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文辩震全场
小说屋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红楼:捡到一只林黛玉 第108章 文辩震全场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岳凌的突然出现,立即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眼球。
如今京城的动荡,他是身处漩涡中心。
可多日以来,岳凌始终是深入简出,从未对学子的抗议有过什么回应,似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如今来到台前,正面应对,周遭数千学子便立即投去了憎恨的眼神。
文官则是满眼调笑,武官更多的是惋惜,垂首暗暗叹气。
柴朴目不转睛的盯着这一切,余光又发觉对向的北静王在向其默默颔首,便也是颔首回应。
而在文华殿内,定国公府的小姑娘们则是满眼的期许,目光汇聚到岳凌身上,再挪不开,心底也暗暗为岳凌打起气来。
林黛玉更是感觉如今台上威风凛凛的岳大哥,好似在闪闪发光。
“既然定国公也认同老夫的话,何苦还来这‘经筵大辩’上走一遭呢?”
梅翰林回首,毫不客气的回应岳凌。
岳凌坦然笑笑,再往前迈出了一步,站在梅翰林身前,面向周遭学子,道:“并非是我谋权求名,非要站在这台上与诸位硕儒比试。而是这个时代推着我,必须要站在这台前来。”
一句话不知所谓,令众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便会让人觉得有些虚张声势了。
岳凌面上古井无波,回身拱手与文华殿的隆祐帝,遥遥行礼示意,后又回过身来,沉声道:“圣人之言在于‘道’,今日我欲讲述的乃是‘器’。《易经》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器本如阴阳相生!今日所倡新学,非叛圣道,实为‘以器载道,以道御器’!”
这一席话说完,便定下了岳凌今日辩会的基调。
原本嘈嘈杂杂的场间,充斥了各种对岳凌的污秽之言,却都在此刻为之一静。
岳凌开口的用典不俗,证明是经过细心雕琢的,并非是在哗众取宠,其间也有着几分道理。
今日是道统之争,辩论才是主题,谁有理谁胜出,并不是比口水战。
当今儒生纵使有万般不堪,但还是有底线在的。
当着儒家至圣,亚圣像面前,还是不会张口说瞎话。
隆祐帝紧绷着的神经,在见到这一幕便放松了几分。
众人对于岳凌的期待太低了,导致他一个开场让大家都有些懵,不知岳凌还有这般学识,被镇住了场子。
这也是岳凌一直以来以弱示人,想要的效果。
隆祐帝深以为然,此乃兵法之上,“骄兵必败”者也。
松了口气,隆祐帝摸起茶盏,刮开浮沫,浅浅啜上一口。
殿外的柴朴,眼皮一跳,心中的不安愈发明显了。
小瞧岳凌而付出代价,之前有过太多前车之鉴,康王,吐吉可汗,赵德庸,一个个血淋淋的例子,怎能不让他警醒?
不假思索,陡然起身,想要往场中维持秩序,宣布辩会正式开始,却没等迈出一步,又听到梅翰林轻笑三声,捋着胡须,与岳凌道:“既然定国公对你所言新学,如此融会贯通,不如今日当着陛下,众臣和学子的面,好生讲一讲这‘器’,如何不离经叛道。”
岳凌坦然应下,“正有此意。”
柴朴双眼圆瞪,又退回一步,坐回了原位。
“蠢材误我!”
心底默默骂了一遍,柴朴不禁扼腕叹息起来,又往北静王的方向横了一眼。
在柴朴眼中,这是将主动拱手让人,给岳凌施展才学的机会。
而梅翰林则是另外一番见解。
堂堂大儒当然并非真是蠢物,他只是料定了,以岳凌如此年纪,必然不会修得一门十全十美的新学说。
只要他讲的越多,越能暴露出他自身的缺点,到时候所谓新学泡影,自然会不戳而破了。
可他哪知道,如今岳凌所言的这些理论,是前世的眼界,是入世以来的见解和定国公府阖府上下大半年的研读,一同汇聚而成的结果。
岳凌回身取出锦盘上的木槌,再往前走时,每迈出一步,都铿锵有力的说出一句词来,“天行有度,非日晷不显其诚!”
极有诗意的一句,让学子们还以为是哪家世家学府,最新著成的注疏,尽皆凝神屏息,认真聆听起来。
“地载有德,非矩尺不衡其公!”
再迈出一步,岳凌身后的鹤氅,随微风浮动,不怒自威,一步踏下,好似有气吞山河之相。
清风书院的老师学子,在岳凌的正对向挥手相合,为岳凌鼓舞士气。
“人世有仁,非器道不铸其永!”
“今日我便开诚布公,论新学为何并非离经叛道……”
而后,木槌落在场中央的巨鼎上,苍然钟声再次在殿前响起。
文华殿内,
太后悠悠开口问道:“此人便是岳凌?倒是有几分机敏。”
隆祐帝不答,而是皇后颔首笑笑,“少年老成,先有轻视他的人,都吃了不小的亏。”
应声,三位皇子赶来,与太后,皇帝纷纷见礼,落座在皇后身后,聚精会神的听了起来。
然太后见了这一个个半大的孩子,再抬眼看到隆祐帝身上,而后喟然长叹。
岳凌的演讲持续了一刻钟,自经文入始,论述了先贤对于“器”的看法,如今的“器”又在何方。
以此来为自己的科举改革,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持。
下方之人,尽数认真倾听,待岳凌缄口后,竟是场中沉默了数息,都未有反应。
回过神来,也只是重新审视起岳凌来。
在刚才的表演过后,才知道岳凌并非一般武者,而是文武兼修的儒将。
尤其滔滔不绝的讲述经文,未有任何停顿,一切都好似浑然天成,竟在阵仗上也不输方才的大学士梅翰林,便引起了不少人心底暗暗惊叹。
不过,岳凌说的固然有他的道理。
但并非是让他们有所改观,今日的事便能了结,关键在于道统之争,还要看岳凌和其他硕儒的辩论。
终于,在梅翰林同场外学子一般沉默几息之后,便顺势开口反驳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顾家家主顾炎亭,也在柴朴的暗示下,一步步登台,接着梅翰林的话讲述的更通俗些,“治国之本在教化人心,教化之本在通晓经义、明辨是非、涵养德性。科举选拔的是‘以德驭才’的君子,而非精于‘奇技淫巧’的匠人。实用之学,重器轻道,诱人逐利,败坏人心,动摇国本。此乃舍本逐末,祸国殃民!”
顾炎亭与梅翰林配合无间,两名硕儒如今同时登台与岳凌对垒。
梅翰林自信让岳凌开口,寻其漏洞,而在下方落脚的顾炎亭也很好的发挥了这一点,一登场便直指岳凌的关键症结所在。
原本才稍稍恢复一点的天平,此时情况又是急转直下了。
这本就不公平的辩会,出现了更不公平的一幕,未等岳凌发言,梅翰林再次补充道:“敢问定国公,你之前所言的算学,能教人忠孝节义否?工造,能使人明礼知耻否?若科举改制,举国皆逐利忘义之徒,纵有坚船利炮,国可存乎?民心安在?”
本被岳凌影响了的学子们,此刻也被两位硕儒的话,点拨的清醒过来,回归本心。
今日道统之争的背后,还有科举改制之争,是他们切身的利益,可不能轻而易举的偏听偏信了。
唯有两位在文坛上,举足轻重的硕儒都败下阵来,才是他们该缴枪的时候。
岳凌不作应答,沉吟着,周遭便有学子开始起哄,高喊着“学识不通,再回去精挑细琢。”
台下被岳凌开始的表现唬了一跳的贾宝玉,此刻也是回过神来,轻拍着胸口,道:“原是如此,竟是被他一下镇住了场子,此等轻薄之言,犹如无根之萍,漏洞百出,安是两位大儒的对手?”
夏金桂则是牙咬着指甲,对岳凌始终气定神闲的态度微微侧目,“这定国公当真不俗,竟需两位大儒联手制衡。”
再看看身边的废物,也清楚为什么贾家的那些姑娘,他身边是一个留不住了。
若是没有岳凌还好说,见过月亮之后,谁又留意萤火微光。
思虑了不过两盏茶的功夫,岳凌便轻松的笑了笑,礼数周到的作揖后,才道:“二位口口声义利二字,而却皆落在了私利,私义,如此狭小的眼界中。我且问二位,府官治理不力,遭逢灾年,民无粟米充饥,饿殍遍野,义在何处?”
“蛮军南下,铁蹄踏破山河,血流漂橹,民不聊生,利又在何处?”
岳凌北抗蛮人,南赈灾民,皆是有事实可循的,无人能在这两者与其争辩。
岳凌一开口就将主动权牢牢的攥在了自己手中,继续炮轰两位大儒。
“精研算学,可清丈田亩、均平赋税,使国库充盈,百姓负担减轻,此乃为国谋‘大利’,为民谋‘大利’,是谓大仁大义!”
“通晓工造,可兴修水利,保万顷良田丰收,亦可改良器械,强我军旅守土卫民,此乃活万民、护社稷,是谓至善至义!尔等空谈仁义,坐视黎民受苦,国家积弱,难道不以为羞愧吗?!”
“难道如今各地府官,并非是从科举一道出身的吗?”
嘘声戛然而止,两位硕儒本是轻松搓着胡须,眯眼听着岳凌的话,也不禁慢慢张大双眼,面露微愕。
柴朴暗叫不妙。
隆祐帝再次畅快的斟起一杯茶来。
林黛玉美眸中闪动着异彩,暗暗拍桌,将她攥得水淋淋的手帕,丢在了一旁。
忽而,清风书院中站出一名学子,双手捧在嘴边,高声呼唤道:“两位文坛巨擘,论‘义利之辨’只顾个人私利,未有大利大义,空谈什么家国天下?和视民生疾苦,妄称‘渡人苦难’却又高高在上收着香火钱的秃驴,有什么两样?”
顾炎亭毕竟不是官场出身,不像梅翰林一般,即便被骂也会唾面自干,脸色已有些不好看了。
岳凌的辩论,实在是钻了空子。
二人针对他的要害,指出“奇技淫巧”追逐的是私利,他不自辨是非,转而抛出了一个“大利大义的观点来”,反驳二人目光狭窄,学识匹配不上德行,空谈误国。
这完全是两回事,可就是这样联系起来了。
登台之后吃了个败仗,梅翰林和顾炎亭这边自然不好看。
但岳凌的话也提醒了二人,岳凌不过是一个半路出家的武夫,两位大儒若是追着细枝末节紧咬不放,便是胜了也是胜之不武。
不能掉入这个陷阱中纠缠,第一道议题的失误,只能如此忍下了。
二人相视一眼,尽皆颔首。
并未急于出声反驳,便证明了二者如今思路还在一处。
如此二人还可安下心来,再做批判。
方才清风书院中有学子仗义执言,只差点没指着二人的鼻子骂过来,便让顾炎亭有些耿耿于怀。
如今旁边听众众多,文武百官不会轻易的下场说出自己的想法来战队,毕竟隆祐帝此刻还在文华殿中。
只有这些学子,可以打破这些束缚,起到方才岳凌那种出其不意的效果,让对方一时无措。
跟着顾炎亭入京的,当然也有江南籍的学子,眼球转动,顾炎亭声音复又高亢起来,问道:“国公爷!您可知江南一塾,为延请一位经学名师,需耗费多少白银?如今又需算学、工造名师几何?这些‘新学’资源,恐尽握于京畿新贵、北地豪强之手!此改非为求才,实为另立门槛,堵塞寒门,倾轧江南!”
“祖制虽有不足,尚存一线公平!此改若行,天下寒士,江南学子,出路何在?!”
大儒并非官场出身,隐喻的还是较为明显。
百官都能听出,这是在暗示岳凌在其中牟取私利,毕竟这些新科目的老师,或许大多数都出自方才为岳凌仗义执言的“清风书院”中,这岂不全是岳凌的班底了?
长此以往,朝堂格局或就因此完全倾覆。
若在官场论,此话稍显浅薄,但在学子们耳中,这就是与他们息息相关的事了。
科举比的不但是勤学苦练,还有资源。
此言极具煽动性,不仅江南士子群情激愤,许多非江南籍但出身普通的学子也深受触动。
台下骚动,质疑声四起。
最终,隆祐帝的脸色也慢慢沉了下来……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