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章 公孙康
小说屋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709章 公孙康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公孙康其生卒年并无确切资料,籍贯为辽东襄平。
他是东汉末年在辽东地区拥有势力的割据者,是辽东太守公孙度的长子,同时是车骑将军公孙恭的兄长,公孙渊的父亲。
公孙度去世后,公孙康接任辽东太守这一重要职位。在其统治时期,多次与高句丽等东夷势力发生军事冲突。
建安十二年(207年),公孙康成功擒获袁尚、袁熙,并将二人首级呈献给曹操,由此获封襄平侯。
建安十四年(209年),公孙康在军事上有重大行动,他重创高句丽,攻破其国都,随后又对韩濊发起讨伐,并设立带方郡。
公孙康去世后,因其两个儿子年龄尚小,所以由公孙恭继承其位。曹丕称帝后,追赠公孙康为大司马。
公孙康为公孙度的长子,公孙度由玄菟郡小吏发迹,被辽东郡人瞧不起。最初,辽东属国人公孙昭代理襄平县令,便让公孙康任伍长。
公孙度任辽东太守后,东征高句骊,西伐乌桓,威震海外。乘中原大乱,自称辽东侯、平州牧,穿戴拟于天子。
建安九年(204年),公孙度去世,公孙康继任辽东太守,将之前曹操封给公孙度的永宁乡侯印绶给了弟弟公孙恭。
建安十年(205年),袁谭被曹操击破后,曹操派张辽安抚海滨一带,张辽击破了公孙度所置的营州刺史柳毅,公孙康失去了其父经营多年的东莱诸县。
公孙康对凉茂及众将说:“听说曹公远途出征,邺城没有防守的准备,现在我想用三万步兵、一万骑兵,直攻邺城,谁能抵御!”
众将领都说:“对。”公孙康又看着凉茂说:“您认为这主意怎么样?”
凉茂回答说:“近来海内大乱,国家将要倾覆,将军您拥有十万人之多的兵力,安坐家中,观看各方的成功与失败,作为君主的臣下,本来应是这样的吗?曹公忧虑国家的危机败亡,怜悯百姓的疾苦危害,率领正义之师为天下人诛杀凶残的民贼,功劳巨大,德行广被,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了。因为国内刚刚平定,百姓初步安顿下来,所以没有责罚将军的罪过罢了!而将军您却想要兴兵向西进攻,那么生存与灭亡的效验,不要一个早晨就可以决定。将军您好自为之吧!”
众将听到凉茂的话,都震惊心动。过了许久,公孙康说:“凉茂说的话对啊。”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亲自率军征伐乌桓。至八月,在白狼山之战中,曹操军队重创乌桓以及袁尚的军队。
当时,辽东单于速仆丸(亦作苏仆延)和袁尚、袁熙兄弟一同逃向公孙康处,同行的还有数千骑兵。
此时,有人向曹操提议应当乘胜追击,然而曹操表示:“我只需等待公孙康将袁尚、袁熙的首级送来即可,无需再动用军队继续追击。”之后,曹操便从柳城撤军返回。
袁尚逃到辽东后,便同袁熙商量说:“现在到辽东,公孙康必然见我,我一个人为兄长亲手杀了他,并且占领辽东,还可以用来扩大自己。”
公孙康心里也打算捉住袁尚来邀功,就事先在马棚里安排了精强勇猛的士兵,然后出来邀请袁尚、袁熙。
袁熙心中起疑,不想进去,袁尚强迫他进去,袁熙就同他一道进去。还没来得及坐下,公孙康喝让伏兵捉住他们,让二人坐在结冰的地上。
袁尚对公孙康说:“没死的时候,忍受不了寒冷,能给我们坐席吗?”公孙康说:“你的头颅马上就要走万里路,要席子干什么用!”
于是斩杀袁尚、袁熙,连同速仆丸的人头一起送给曹操。将领中有人问曹操:“您已退军而公孙康杀死袁尚、袁熙,这是为什么?”
曹操说:“公孙康一向畏惧袁尚、袁熙,我如果急攻,他们就会合力抵抗;缓和时,他们就会自相残杀;是形势使他们这样做的。”曹操封公孙康为襄平侯,授任他为左将军。
高句丽从伯固在位时,就不断侵扰辽东,又接纳了逃亡的胡人五百多家。
建安十四年(209年),公孙康出军进攻高句丽,攻破其都城,焚烧邑落,伯固子拔奇埋怨国人,自己为长子却不能继承王位,便与涓奴加各率自己统领的部署三万余人向公孙康投降。
在东汉末年,韩濊强盛,郡县不能约束,百姓大多流入朝鲜半岛。
后来,公孙康将屯有县以南的荒地划分为带方郡,派公孙模、张敞等人收集各地流民,起兵讨伐韩濊,原先的居民才稍稍离开一些。
公孙康死后,其子公孙晃、公孙渊年纪还还小,辽东官员便推立公孙恭任辽东太守。
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曹丕称帝后,派使者就地授任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假节,封爵平郭侯,并追赠公孙康为大司马。
公孙渊后来在上表魏明帝为自己陈情时说公孙康曾斩杀过孙权的使者。
公孙康,名永,字公寿,是蜀汉名将赵云的堂弟。他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庭,家族世代为官,地位显赫。
然而,正是这种显赫的家庭背景,使得公孙康在成长过程中,始终得到了家族的庇护和支持。
公孙康虽然并非出类拔萃的武将,但他却具备出色的政治智慧。在蜀汉建立之初,公孙康被任命为益州刺史,负责治理益州地区。
在他任职期间,他积极推行一系列政策,使得益州的民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同时,他还善于结交各方势力,巧妙地处理各种政治危机,使得蜀汉政权得以稳定发展。
公孙康身为赵云的堂弟,对蜀汉皇室始终保持着绝对的忠诚。在蜀汉建立之初,他就积极参与政治斗争,为皇帝排忧解难。
在蜀汉政权逐渐稳固之后,他又多次为国家出谋画策,为蜀汉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正是这种忠诚的品质,使得公孙康在三国时期的动荡局势中,始终能够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公孙康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他与蜀汉皇室、朝中大臣以及各地诸侯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这使得他在面对政治危机时,总能够得到各方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他还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结为盟友,共同为国家的利益而努力。
正是这种广泛的人际关系,使得公孙康在三国时期的动荡局势中,始终能够化险为夷。
总结:公孙康之所以一直没事,除了他的家庭背景、政治智慧、忠诚品质和人际关系之外,还离不开命运的眷顾。
在三国这个乱世之中,能够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实属不易。公孙康的一生,无疑是一个幸运的传奇。
公元207年,三国演义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群雄逐鹿的时代。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中,辽东太守公孙康的投降,成为了历史舞台上的重要一幕,
而随后的辽东之战则是三国末期最为精彩的军事远征之一,展示了智慧与勇气的碰撞。
公孙康是公孙瓒的弟弟,曾在辽东担任太守。在此之前,辽东地区因公孙瓒的统治而颇具实力,成为北方重要的军事与政治中心。
然而,随着袁绍的败亡,袁绍之子袁尚与袁熙为了避难而逃亡至辽东,试图依靠公孙康的力量对抗曹操。
在袁尚与袁熙投靠公孙康后,公孙康的处境变得复杂。他一方面想要维护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意识到曹操的强大与不可阻挡。
为了避免与曹操为敌,公孙康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斩杀袁尚与袁熙,向曹操投降。他将二袁的首级献给曹操,表示自己的忠诚,成为曹操的附庸。
公孙康的投降不仅是个人生存的选择,也是对时局的明智判断。曹操的势力在不断扩张,公孙康意识到,只有与曹操结盟,才能保障辽东的安宁与自己的政治地位。由此,他成为了曹操政权的一部分,推动了北方的统一进程。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公元238年,公孙康的后代公孙渊继承了辽东的太守之位。与公孙康不同,公孙渊并没有选择继续维持与曹魏的亲密关系,
反而心生叛意,试图脱离曹操的控制。公孙渊的叛乱不仅是对曹魏政权的挑战,也是对辽东地区局势的重大冲击。
面对公孙渊的叛乱,魏明帝曹叡迅速作出了反应,派遣司马懿率领大军征讨辽东。司马懿是魏国的一位杰出将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而闻名。此次出征,成为了魏国巩固北方边疆、平定叛乱的重要一役。
辽东之战的战略部署可谓周密。司马懿在了解敌情后,采取了“围而不攻”的策略,首先切断公孙渊的补给线,削弱其战斗力。
同时,司马懿积极进行心理战,利用公孙渊内部分裂的情况,鼓动其手下将领投降,最终形成围攻之势。
经过数次激战,公孙渊在兵员与士气的双重压力下,最终被迫撤退。
战局的变化对公孙渊形成了巨大的威胁,最终在一场决战中落败,公孙渊也因此身亡。
辽东之战不仅是一次军事远征,更是三国末期重要的历史转折点。首先,此役巩固了魏国在北方的统治,消除了边疆的隐患。
通过这场战役,魏国进一步加强了对辽东地区的控制,确保了其边防的安全。
其次,辽东之战展示了司马懿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智慧。通过这次战争,他不仅平定了叛乱,还进一步提升了自己在魏国的地位。
后来的历史发展中,司马懿凭借其卓越的政治与军事才能,最终掌握了魏国的实权,为后来的曹魏政权变迁埋下了伏笔。
同时,辽东之战也为后来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战斗中的各种战术应用与指挥技巧,为后来的军事家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正如曹操所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场战役再次证明了军事决策与战略部署的重要性。
公孙康的投降与辽东之战是三国时期历史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两大事件。公孙康的明智选择不仅保障了自身的安全,也为辽东地区的安定作出了贡献。
而辽东之战则在军事与政治层面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展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权力斗争的复杂。
公孙康与公孙渊的故事,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生存与权力的深刻思考,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教训。
无论是顺应时局的公孙康,还是敢于反抗的公孙渊,他们的选择都在历史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公孙康是公孙度的长子,他的弟弟是公孙恭。在父亲去世后,他继承了父亲的野心,继续在辽东当他的土皇帝。虽然相比父亲,他的手段还有所欠缺。
成年后,公孙康进入仕途,担任辽东属国人代理襄平县令。公孙昭征召他担任伍长,用来羞辱小吏出身的公孙度。
然而,后来公孙度成为辽东太守后,第一个被他开刀的人就是他,他被乱棒打死在襄平的闹市。
从此,他开始南征北战,征服了周围的小国,成为辽东和周围地区的实际掌权人。他的出行服饰和天子相似。
后来,父亲去世,公孙康继承了父亲的职位,但他的野心仍在继续。他想要完成父亲未能完成的“称帝”,但他的计划被当时已经成为气候的曹操所压制。
在官渡之战后,曹操击败了袁潭,张辽也顺势击败了柳毅,这让公孙康失去了父亲经营多年的东莱州县,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后来,曹操远征邺城,守备空虚,于是公孙康想发兵征讨邺城,征求手下的意见。大部分人都同意,只有一个叫梁茂的人说。
曹操率领的是正义之师,他的功劳和德行都很突出。如果他不来找你麻烦,那就已经是万幸了。
经过一番嘴遁,公孙康被说服了。在白狼山之战中,曹操大破乌桓和袁尚的军队,袁尚逃到辽东,希望得到公孙康的庇护,最好是取代他。
但曹操已经写信让他送来袁尚和袁熙的人头。此时,公孙康也有些害怕曹操来找他的麻烦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