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章 正确倾向

小说屋推荐各位书友阅读:1978合成系文豪 第570章 正确倾向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金近今年都七十多了,是老儿童文学作家了。

    他上过两年小学,后来在当时的《儿童日报》做杂务,慢慢成了助理编辑,工作一段时间以后,走上文学道路,很快在《小朋友》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童话《老鹰鹞的升沉》。

    这在文学界还挺罕见的。

    毕竟很少有作家一开始就写儿童文学的,大部分作家一开始都是写别的。

    就比如冰心。

    最早写的都还是《斯人独憔悴》、《去国》、《秋风秋雨愁煞人》这种,还反映什么封建家庭对人性的摧残、新世界两代人的激烈冲突、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苦痛巴拉巴拉。

    后面这才另辟蹊径搞起儿童文学。

    还有张天翼,代表作《大林和小林》《宝葫芦的秘密》,一开始也不写儿童文学,写的都是以讽刺与幽默见长,写得最多的就是小市民和某些知识分子庸俗可笑的生活,以此揭示现实的虚伪与丑恶,抨击畸形社会的弊病,《包氏父子》就是这个时候的代表作。

    后来这才搞起童话故事,写了经典的《不动脑筋的故事》《宝葫芦的秘密》这些。

    但是金近不一样,金近入门就是儿童文学了,当然了,这也有他觉着自己文化程度低,儿童文学好入门的原因。

    话虽然这样说,小学文凭的金近,写的儿童文学连大学生都写不出来。

    他是通过自学步入文学道路,1937年就发表首篇童话《老鹰鹞的升沉》起,而后又历任《儿童日报》《小朋友》杂志编辑,还在重庆流浪儿童教养院任教,可以说积累了丰富的儿童教育经验,非常了解对儿童们的内心世界。

    他写的《骗子的故事》、《狐狸送葡萄》、《小猫钓鱼》《小鲤鱼跳龙门》.

    80后、90后小时候肯定都看过。

    另外,他还和叶圣陶、冰心、张天翼这些个老作家共同筹备创办了《儿童文学》这份杂志。

    在创刊号上,金近的童话《狐狸打猎人》大受欢迎,茅盾还专门在《百姓日报》上称赞道:

    “这至少可以满足孩子们部分如饥似渴的需要了!”

    所以在儿童文学方面,金近绝对是这一块儿的专家,此前江弦参加过的文学讲习所,儿童文学这一块儿请来的导师也是金近,可见其声望。

    他还是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组副组长,从解放后,始终专注童话创作,评论家们认为他的儿童文学是“平易中见新奇”。

    鲁迅文学院和北大写作班讨论《小王子》这部,这样一位德艺双馨,一辈子坚持儿童文学创作的老儿童文学作家,要评判江弦的《小王子》,自然要把他请过来。

    看完《小王子》这篇,这个“乡下小老头”高兴的一个劲儿的拍大腿,冲其他人道:

    “好嘛,写的很好!”

    他是江浙人,说起话来乡音很重,“孩子们的思想感情,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幻想,幻想贯穿着整个童年的生活,而江弦的文字,活脱脱一个‘大孩子’嘛,和他女儿的线条一样干净!”

    李清泉听了笑笑,“我记得当时在文学讲习所,就是您担任的儿童文学讲师,如今江弦这篇儿童文学作品写的这么好,看来是金近同志您教的好。”

    “不会、不会。”

    金近是一个诚实的人,连一句虚浮的话也说不出来,“江弦写的非常好,好过我,我所了解的写作,也只有那么点东西,常常给学生们讲着讲着,我也不知道应该再讲些什么出来,江弦在这一点上,要比我强很多,至少我写不出来这部《小王子》,写不出来这么好的作品。”

    “您太谦虚了。”周围人听到这话都笑了起来。

    “真的,真的很好!”

    金近有种骨子里的优雅,安静,温和,从容不迫,但他显然不善言谈,和一群人说话的时候似乎还有些不安:

    “我一直讲,现在有些孩子很粗野,不讲文明和礼貌,有的甚至玩世不恭,无论如何要想法改变这种状况,努力培养孩子美好的感情,而文学就应该充当这样一个‘规劝者’,文学在这方面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江弦的这部,就很好嘛,不应该只拿给我们这些中年人、老年人读,更应该拿给孩子们读,在我看来,这部是有这个力量的,能引导孩子们建立博大的爱心。”

    在座其他老师们微微颔首,《小王子》这部,在座的基本上已经全部读过,对金近的话,都感到非常认可和认同。

    在一众追求技术性和文学性的毕业作品当中,似乎只有江弦选择了儿童文学作品。

    而他写的这部儿童文学作品,无论是质量还是思想性,都明显远远超越了其他毕业作品的水平,没有追求新、先锋,用一种传统且并不复杂的文体,像是讲一个故事似得,却发挥出“四两拨千斤”的奇效,让一部爆发出了巨大的文学力量。

    “写的确实很不错,我没想到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能写到这个程度。”在座的一位老师开口道。

    紧接着就有人点头,“是啊,说实话,从第一次拿到这部以后,这些天我把这份反复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都觉得又有新的收获。”

    “我给我儿子讲了讲,他们都非常喜欢。”

    “以前我不怎么看儿童文学作品的,但是江弦写的这一部,确实很不一般.”

    “.”

    老师们你一言,我一句,接着金近的话,抒发着自己对《小王子》这篇的看法。

    不同于争论其他时热火朝天的场景,谈到《小王子》,几乎所有的老师都给了这部非常不错的评价,都认为这篇写的可圈可点。

    “我昨天也一口气连着读了三遍这部”

    众人顺着声音的方向看去,看到开口的是王一地。

    王一地是山东人,也是文坛山东劲旅的一员大将,发表过《少年爆炸队》、《泥泞的春天》、《驼铃叮当》一些个儿童文学作品,目前正是他主持着被誉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一面旗帜”的刊物《儿童文学》主编工作。

    “读完这部以后,我心里感觉纯净了许多,也想了许多。”

    听到王一地这么讲,在座的众人都听出来,接下去他就要讲自己的这些想法了,王一地平时话不多,这会儿忽然来这么一句,很多人都好奇的竖起耳朵,对王一地的想法感到好奇。

    “我回忆起,以前陈伯吹同志主张‘同心论’,说儿童文学作家应该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结果这种观点被批判,我记得茅盾同志当时非常反对对陈伯吹的批判,认为倾向导致‘艺术脱了班,故事公式化,人物概念化,语言干巴巴’的局面。

    这些年,陈伯吹的‘童心论’又被再次提起,我们儿童文学这一块儿的创作,渐渐儿童化,越来越趋近儿童的视角,儿童文学作品越来越‘儿童化’。

    可这样的局面好吗?

    在我看来是不好的,我认为呢,江弦同志这一部《小王子》,正是和主流环境不相符的‘反常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别人追求‘童心’,江弦这部作品不失童心的同时,还在思想性和核心主题上实现了深刻,不仅是写给儿童,更是写给成人,我觉得这也应该是将来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个典范,一个目标。”

    “.”

    王一地这么一番极具内涵的话,让在座很多人感到认同,也抬高了江弦这部《小王子》的地位和重量。

    人王一地的话,意思很明显:

    儿童文学就应该像江弦这么写。

    说是儿童文学,又不是只写给儿童看!

    幼稚化,低龄化,反而会毁了这一类的文学作品,让读者们慢慢丧失对儿童文学的兴趣。

    这个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就明白了,很多人小时候看的动画片,《葫芦娃》、《天书奇谈》.这些作品,哪怕是成年人,也就能看的津津有味。

    后来慢慢的动画市场变成《喜羊羊》、《熊出没》的天下这么一低龄化,成年人的观看兴趣降低很多,不过这些动画依旧保持着相对的内涵,情节也足够丰富精彩,成了很多人的童年记忆。

    再到后来宝宝巴士发车喽?还有多少成年人会主动关注现在的孩子们看的动画片呢?

    除非带娃,不然真是少之又少。

    因此,王一地的意思很明显,儿童文学作品不应该丧失内涵和核心主题,不应该一味地追求幼稚化和低龄化,而江弦的这部《小王子》,显然为倾向错误的儿童文学市场提供了正确的思考和方向。

    “既然是这么好的,你们《儿童文学》还不赶紧约下来稿子?”金近笑着开口道。

    他是《儿童文学》的上一任主编,更是这部刊物的创办人之一,对《儿童文学》充满感情,说这一句,也是对王一地的一次提醒,希望他不要错过这部绝对称得上优秀的。

    “我这不是昨天刚看到嘛.”

    王一地尴尬一笑,“我想,我们的编辑去贸然拜访江弦同志,会显得比较仓促,不够隆重,干脆今天这个讨论会结束以后,我抽出时间,亲自过去一趟为好。”

    “.”

    李明烁听着王一地的话,心中满是“卧槽”,约稿基本上都是责任编辑的工作,顶多是编辑室主任,而王一地可是一刊之主编,亲自去约一位作者的稿子,这给的面子也太大了。

    不过一想又觉得非常合理。

    这可是江弦!

    别说《儿童文学》的主编了,就算是《人民文学》想约江弦的稿子,也得《人民文学》的主编亲自去请嗯,这是实话,因为《儿童文学》的主编就是江弦。

    “就照目前对这一批毕业作品的判断来看,江弦这部《小王子》,我看是相当程度能定作第一名的,作品的质量本身就非常具有说服力。”鲁迅文学院的老师陈山山开口道。

    听到陈山山的话,在座老师们不少都微微点头,没人提出反对的意见。

    “就凭这部《小王子》如此打动人心的力量,该给江弦这个第一名。”

    “你说错喽,可不是给江弦第一名。”

    “嗯?”

    “是给他和他的女儿两个作者,并列第一。”

    “哈哈哈哈。”

    讨论会在融洽的氛围中结束了,这样的讨论会不常开办,只有碰到了值得说道的重要作品,才会特意为这部作品开展一次。

    而《小王子》显然正是这样的作品。

    “徳霞。”

    会议结束以后,《儿童文学》的主编王一地找到编辑徐德霞,“你以前编辑过江弦的《草房子》,和江弦比较熟悉了,这次和江弦约稿的工作,咱们一起过去吧。”

    《草房子》这篇距离初次问世已经过去了六年之久,时隔这么久,当年编辑这部的年轻女编辑徐德霞,也已经褪去了当初的青涩模样,变得成熟起来,成为《儿童文学》这部刊物的中流砥柱。

    “江弦真写儿童文学了?”徐德霞还没见过《小王子》,听了王一地的话颇有些难以置信。

    这些年,江弦除了《草房子》就再没对儿童文学这一块儿有什么新的建树,他也确实不需要有什么建树,因为在徐德霞看来,《草房子》是够他炫耀一辈子的知名作品,即便过去了这么多年,这部依旧带给很多读者极大感动。

    而且,严格意义上来看,《草房子》真的是儿童文学作品吗?

    恐怕不能这么单纯的下定论,因为这部只是在题材上由儿童故事组成,其语言的优美程度、行文的技巧性,说是艺术瑰宝也不为过。

    所以徐德霞一直没对约到江弦的稿子报什么希望,《草房子》是歪打正着,她可不觉得自己能有朝一日再约一次江弦的稿子。

    而王一地忽然喊她跟着去约稿,这就让徐德霞格外惊喜。

    “什么啊?”

    “有没有《草房子》那么好?”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1978合成系文豪》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1978合成系文豪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1978合成系文豪》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