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东西两地的死亡

小说屋推荐各位书友阅读: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第491章:东西两地的死亡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当太平道率众起义的消息传到长安后,皇帝王莽自然怒不可遏。

    他连发多道旨意,要求调集军队去平定这场叛乱。

    “前汉的宗亲官员造反也就算了!”

    “怎么这些黎庶也跟着造反?”

    “他们怎么就不能多忍耐一下呢!”

    长安的公卿们感受着皇帝的怒火,于私下交流道:

    “新朝刚刚建立,他们就迫不及待的跳起来做恶,真是不吉利!”

    “还不是因为皇帝做的有过失!”有人饮了两杯酒,嘴巴便有些不受控制,“汉家天子,可没有像当今这位那样行事的。”

    回想起元成哀平这几位帝王,不论其心中如何想法,反正他们在位时间实际表现起来,是以“宽仁柔和”治国的。

    而宽仁柔和细述起来,无非是放纵臣下、任其行事、少有约束。

    哪里像王莽这样,什么都想管,什么都要管,结果什么都管不好。

    “中原民情汹汹,无法抑制;西域那边,还同匈奴、乌孙有了矛盾,更贬斥隋秦的使者……这执政真是不知所谓!”

    在听说东方更换了皇帝后,诸夏统治的广大范围内,认可“中央天子”地位的势力纷纷派使者过来,前来恭贺朝见,以示归化臣服。

    结果匈奴那边,

    因为仪式感过重的王莽给其单于改称为“孝单于”,从而一怒进攻起了新朝的边疆——

    然后,

    没能抵御住匈奴入侵的王莽便转手将“孝单于”派来长安学习并当质子的王子给斩首了。

    哼,

    打不过你爹,

    还不能拿你这个“孙子”撒气吗?!

    至于乌孙,

    其使者携带礼物跨越西域而来,已然表示出了足够的诚意,结果王莽却觉得乌孙国的共治君主,两位大小昆弥中,大昆弥同匈奴友善而不亲近自己,便有意抬举小昆弥这边的使者,让他坐在大昆弥使者的上位。

    负责礼仪的官员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

    “大昆弥是乌孙的君主,小昆弥是他的臣子,哪有臣子之使坐在君主之使上面的呢?”

    “陛下推崇周礼,自然要严格尊重周礼的规定,哪能知礼而违礼呢?”

    “这样做,不仅让蛮夷不再服从天朝,还会损害陛下的威望!”

    王莽不听,还怒气冲冲的下令,送礼官去见了周公。

    礼礼礼,

    狗脚礼!

    王莽现在最恨别人跟自己讲“礼”!

    知不知道,

    这是他的禁脔!

    只有王莽能用礼去指责别人,烘托自己,别人怎么可以这样做呢!

    而且“周礼”,

    是王莽得到汉室禅让的主要原因,

    被人于朝堂上如此指责,岂不是在动摇他的法理?

    怀抱着未熄的怒气,

    当秦隋的使者来到长安,恭贺新天子时,

    王莽便拿腔作调,将不满发泄在了这两个遥远的同胞之国身上。

    秦,

    是汉室建立前,统治东方的国家,与汉室,与继承了汉室的新朝,自然存在着法理上的深刻仇恨。

    而隋国,

    若非宣帝时派人远征,帮助其击败国中的月氏人,维护了诸夏的神圣,想来是要沉沦下去,用夷变夏的。

    在法理上,汉室堪称新夏之地的救主,而王莽通过和平演变,得到了汉室的禅让,自然也能理直气壮的鄙夷兴于新夏的隋国。

    更重要的是,

    这两个国家都距离中原遥远,

    王莽都不用像拉拢乌孙那样去拉拢他们,如此得罪起来,也不必多加思索。

    而他的态度,也使得秦隋的使者极为愤怒。

    隋国作为“诸夏天子”的臣属,其使不能多说什么,

    但秦国却是可以想骂就骂,骂得响亮的——

    实际上,

    这次秦使过来,是有向中原低头臣服之意的。

    西秦的藩镇、蛮夷作乱,一直不能得到扼制,即便有庄武帝力挽狂澜,于动荡中维护住了部分地区的稳定,让嬴秦还能像“射中王肩”前的周天子那样,号令一些诸侯藩镇,留存颜面。

    但富饶的两河平原失控,被乱臣占据,这着实让秦国失血过重。

    通过海路进行商贸,获得利润的能力,也随着秦国迁都玉壁城,以及罗马海军的骚扰拦截,从而迎来极大的下滑。

    于是现任秦帝通过多次朝会商议后,最终有了向中原求援的想法。

    “如果能让国家安定下来,恢复旧日荣光的话,朕什么都会做的!”

    在送别使者的路上,年轻的皇帝这样对他说道。

    使者当即落下热泪,感受到了君主的牺牲和隐忍,也知道秦汉相争了这么多年,终于要迎来一个结果。

    奈何到了长安,

    还没等使者开口表达请求,王莽的一通王八拳,就打得秦使热血沸腾,不仅在朝堂上表达了自己的愤怒,还在落脚的使馆中,用秦腔怒斥新天子的无礼。

    住在隔壁的隋使听不太懂那些“歘”啊“怂”啊“瓜皮”的……但光听语气,也能知道秦使骂的很脏。

    所以最后的结果,

    便是震怒的王莽将秦使,连带无辜的隋使,一同赶出了长安。

    原本,

    王莽是想杀了他们的,但两国交战,尚且不斩来使,何况秦隋这种同胞之国的使者?

    大臣们苦苦劝谏,才让使者们得以存活。

    这也让臣子对已经做了好几年皇帝的王莽,生出了更多的怨气。

    先前的改革一天一个样,而且大多流于形式也就罢了,

    现在连外交都搞成这样,让国家面临内忧外患……

    “他哪有当皇帝的能力?”

    “还不如将江山还给刘氏呢!”

    话到最后,那酒醉之人嘟囔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当即吓得不少人脸色惊慌起来。

    他们连忙关闭了门窗,并左右观望,确定没有其他人听到后,才低声交流道:

    “今天的事,不要外传。”

    当今皇帝并非君子圣贤,他总有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仇恨刻薄,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若刚刚的话得闻“寡人之耳”,在座诸位只怕都要被迫畅享自己的三族了。

    “饮酒误事,还是快些回家吧!”

    其他人也纷纷说道,随后便起身离去,步调颇为慌乱。

    宫里的王莽对此丝毫不知,仍旧陪伴在姑母王政君身边,等待着对方死亡的到来。

    王政君已经老的说不出话了,身体也枯萎的像一株晒瘪了的麦秆,蜷缩在柔软的被褥之间,眼睛无法睁开。

    但她知道王莽就在自己身边,嘴唇颤抖着,仍然企图咒骂他。

    王莽只面带微笑的俯瞰着她。

    掌握权力多年后,他的情绪越来越外放。

    要知道,

    在他母亲渠氏去世之时,王莽都没有笑得这样开心过。

    “到了冥土中,一定要告诉汉室先帝,让他们知道我的功绩。”

    王莽笑得愈发肆意,带着些过度的自信,以及不愿意相信事实的扭曲。

    他仍觉得自己能够做个圣人,将新朝建设的比汉朝还要强大富饶。

    汉皇敢随便杀单于的儿子吗?

    汉皇敢那样折辱秦隋的使者吗?

    他们不行的!

    只有他王莽可以!

    哪怕秦隋使者走的时候并不高兴,

    哪怕地方上的太平道起义日益加剧,

    但王莽只当这是些许风霜。

    哪有发展不曲折,哪有时代不阵痛,哪有探索不艰难?

    只要继承位置的,仍旧是王莽的后代,

    那他的名声绝对能得到保障。

    他还是那个为世人称赞、仰慕的“在世周公”。

    甚至他在元城划出来的,那个用于保卫祖坟,放任黄河南流的圈,也会成为后人口中“孝”的代表。

    “哼!”

    王政君挣扎着,发出了一声轻轻的鼻音。

    这声音就像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王莽无法再伪装出先前的从容姿态。

    他跳着脚对姑母说,“你真把自己当汉室忠良了?”

    “不能维护汉室最后的尊严,就不能下去见你的丈夫,还有你丈夫的列祖列宗?”

    “你是王氏女!”

    “是我们王氏夺走了刘氏的权柄!”

    “现在摆出这副模样,下去你就有颜面见汉室列祖列宗了?”

    “就算你在我登基那一年,直接拒食而死、自缢而死……史书上也会写的,是你让我当上了大司马大将军,是你把玉玺扔到了我怀里!”

    “你享受了这么多年新室的供奉,现在摆出一副清高的样子给谁看?”

    “你觉得元帝会原谅你吗!”

    王政君没有回应。

    因为在王莽崩溃之初,这个老人就已经咽气了。

    王莽给姑母举办了一场宏大的葬礼,以此向长安的人,彰显自己的孝义。

    “原来是大汉孝元皇后的葬礼啊……”

    而在宽阔的长安街道上,一位刚刚进京求学的年轻人,倚靠于角落之中,看着被许多人围绕、骏马豪车装拉着的灵柩,发出了轻轻的感叹。

    “生前身后都能享受这样的荣耀,真是让我羡慕。”

    旁边人听到他的话语,便挥打着手纠正道,“不是大汉的孝元皇后。”

    “是新室的文母太皇太后!”

    “你是外地来的,不知道长安的规矩,以后可不要胡乱说错话,给自己惹来麻烦!”

    皇帝王莽是个重视名分的人,

    他既然登基为帝,便不允许别人称汉不称新。

    为此,

    他还专门安排了人手,负责去帮那些思想停留在过去,生长在汉成哀之世的人,纠正言语上的失误。

    不少人就因随口一句“大汉”,被抓到了牢狱里面,至今没有放出。

    “知道了知道了!”

    年轻人当即应下,弯腰拱手的向对方表达感激。

    对方喜爱他的有礼,于是询问他,“我你来长安是做什么的?”

    “是来太学读书的。”

    “从哪里来?”

    “从南阳郡的蔡阳县来的。”

    对方便咋舌道,“南阳?那距离长安可不是很近啊!”

    “我看你的打扮不是很华美,想来一定是读书很有成果,才能让家里长辈决心送你来长安太学。”

    虽说太学这一设立于武帝时的国家最高教育机构,在哀帝时便有了衰败的气象,至于眼下,更是成了许多权贵子弟混文凭的地方,

    但天底下终究只有一所“太学”,

    太学里面的学子,也终究只有那么一些。

    肉食者认为太学不好了,

    可对平民百姓,乃至于中低级别的官吏来说,太学仍旧“冰清玉洁”,是个令其向往的好地方,也是个不掏多多的钱财,没办法将家族子弟塞进去的地方。

    何况穷家富路,

    地方上闹着凶残的黄巾贼,

    能在这样的混乱中,将孩子一路平安的送到长安,可以想见花费有多大。

    年轻人谦虚的笑道,“我并不精通经义,只是长辈疼爱罢了。”

    回想起自己打算进京求学时,叔父那皱了许久的眉头,还有最终从其卧房中拿出来的,积蓄了多年财富的扑满,年轻人便忍不住又发出一声叹息。

    他想:

    自己一定要在长安混出个名堂来,不然如何对得起叔父的养育之恩?

    而且兄长乐善好施,喜欢结交江湖上行走的侠义之士,有效仿汉太祖的志向,

    自己无论如何,也应当以楚元王为榜样,为兄长的事业,提供一些助力。

    怀抱着这样的想法,

    年轻人又眺望了一阵“新室太皇太后”的葬礼车队,直到那高高举起的引魂幡、边走边撒的白纸钱也跟着远去,没入视野尽头,他才收回目光,转身向太学走去。

    “南阳学子刘秀,前来报到!”

    ……

    与此同时,

    远在罗马,超长待机到七十七岁的奥古斯都,也迎来了自己一生的终结。

    他带着仅剩的生机,看着面前的继承者,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这很好。”

    “你们应当在我的死亡中庆祝神圣家族的延续,而不是为我的离去流泪悲伤。”

    他的两名外孙擦着眼角点头,随后走近外祖的床榻,各自拉住他的一只手,为奥古斯都送上最后的祝福。

    而在床榻的对面,

    同样苍老的太平道大贤良师赵申,正手持着九节杖,准备为奥古斯都念诵接引度魂的经文。

    这是奥古斯都自己的要求。

    他对诸夏的好奇和求知,一直延续到了自己即将死亡的时刻。

    在听说在罗马各行省传道多年的赵申重返罗马城,打算从这边乘船返回秦国的时候,奥古斯都聊发少年狂,召见他问道:

    “我就快死了,又听说道教有些神奇的能力,希望你可以为我做一做。”

    赵申就说,“这怕是会让我跟万神殿里的祭祀打起来。”

    奥古斯都则笑道,“这有什么问题?说得好像你传道之时,打得少了一样。”

    西秦太平道有着过于充沛的武德,甚至各方传道之人,还推崇私斗,认为通过物理上让人闭嘴的手段,可以得到辩经的胜利。

    而赵申能当这么多年的大贤良师,在这方面自然不会有所缺失。

    近十年间,

    他去过日耳曼尼亚那边,去过卢西塔尼亚那边,

    并发扬老当益壮、老骥伏枥等精神,让那些不通人性的蛮夷,有了直立行走的迹象。

    这样的消息传到奥古斯都耳朵里,让这位统治罗马的君主都忍不住啧啧称奇。

    这也是奥古斯都突发奇想,要在自己死后,除却由奥伽斯的使者施以接引鬼魂至于冥界的仪式外,让太平道再来一遍的原因。

    反正他心里对这些神神鬼鬼的事,是没什么相信的。

    只是满足一下自己临死前的恶趣味罢了。

    赵申没有办法,只能答应下来,吩咐弟子约瑟做好应战的准备,然后带着徒孙椰酥来到了奥古斯都的宫殿中。

    当其他人落泪之时,

    赵申就让椰酥手捧着经书,佩戴着玉石,捏着一柱点燃的香,预备着为奥古斯都送行。

    “为什么是我呢?”

    少年人椰酥摆着很能唬人的姿势,悄悄的询问自己的师公。

    奥古斯都这么高贵的人,

    应该由大贤良师亲自出手超度啊!

    但赵申告诉他,“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做过仪轨了,你比我经验丰富,当勉励之!”

    开玩笑,

    西秦大贤良师武艺高强,向来不跟人啰嗦。

    如今业务生疏了,哪能拿到奥古斯都面前献丑呢?

    还是让徒孙服其劳吧!

    “哦!”

    椰酥表示了解,然后深吸一口气,无视旁边罗马祭祀不屑的目光,做好了准备。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