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正轨(1)
小说屋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年方八岁,被仓促拉出登基称帝!正文 第一百零八章 正轨(1)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掌执行,这构成了大虞中枢的顶层权力,以皇权为核心,三省各揽一摊,相互制衡,以此实现从上至下的统治,为避免一些事出现,在三省之外另设内侍省、秘书省,一个负责内廷诸事,一个负责内外衔接,如此就形成了一个相对完美的运转体制。
但在实际的运转与操作下,在所难免的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事,其中问题最大的,莫过于公器私用、以权谋私、徇私舞弊、贪赃枉法这类现状,如何确保这一体制不沦为形式,形成强有力的监督与震慑,故而就有了御史台。
对大虞这套体制充分了解与掌控后,楚凌对那位素未谋面的虞太祖,是带有敬佩与尊重的。
这世上不存在一项制度或政策,能够完美解决所有问题,因为问题或矛盾或许相似,但所处的环境或大势有不同,就需要用不同的思路或方式来解决,照本宣科的做法,无疑是最蠢笨的。
也是这样,楚凌知道在太祖朝后期,为什么会兴起一应大案,以此逮捕处决了众多的群体。
这些大案背后暗藏的深意太多了。
有对中枢有司相互算计,相互掣肘,相互推诿的不满。
有对地方所滋种种弊病的震怒。
有对结党营私、侵占社稷的愤怒。
有对权力交替、国祚传承的担忧。
有对……
种种想法与情绪下,使虞太祖做了很多事,经历过乱世的残酷与不公,虞太祖深知社稷延续的不易,尤其是将帝位传承给下一代,如果敢出现任何差池,大虞就可能成为短命王朝,这意味着什么就不言而喻了。
反倒是从二世传至三世,即便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弊政,但最起码不会威胁到国祚传承了。
因为大虞深入人心了。
所以三世之后的帝王,虽或有昏庸、懈怠、荒淫之行,却难有亡国之危,除非天时地利人和皆尽失,否则国祚尚可绵延。
故而按虞太祖所想,作为开国天子的他,要做的就是开拓,这种开拓不止局限于疆域方面,更是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层面,待他驾崩后交到他的嫡长手中,那就是巩固了。
事实上大虞的轨迹,正是按着虞太祖所想在运转,太宗文皇帝继位之后,所做的种种为大虞积攒了浑厚根基,但太宗文皇帝没有遗憾吗?
当然有。
而且这份遗憾极深。
对外开拓,没有像太祖朝时那样大开大合,但在太宗的内心深处,是渴望对外发动战争的。
只是太宗太过理性了,他知道一旦开启对外战事,便意味着要有大批精锐战死,会消耗着大虞宝贵的国力,还有他精心呵护的发展势头。
所以太宗最终选择了忍耐与积蓄,将重心放在对内治理、民生恢复等方面。
韩青以贼配军身份,一步步在北疆崛起,最终成为大虞在太宗朝新晋勋贵,这是太宗文皇帝精心布下的局,当然这也与韩青真有本事密不可分。
韩青成为新晋勋贵,这刺激与激励不知多少中低层将校及底层将士,这叫他们看到了希望与晋升的可能。
与此同时,别看在老牌勋贵中,有一些人对韩青很是瞧不上,甚至暗中行掣肘、排挤等事,但一个事实却摆在面前,即在太宗一朝中,有不少人觉得天子定会对外扩张,只是眼下的时机还不到。
军中的情绪与斗志,被太宗文皇帝掌控的极好,这使得太宗处于超然地位上,解决不少太祖朝遗留下的问题,当然也有部分被太宗选择搁置下来,或许太宗知太祖做的是有问题的,但是太宗却不能说太祖半点不是。
太宗选择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既避免了与老臣之间的直接冲突,又以坚定的姿态逐步推动他所想的变革。
这种隐忍与克制,体现出太宗文皇帝难得可贵之处。
太宗不急于求成,却步步为营,这种沉稳与深谋,奠定了大虞长治久安的根基,使大虞真正深入人心了。
太宗是大虞承前启后、至关重要的关键所在,正因这样,太宗虽说没有在任期间开疆拓土,但威望却是不逊于太祖高皇帝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责任。
大虞的权力交接棒,如今递到了楚凌手中,对于太祖、太宗、宣宗三朝种种,即便是很短暂的宣宗一朝,楚凌需理顺清主体脉络,弄清历朝主次矛盾,继而在解决现实所遇种种麻烦及冲突下,一点点将他所谋的种种推行起来。
中书省、门下省有存在的必要,且不是束于高楼的那种,要真正能发挥出其应尽的职责与使命。
也是这样,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权责必须进一步细化,尚书省要具备更高的权利,以此督促着六部,甚至多数监、寺、署等中枢有司高效运转,避免出现权责不明、推诿扯皮的情况。
政治、军事、律法、经济、文化等层面进行全面改革,是正统一朝必须做好的事,但这其中彼此牵扯、彼此联系的太深了,楚凌需要以他超高的智慧、城府、决断、眼界来一点点推动,最终形成他所构想的权力运转体制。
这种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权衡各方利益的前提下稳步推进。
在无数道路或可能中,楚凌偏选了条最难走的,可对楚凌而言这才有意思,他向来不惧挑战,真要没有难度,楚凌反倒觉得太过无趣了。
“中书,门下两省,看来要有大调整了。”
皇城,尚书省。
正堂内。
萧靖在得知中书省发生的事,怔怔入神了许久,手中还拿着一封公函,在萧云逸惊诧注视下,过了许久,这才悠悠开口道。
萧靖的目光落在公函上,只是眼神却闪烁着异样光芒。
“老爷,您这是何意?”
萧云逸满是不解,看向萧靖说道。
这段时日的风起云涌,中书省、门下省皆受到不小波及,而时任平章政事的张洪,是写了一份奏疏,还是关于十六道主副考官之事,按制这转到了门下省这边,如果没有任何状况的话,就会按制呈递到御前那边。
萧云逸不明白,为何自家老爷对此事会有此反应?
再一个,举荐主副考官一事,这不是应礼部打头吗?
中书省是也有这权力,可这也只是在表面罢了。
真正的应该是先礼部举荐,再由尚书省转递到中书省去,可现在这流程明显是越权了啊,这……
“你不懂。”
萧靖轻叹一声道,也没有再多说别的。
然在心中,萧靖却在思量一件事。
张洪的奏疏,转到门下省那边,多半是那位接下了。
当朝国舅黄琨!!
只有这样,张洪的奏疏,才能没有任何问题转至御前,待御前批阅后,便可差人派至尚书省这边,终由他这位尚书省左仆射,交递到礼部尚书熊严之手。
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看似寻常,实则步步皆有玄机。
黄琨接下张洪的奏疏,等于是将此事给兜底了,使整个流程都不过是走个过场,但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全都涉及其中了。
这可不是什么小事。
是关乎到抡才的。
眼下是十六道的抡才。
待到明岁就是会试及殿试了。
这其中牵连的就多了。
如果是搁在以往,免不了会有些争执或分歧,可现在呢?中书省的左相国之位空缺,门下省的鸾台侍中同样空缺了,这等于从根上就把隐患给扼杀了,而这次一旦走通了,以后就形成定例了。
涉及科贡的殿试、会试、道试全都涉及了,那今后府试、县试这块儿呢?依着天子的脾性会不涉及?
这绝无可能!!
萧靖作为太宗朝的一届状元郎,如何不知自太祖朝所兴的科贡,到今下存有哪些问题与弊病。
可知道归知道,但想改起来却是很难的。
因为这牵扯到的不止是朝堂,更牵扯到了地方,关键是在这其中所涉群体还众多,这就像是一团乱麻,稍有不慎啊,就会惹出大麻烦大是非出来。
只一个门生关系,就让事情简单不了。
但天子呢。
用会试及殿试,将门生隔绝开了,能在殿试登榜者皆为天子门生,还让锦衣卫执缰游街,这给的殊荣太大了。
联想的越多,萧靖心底的敬畏越强。
天子对大势的掌控,对时机的拿捏,太精准了,精准到萧靖都觉得不可思议。
“去吏、户、礼、刑、工五部,本官要召开省议!”想到这里,萧靖撩撩袍袖,伸手对萧云逸说道。
“是!”
萧云逸当即作揖拜道。
作为尚书省左仆射,萧靖是有权召开省议的,这是在实际执行各项事宜,可能在六部间存有的分歧与矛盾,进行的一次内部会议,在最初的时候,该议还是运转的很好的,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尚书省这边等于是两头受气,一边是中书省和门下省这边,一边是六部这边,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其实还是处在太祖这里。
作为马上皇帝,太祖做事雷厉风行,针对一些事,往往会越过尚书省,直接召六部尚书或其他官员到御前。
尽管此事在太宗朝有很大改善,可有些风气一旦形成了,是很难逆转过来的,不过到了正统一朝,此事反倒出现了变化。
这一变化,是在楚凌真正开始掌权前促成的。
在着手解决逆藩叛乱,继而引发的一应事宜下,牵扯到六部事宜的,孙黎会召见萧靖来具体解决,这个左仆射,是孙黎给萧靖的,那她就必须维护萧靖的权势与地位,当然萧靖也没有叫孙黎失望。
现在的大虞,从过去那种不正常,又回到了正常,但牵扯到六部事宜,很多时候楚凌也是以萧靖的建议为主。
跟孙黎想的不一样,楚凌想做另一件事。
即改组尚书省为内阁。
在楚凌看来,省阁权责要分明,所起作用是不一样的。
中书、门下两省,有他们要做的事。
内阁有他们要做的事。
在一定期限到来后,有任何情况是可以碰撞的,在此期间有分歧,有争执,这都是很正常的。
没有反倒不正常了。
可等到敲定下来了,在下一个期限到来前,两省与内阁,就不能将分歧或争执公开,谁要是这样做,就是在触碰底线。
对于不遵守规则的人,楚凌是向来不手软的!!
……
“舅舅近来在门下省如何?”
虞宫,大兴殿。
楚凌面露笑意,探身将茶盏递到黄琨跟前,黄琨见状,忙起身朝楚凌作揖,楚凌见状,笑着说道:“舅舅无需这般,这不是在朝中。”
“是,是。”
黄琨听后,连连应道。
别看中枢的风波不断,但却没有吹到黄琨身上。
先前不是没有人想算计黄琨,但有楚凌在,尤其是在此期间,还发生不少事情,使得一些人只是想想,却没有敢落于实践。
而到了正统五年,凭借北伐一役,黄龙强势崛起,凭借所立功勋,得敕冠军侯,在中枢军中具有影响力,即便楚凌的注意不在黄琨身上,也没有人敢算计什么了。
对黄琨这个人,楚凌看的很透彻。
为人老实,对权势看的不重。
但这样的国舅,才是正统朝的好国舅。
“得陛下庇佑,臣在门下省尚好。”
在坐下后,黄琨微微低首道:“只要是在权责范围内的,臣都……”
听着黄琨讲这些,楚凌表明没有变化,心中却生出些许感慨。
这样的性格,是不足以支撑起门下省的。
这也是为何要选张洪的原因。
当然了,让黄琨在重要位置待着,还是有用处的。
等到黄龙的影响力,彻底在整个大虞军中有了一席之地,黄琨就可以致仕了,或者去一个不那么重要的位置待着。
“接下来这段时日,门下省会有些事宜出现,舅舅要替朕看好。”想到这里,楚凌表情正色,看向黄琨说道。
“陛下放心!”
黄琨立时起身,郑重朝楚凌作揖拜道:“臣一定会竭尽所能,把本职给做好的,断不会叫陛下因门下省而费心劳神。”
“呵呵…”
楚凌笑笑,随即伸手对黄琨道:“喝茶。”
“臣遵旨。”
黄琨作揖再拜,但同时心中暗松口气。
对近来发生的种种,黄琨是提心吊胆的,虽说他知这些风波,是引不到自己身上的,但看着也够叫人胆寒的。
这中枢的变化太大了,大到稍有不慎,就可能从天上跌落下来。
也是这样,黄琨常会递牌子进宫,到凌华宫那边去,自家儿子在上林苑那边,很久还不回来一趟,而天子这边呢,他也不可能常来啊,所以有什么想法或困惑,他都会寻求黄华的意见。
黄琨知道,他所拥有的一切,全是因为天子才有的,如果没有天子,那他如何能在朝堂立足啊。
正因如此,黄华给的意见,别结党,少联系,少说多看……这些全被黄琨记在心里,这也使黄琨在朝是很特殊的存在。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