得钱竟比往年全家的收成还多。

    而隔壁王翁捶胸顿足,叹道:

    “早知去岁就该听锦官署劝,全改桑田!”

    这是成都民众的冰山一角,大家过于看重蜀锦之利。

    导致织户渐渐贵重于农户。

    当然,这绝非是曹魏政府所想看到的局面。

    只是有些东西的确事与愿违。

    但至少蜀锦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润,魏国政府是真的吃到了。

    而且这才刚刚起步,之后只会吃到更多。

    但这又衍生出了一些新的问题。

    那就是奢靡成风,礼崩乐坏。

    蜀锦的兴起,为蜀人带来了海量财富。

    当一个一名不文的穷小子,忽然拥有了巨额存款时。

    通常想到的都是享受,而非存蓄。

    成都文士许靖在对此痛陈道:

    “今蜀中稚子佩锦囊,娼优着贡锦,市井妇人竟以金线缘履。”

    “吾尝见耕夫弃锄观锦市,问之则曰‘织一日锦胜耕十日地’。”

    蜀锦带来的巨额财富,曹魏政府没能够第一时间让底层百姓将之收好。

    从而带来了大量的浪费。

    再有,便是汉人与蛮人的利益冲突了。

    由于司马懿在全国范围内,鼓励种桑树,垦桑田。

    这就导致以越嶲郡为首的,以蛮族居多的州郡出现了大量汉蛮冲突。

    起因就是,汉民强占彝人林地改桑田。

    彝人对此感到十分不满,于是组织族人。

    夜焚桑林,悬锦匠首级于寨门。

    而司马懿对此的解决方式是——

    “着都尉率锦市护卫剿之,俘者罚为官奴织锦。”

    司马懿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可没有诸葛孔明那么温和。

    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妨碍他发展蜀锦,壮大国家的刁民。

    谁敢阻拦他,他就杀谁。

    由于司马懿没有选择调和汉蛮矛盾,反而拉偏架,支持汉人侵占蛮人的林地。

    这就导致两族矛盾愈发深厚。

    当然了,这毕竟才第一年。

    上述的种种问题,都还不至于动摇整个国家的根基。

    从大方向上讲,蜀锦产业还是极大促进了魏国经济发展的。

    至少为魏国储备了大量的灭汉之资。

    章武三年,初夏。

    成都魏王宫,大殿之上,金丝帷帐垂落。

    烛火映照下,满朝公卿皆着蜀锦朝服。

    曹操端坐王座,着一袭云凤纹的锦袍,襟口金线盘绕,在晨光中熠熠生辉。

    “仲达。”

    曹操抚袖轻笑,“这蜀锦之制,果真是巧夺天工。”

    “才一年时间,竟能织造至此,此卿之功也。”

    司马懿出列,躬身道:

    “赖大王洪福,今岁蜀锦岁入预计将破一千万钱。”

    阶下众臣闻言,纷纷抚掌称贺。

    就连之前反对彭恙、秦宓此刻也不再出言讥讽。

    因为他们也吃到了这波蜀锦发展带来的红利。

    御史中丞董和捋须笑道:

    “昔年刘季玉据蜀时,府库常年空虚。”

    “今我大魏以锦富国,实乃天命所归也!”

    曹操大笑,正欲褒奖,忽见黄权蹙眉出列:

    “大王,臣有忧思。”

    “哦?”曹操挑眉,“公衡但说无妨。”

    黄权肃然道:

    “蜀锦虽利,然今成都街头,多有小民衣着锦绣,僭越礼制。”

    “更甚者,江阳郡报有农人弃田织锦,致今春粮价腾贵……”

    “黄公过虑了!”

    话未说完,刘巴便出声打断道。

    “民富则国富,此非奢侈,实乃盛世之象也!”

    在刘巴这种知识分子看来,如果连寻常小民都穿得起锦绣。

    这不正体现了他们大魏民殷国富吗?

    这绝对是天命所归啊!

    黄权则不以为然,他出声反驳

    “刘公可知,蜀锦之价,全赖官府强推?”

    他转向曹操,“大王,今商贾愿高价购锦,是因我大魏以兵威护其商路,以政令抬其声价。”

    “倘有一日,未能致此,则我们便大祸临头了!”

    蜀锦说到底只是奢侈品。

    国家的复兴可以指赖它,如果只指赖它,那是绝对会出问题的。

    黄权之言刚落,司马懿已缓步出列。

    他先向曹操一揖,而后转向黄权,声音不疾不徐:

    “黄公忧国之心,懿甚感佩。”

    “然所虑之事,未免过矣。”

    “去岁蜀锦输往江东五万匹,易米数十万斛。”

    “贩至西羌三万匹,得战马数千。”

    “今府库充盈,甲兵一新,此不争之事实也。”

    他从袖中取出一卷绢册,““乃度支尚书所核,请大王御览。”

    说罢,向曹操递上帛书。

    然后司马懿又解释粮价上涨问题:

    “去岁虽偶有小农弃田从耕,导致粮价上涨。”

    “然这并非不可控。”

    “我锦市司以蜀锦换吴粮,反使官仓储量较往年增益三成。”

    “黄公莫非以为,若无蜀锦之利,我大魏便能凭空变出粮来?”

    “正如懿此前所言,织锦者十之七八为妇孺,何碍农耕?”

    司马懿发展蜀锦是比较极端的,或者说是有些过头了。

    所以一上来便获得了大量的利润。

    远超历史上的诸葛亮治蜀的同时期。

    但这也相应的埋下了一系列的隐患。

    只不过这些隐患、矛盾都还不显著,司马懿认为这些都是可以控制的。

    政府是可以宏观调控的。

    毕竟仓禀里的存粮比往年增多,战马源源不断地流入到蜀地中来。

    以及国库收入的大幅增加,这些都是事实。

    这就更加使得司马懿坚信,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

    方针线路,没有任何问题!

    “……唉,但愿足下之言是对的。”

    面对数据栏,黄权没办法反驳,只能应和。

    他看向北方,暗想蜀地确实发展的很快。

    但雄踞九州的齐汉政权,又岂是在原地踏步呢?

    他们现在,又在做什么呢?

    ……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