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汉中之战:曹刘争霸

小说屋推荐各位书友阅读: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330章 汉中之战:曹刘争霸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建安十六年秋,长安城头的魏旗轰然坠落。

    马超银甲白马立于未央宫前,手中银枪犹滴鲜血。

    庞统疾步而来:

    “将军,细作来报,韩遂已连夜拔营西遁!”

    原来,由于阎行战死,马超又用闪电战攻破长安。

    原本还在扶风驻扎的韩遂顿时怂了,干脆率兵退回西凉。

    选择了继续观望局势。

    “哼,老贼倒是识相。”

    马超冷笑一声,由庞统这个外置大脑辅佐他。

    他几乎不会犯错。

    就连马超自己都没有想到攻取长安的战事,会进行的如此顺利。

    忽闻城外鼓乐喧天,原来是刘备率大军行至霸陵。

    马超、庞统等人率众出迎,刘备勉之。

    既入长安,刘备又传檄各地,让他们归顺朝廷。

    京兆、扶风、冯翊等地,乃纷纷上表请降。

    刘备遂一口气全吞了河南连带着关中地区。

    接下来,就是要将之慢慢消化掉。

    同时,曹魏大军进行战略转移时,大量迁民、焚毁田舍。

    为河南的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都是需要刘备接下来头疼的问题。

    当然,在此之前,还有最后一件事须待刘备决断。

    ……

    长安,未央宫前殿内。

    炭火盆烧得正旺,刘备端坐主位。

    “诸位将军一路舍生忘死,奋战至今,故寡人乃得有两京之地。”

    刘备抬头环视,“今日召尔等前来,便是商议我军下一步进军对策。”

    “如今河南之地、关中之地,皆我所有。”

    “然魏贼南遁于蜀地,妄图继续与朝廷作对。”

    “故依公等之见,寡人是接着战呢?还是暂时停战,休养生息。”

    “在座诸位,都是寡人信得过的,尽管畅所欲言无妨。”

    刘备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或者说他拿不准自己的主意是否被大众支持。

    一口气闷了关中与河南这两块大地,肯定是需要很长时间消化的。

    但转念一想,自己的大军正是节节胜利之时,而魏军又兵败如山倒。

    何不趁热打铁,一举拿下整个西川之地呢?

    只要曹魏一灭,剩下的东吴,刘备有信心直接传檄而定。

    如此一来,天下不就直接一统了么?

    “兄长!”

    张飞突然拍案而起,震得茶盏叮当乱跳。

    “如今曹贼只剩益州那点地盘,此时不灭之,更待何时?”

    “只要兄长一声令下,俺老张立马带兵入川!”

    关羽丹凤眼微眯,抚着长髯说道:

    “当年光武皇帝平定陇右之后,即刻南取巴蜀。”

    “并言道:‘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

    “今兄长已得陇右,如何不取蜀?”

    得陇望蜀这个典故,受曹操影响,成了讽刺人贪心不足的意思。

    不过其最早是出自光武帝刘秀,人原话的意思是我既然得了陇右,就该取蜀地。

    你们这些当手下的可得为我努力啊!

    如今关公搬出刘秀的例子,自然有勉励刘备之意。

    刘备沉吟半晌,又问底下人道:

    “公等皆以为寡人该取蜀地么?”

    马超突然单膝跪地,铁甲铿锵作响:

    “末将愿率西凉铁骑为先锋!十日之内必破阳平关!”

    银盔下的眼睛闪着狼一样的光,“如今曹魏在中原输得一败涂地,益州士人首鼠两端,未必肯继续相助曹贼。”

    “此时不取,待将来曹魏站稳脚跟,悔之晚矣。”

    刘备见此,忍不住慨叹道:

    “诸君壮志,备岂不知?”

    “只是自陈地转战至此,将士甲衣未及浣洗。“

    “唯恐公等疲敝耳。”

    “既然诸君战意如此高昂,寡人也就放心了。”

    “实不相瞒,寡人亦有取蜀之意。”

    言罢,即下令各部将校着手准备征蜀事宜。

    或有人谏曰:

    “昔定策时,但言取河南、关中而已。”

    “今两京既复,已酬初志。”

    “伐蜀非原议所及,宜咨李相。”

    这是在提醒刘备,当初定下战略时,就说了只攻克河南与关中。

    如今顺利收复两京,大家已经完成了既定目标。

    攻取蜀地,不在原计划内,应当与李相商议商议。

    刘备欣然从之,即差人将此事告知了尚在雒阳地区抚定京兆的李翊。

    时李翊与陈登都在雒阳,得知刘备还要征蜀的消息后,皆感到震惊无比。

    “不是说好只攻取河南、关中么?齐王如何又说要取蜀地?”陈登诧异地说道。

    李翊眉头紧皱,无奈地说道:

    “必是战事进展十分顺利,齐王自以为傲睨得志。”

    “觉得现在便可一统天下,不须费事。”

    “只是齐王却忽略了一件事——”

    “战事之所以如此顺利,乃是因为我等为此筹备数年时间,一切都在庙算之内。”

    “如今骤然决定取蜀,非我等所能为也。”

    见李翊都持悲观态度,陈登也忍不住慨叹道: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

    “蜀地不在原计划之内,子玉可得好生劝谏齐王啊。”

    私下里,陈登与李翊都是表字互称。

    “……呵呵,此事却难呐。”

    “元龙岂不知齐王之性情,一旦决定某项使,纵是李某亦难劝说。”

    刘备是一个上头了,敢顶着箭雨要亲自去砍曹操的人。

    何况如今齐国优势之大,使得刘备难免对当前形势有所误判。

    认为凭借现有国力优势,一鼓作气统一天下是完全不成问题的。

    但其忽略点的在于,强大的国力背后,是需要人谋的。

    “李某只能试试……”

    李翊望了眼案上的图册,上面记载的是京兆地区的户籍人口。

    这段时间他一直忙着与陈登清理户籍,将原河南之民遣返回去。

    后续组织屯田,战后生产工作都还没个头绪。

    在塞一个战后的蜀地进来,光是想想都觉得头大。

    于是,李翊乃执笔写下一封《谏止伐蜀疏》。

    其书略曰:

    “臣翊诚惶诚恐,昧死上言。”

    “伏惟大王以神武之资,克复两京,功盖寰宇。”

    “然臣闻将议南征,中夜抚膺,不能自已。”

    “夫三军将士自出师以来,转战千里。”

    “甲缝生虮,刃口卷缺,今方得小憩。”

    “复驱之入蜀,恐非仁主所为。”

    “马超、关羽、张飞等皆熊虎之将,位列帅帐,岂知营卒‘胫无完肤、掌尽龟裂’之苦?”

    “今将士凯旋思归,若强令远征,臣恐赏钱未发而怨声已起。”

    “且关中之地,白骨未收。”

    “河南之野,疮痍满目。”

    “百姓易子而食者方得喘息,大王仁德布于四海,岂忍复征徭役?”

    “臣近日检校府库,存粮仅支二月,箭簇不足十万,伤药所余无几。”

    “若远征巴蜀,耗费必倍于前。”

    “昔日光武‘得陇望蜀,实因公孙述已成瓮中之鳖。”

    “今曹操虽败,然宗族尚在,汉中精锐未损,必效死固守。”

    “更兼蜀道艰险,固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者,此岂虚言哉?”

    “臣愿大王暂罢南征之议,厚赏有功将士。”

    “抚慰新附百姓,蓄力以待天时。”

    “今两京既复,汉室重光,正当休养生息,徐图大业。”

    “若遽起刀兵,臣恐‘前功未固,后患已生’。”

    “涕泣陈词,伏惟圣鉴。”

    “臣翊顿首谨奏。”

    “建安十六年秋,九月甲子。”

    李翊在劝刘备不要接着攻打蜀地这封谏疏中,也算是给足了自己的理由。

    大致分为三点。

    一是将士们接连作战,已经十分疲敝了。

    像马超、关羽、张飞他们这帮人虽然主张接着作战,但那其实是因为他们是最高军事统帅,不知道底层士兵有多辛苦。

    领导们只要拍案做决定就行了,底下的员工要考虑的可就多了。

    即便关羽爱兵如子,但他毕竟是最高军事统帅。

    他所听到的,见到的是肯定有局限性的。

    不可能真真正正对底层士兵,完全感同身受。

    其二,则是眼下打了胜仗,士兵们都盼着回家领赏。

    再让他们接着去打蜀地,士气就要大打折扣。

    何况河南、关中满目疮痍,亟待休养。

    大王你又怎么忍心继续打仗,耗费民力呢?

    须知征蜀费用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今的齐国国库恐怕不能支持大王你接着攻打蜀地了。

    并且李翊还专门指出,拿刘秀“既得陇,复望蜀”的例子来举例也不恰当。

    当年的公孙述败局已定,而如今的曹操基本盘还在。

    他们肯定会不惜一切代价保守汉中,不会像长安、雒阳那样随意放弃。

    况且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攻打的难度完全不亚于攻打河南关中。

    有此三点,李翊便劝刘备仔细斟酌是否还要接着进兵。

    刘备看完李翊的谏疏之后,心中也是感慨万千。

    当即回信——

    “备致子玉丞相:”

    “得览谏书,再三捧读。”

    “卿在京兆抚民理政,夙夜匪懈,备心甚慰。”

    “今又远虑深谋,诚为股肱之臣。”

    “细思卿言,伐蜀之事,确属激进。”

    “然今我齐军新胜,魏师屡挫,若全然止戈,恐失天予之机。”

    “窃以为当取汉中——此乃益州咽喉,得之则蜀地如在囊中。”

    “他日养精蓄锐,再图西进,岂不易哉?”

    “至于方略,拟以大军压境。”

    “曹操连败于孤,已成惊弓之鸟。”

    “今见旌旗蔽日,必弃城而走。”

    “昔日光武取陇右,亦是先声夺人。”

    “卿可宽心,备必不使将士徒耗性命。”

    “秋深霜重,卿宜善自珍摄。”

    “京兆诸事,仍赖卿劳。”

    “齐王备手书。”

    刘备在信中肯定了李翊的忠心,并承认攻取蜀地的想法确实太过激进了。

    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再怎么着,也得拿下汉中才行。

    若无汉中,则无蜀矣。

    只要拿下这个益州门户,即便撤军,等将来恢复元气之后复来。

    取西川也是易如反掌。

    至于李翊提到的一系列问题,刘备的看法就是赌一把。

    粮草最多只能撑两个月,那就只打两个月。

    两个月没拿下汉中,就撤了,避免扩大损失。

    至于军心动荡,士气大减。

    刘备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在汉中堆人数来吓跑曹操。

    毕竟曹操这辈子面对自己,几乎是屡战屡败。

    如今见自己在汉中集结了这么多兵马,说不定骨头一软,直接就会像当初放弃雒阳、长安一样。

    把汉中也让给自己。

    刘备确实抱着一点侥幸心理。

    反正自己人已经在长安了,离汉中就只有咫尺距离。

    要是没去一趟,岂不是白来了?

    何况汉中作为高祖皇帝的龙兴之地,于老刘家有着特殊的情感纽带。

    刘备说什么也要拼一拼。

    在向李翊说明此事之后,刘备便将齐国国事暂时委任给了李翊代管。

    他到底是决定发动此次汉中之战。

    长安城外的点将台上,秋风吹动着刘备的衣袍。

    台下五万大军整齐列阵,但细看却能发现不少士卒眼中带着倦意。

    “大王,真的不听听丞相的意见么?”

    “丞相可是说了,继续打下去,恐有兵变的风险呐。”

    “而且曹魏会赌上一切,来保守汉中之地。”

    “以疲敝之师强为,恐不智也。”

    简雍忧心忡忡地对刘备说道。

    “寡人明白。”

    刘备出声打断,目光扫过台下军阵。

    “但战机稍纵即逝。”

    “曹操新败,此时不取汉中更待何时?”

    说着,刘备目光又不禁落在了这位儿时发小的身上。

    “宪和,有些时候,你不会明白的,丞相也不会明白的。”

    “哦?”

    简雍眉梢一扬,原本想趁此打趣,却见刘备一脸严肃,乃也换了相对严肃的语气说道:

    “这世上还有李相爷所不明白之事?”

    “……嗯。”

    刘备点了点头,他的难言之隐无法对任何人说。

    此时的台下,不时地传来一阵骚动之声。

    几个老兵在队伍最后,低声抱怨。

    “当初说好打完洛阳就回家……”

    “后来又说要取长安。”

    “现在又要去汉中……”

    “这仗什么时候是个头?”

    许褚骑着黑马从队伍巡扫而过,嗔目而视之,喝道:

    “军队之中,休得喧哗。”

    “若有扰乱军心者,一律军法处置!”

    众人皆畏许褚,乃不敢再复言。

    关羽捋着长须,丹凤眼微眯:

    “某已令粮草先行,三日后可抵陈仓道。”

    “王上若已做好准备,现在便可出发。”

    刘备点点头,翻身上马,长剑出鞘,高呼:

    “出发!进取汉中!”

    号角声中,大军缓缓开拔。

    消失在了滚滚烟尘之中。

    ……

    “刘备兵发汉中!”

    当消息传回成都以后,震惊了朝堂上的每一个曹魏臣子。

    他们万不敢相信,刘备已经得到了河南与关中,居然还要接着来攻汉中。

    这心究竟是有多大?

    “大耳贼,安敢如此!”

    曹操将战报重重摔在地上,须发皆张,眼中血丝密布。

    “取了河南、关中还不够,竟敢图我汉中!”

    曹丕急忙劝道,“父亲息怒……”

    “息什么怒!”

    曹操一脚踢翻案几,破口骂道:

    “汉中乃川蜀门户,若汉中有失,蜀地亦不为曹氏所有。”

    “汝安得不怒?”

    话落,即吩咐道:

    “传令即刻召集所有文武,来大堂议事!”

    半个时辰后,曹氏亲族以及外姓重臣齐聚大堂。

    曹操环视众人,声音几近嘶哑。

    “此战关乎我曹氏存亡。”

    “胜,尚有半壁江山。”

    “败……”

    他猛地抽出佩剑,将身前案椅斩断,“便如此案!”

    满室皆肃然。

    夏侯惇独目赤红。

    “某愿死战!”

    曹仁亦拍案而起。

    “不错,汉中绝不能失!”

    曹洪直接扯开衣襟,“我这就去整军!”

    曹操成功鼓动了众人的士气。

    但这些还不够。

    当夜,曹操又密召蜀中豪族出身的秦宓、李恢等人。

    烛光下,他亲手为众人斟酒。

    “刘备发兵汉中的消息,想必各位身在蜀中,亦当知晓此事。”

    “咱们明人不说暗话,世人都说我曹操奸诈。”

    “今日曹某且与诸位坦言,说几句心里话。”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曹操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实话说,当初公等请曹某入蜀,便是因为刘璋暗弱,不能保守益州。”

    “而今曹某既据有川蜀,与诸位便算是一条船上的人。”

    “刘备大军到来,曹某恳请诸位助某一臂之力!”

    曹操知道,对于这些蜀中豪族而言。

    他们投曹或者投刘都不影响,无非就是看如何卖一个更高的价钱罢了。

    由于曹操打输中原之战,自然在谈判桌上不占优势。

    要想获得这些豪族们的支持,那就得先学会低头。

    我们请你进来,是帮我们当打手的,而不是让你来当家做主的。

    “若保汉中,益州之治,当与诸公共享。”

    曹操的话语振聋发聩。

    此前,曹操一直选择扶持宗室,打压蜀地的东州派与益州派。

    尽管内部矛盾还不算激烈,但曹操想着可以慢慢来。

    只是没想到,刘备居然会马不停蹄地来打汉中。

    为此曹操只能选择让出部分利益。

    只要你们肯在汉中之战中帮忙,那国家里的那些要职,都可以给你们蜀人担当。

    咱们一人一半,两家共治。

    开出这个条件后,各士人豪族脸上果然产生了一丝变动。

    秦宓抚须沉吟问道:

    “魏公可知蜀道运粮之难?”

    曹操眼眸一凛,正色说道:

    “如今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策。”

    “有劳诸位帮忙,可令蜀中之民,男子当战,女子当运!”

    “凡蜀中子弟从军者,一律免赋三年!”

    李恢眼中精光一闪:

    “若如此……恢愿返乡动员族中子弟。”

    建安十六年冬。

    曹操亲率十万大军(含役夫)北上汉中。

    出征那日,曹操亲自登台誓师。

    “汉中之战,有进无退。”

    言罢,拔剑割破手掌,鲜血滴入酒坛。

    众将士齐声高呼。

    “必胜!必胜!”

    曹操甚至把积攒多年的老底——虎豹骑,也全部压上。

    反正于他而言,输了汉中就输了整个天下。

    已经没什么好失去的了,放手一搏吧!

    曹操身着玄甲,立于点将台上,声如洪钟:

    “曹休、曹洪、曹真听令!”

    三将齐步上前:“末将在!”

    “尔等率三万精兵,取道武都。”

    曹操手指西北,“将氐人尽数迁往梓潼,一粒粮食也不许留给刘备!”

    曹洪抱拳,“若遇抵抗?”

    曹操眼中寒光一闪,“杀无赦!”

    三国战事中,万变不离其宗的永远是“百姓”、“人口”。

    曹操非常清楚人口资源的重要性,所以不论是历史上的他还是本位面的他都是一个“迁民”狂魔。

    不过也别觉得迁民就是一项非常简单的工作。

    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同样巨大。

    第一,只要是大规模迁民,那通常就等于是随机枪毙。

    大量的人口会死在路上。

    第二,强制移民会带来大量的迁入地民怨。

    迁入地的百姓肯定会怨声载道,觉得外来户进来会抢占他们的生存空间。

    难民涌入,搁现代的政府都会挠头的问题,何况古代?

    更别提还有方言、习惯、约定俗成的规矩很多多需要磨合了。

    多了几万张怨声载道的嘴,不是吃就是埋怨。

    没有哪个迁入地的百姓受得了的。

    所以,曹操对此次武都迁民的计划非常重视。

    直接派出了三位宗室大臣,曹真、曹休、曹洪。

    临走之时,曹操又私下里对曹休说道:

    “汝虽参军,其实帅也。”

    意思是,你曹休虽是这一路军的参军,但其实就是这支军队的主帅。

    你洪伯伯其实是陪你去,给你打辅助的。

    因为随着曹操年纪的增长,他已经开始有意地培养下一代将领了。

    曹真、曹休、曹彰都是年轻一辈中的将才。

    武都主要居住的氐人等少数民族,这些民族骁勇不畏死,头脑又简单。

    曹操非常怕他们被刘备收服,转过来攻打自己。

    毕竟武都就毗邻于汉中,此地氐人被策反,就太恶心自己了。

    武都方面安排完之后,曹操又谓众将道:

    “汉中乃益州咽喉,而阳平关乃汉中门户,孤当亲往镇之。”

    寒风呼啸中,两支大军同时自成都出发。

    西路军曹休、曹洪、曹真。

    共计三万人(含役夫)

    战略目标是抵达武都,强制迁民。

    焚烧氐人村落,驱赶百姓到梓潼去。

    北路军曹操、曹仁、夏侯惇。

    共计七万人(含役夫)

    战略目标是据守阳平关,保住汉中,拖死刘备,逼迫他撤军。

    秦岭的雪峰默默注视着这场决定天下命运的决战。

    曹操引大军行至白水关。

    时值岁寒,士卒冻馁,怨声渐起。

    是夜,曹公密召曹仁、程昱入帐,取古剑一柄示之。

    “此乃高祖斩蟒之剑,吾少年时于谯水畔所得。”

    剑身锈迹斑驳,唯“当兴”二字依稀可辨。

    曹仁正欲询问,他怎么不记得曹操少时得了这么一口宝剑。

    程昱却连忙出声打断:

    “魏公欲令我等何为?”

    曹操将古剑递给曹仁,吩咐道:

    “大军出发前,孤已提前探查过。”

    “这白水关关前有一座古庙,尔等可将此剑置入古庙之中。”

    曹仁这才会意,领命而去。

    次日黎明,忽有斥候疾驰入营:

    “报!关前古庙地陷,现神剑一柄!”

    三军哗然,曹操佯惊,亲往视之。

    只见庙前土裂三尺,剑匣半露。

    匣上刻着“汉室中兴,魏公当立”的字样。

    曹操排众而出,双手颤抖着捧起剑匣,取出古剑。

    以程昱为首的大臣,赶忙下跪高呼:

    “此乃高祖斩白蛇剑也!天意昭昭!天意昭昭!”

    说着竟伏地叩首。

    众将士闻言,无不骇然。

    曹操趁机拔剑向天:

    “天既赐剑,此战必胜!”

    好巧不巧,偏此时一排鸿雁自曹操头顶飞过。

    三郡将士见此,纷纷跪地高呼:

    “天佑魏公!汉中必克!”

    “天佑魏公!汉中必克!”

    “……”

    阳平关的城墙上结着厚厚的冰霜。

    曹操披着貂裘,手指轻轻敲打着那把“高祖神剑“,远眺关外连绵的敌营。

    “报!刘备先锋许褚、臧霸已在关前十里扎营!”

    曹操只令坚守,并不出战。

    期间,曹操反复来观周遭形势,见汉水上流头,有一带土山,可伏千余人。

    乃回到关上,唤乐进吩咐道:

    “汝可引八百人,皆带鼓角,伏于土山之下。”

    “或半夜,或黄昏,只听我营中号响。”

    “号响一番,擂鼓一番。”

    “只是不要出战。”

    “若齐军来攻,孤自来救也。”

    乐进领命去了。

    次日,奇兵到来搦战,魏营中一人不出,弓弩亦都不发。

    齐兵见魏军不战,他们亦生惫懒之心,乃引军自回。

    当夜更深,曹操见齐营灯火方息,军士歇定,遂放号响。

    乐进听得,令鼓角齐鸣。

    齐兵惊慌,只疑是魏人前来劫寨。

    及至出营,不见一军

    方才回营欲歇,号角又响,鼓角又鸣,呐喊震地,山谷应声。

    齐兵彻夜不得安。

    本就疲惫不已的齐军,更生烦躁之心。

    一连三夜,如此惊疑。

    臧霸唯恐手下兄弟熬不住,乃与许褚商议,拔寨退了三十里,就空阔处扎营。

    许褚道,“就此退去,等齐王到来不好交代。”

    臧霸道,“如今兵无战心,还是等齐王亲自来指挥为善。”

    因臧霸是此役主将,许褚只得从之。

    两日后,刘备率大军赶至汉中。

    ……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