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0章 集装箱革命(第二更,求订阅)

小说屋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回到过去做财阀正文卷 第2100章 集装箱革命(第二更,求订阅)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从这一点上来说,掸邦的经济几乎没有发展前途……”

    面对方景仁做出的判断,赵佩琦点了点头,作为通商产业部的老官僚他亲自见证过集装箱给世界带来的改变。

    正是集装箱助推了SEA的经济,将SEA带上了“贸易立国”的道路。

    小小的集装箱,它的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经济逻辑,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SEA的经济,乃至冷战的形势都被其所改变。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集装箱发明之前,铁路和海运其实半斤八两,但在集装箱革命之后,海运成为了吊打铁路的运输方式。

    虽然知道答案,但是赵佩琦还是忍不住问道:

    “也就是说,新曼铁路也无法解决掸邦的经济了。”

    “解决不了,看看苏联就知道了。”

    方景仁直接了当的说道:

    “我们暂且不说美国,就拿苏联来说吧,苏联以及它的经互会的经济体系正是建立在铁路运输之上的。

    这一点苏联的城市分布就知道了,大都建在铁路沿线,其位于内陆的新西伯利亚、叶卡捷琳娜堡依旧是其工业中心,分别是排行第三、第四的大城市。

    可以说,苏联的工业体系是建立在铁路之上的,各个工业区、加盟国工厂的零部件依靠铁路进行交换,铁路系统决定了苏联工业体系,乃至苏联经济的上限。

    依靠发达的铁路系统,苏联经济在二战后突飞猛进,增长速度长期高于美国。也正因为铁路的高效,所以苏联在一边用货运铁路将本国与东欧各国连接在一起,同时又用高速铁路实现了客运上的联系……”

    已经进入办公室的方景仁,一边请赵佩琦坐下,一边展开办公桌挂板上的地图,那正是一张苏联以及东欧的铁路交通图。

    “这样传统铁路变成了货运铁路,客运完全依赖高速铁路……”

    在介绍了过苏联的铁路运输系统之后,方景仁又说道:

    “但是现在,时代已经改变了,过去,海运和铁路相比,虽然运量较大,但受困于码头这个节点,船上的货物要通过码头工人一点一点地从船上搬到陆地,算上码头的停泊费用、仓储费用、人工费用,海运一点也不比铁路运输便宜。

    跨国海运贸易的运费高达产品成本的25%!

    一艘跨大西洋的货轮,装船用6天时间,航行10天半,卸货再用6天时间,一次航运有一大半时间花在码头上。

    而在海运成本之的中,支出最高的就是码头工人的工资,货物航运成本的60%-75%都发生在轮船停泊在码头的时候,从工人工资,到码头泊系。这些都是成本。

    甚至就连同码头的泊位规模也限约了海运——因为装卸货都需要占用泊位,短则六天,多则七八天。到港的商船因为没有泊位,只能泊在海面上等待,等个十天半个月,那是再正常不过的。

    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贸易的停滞与海运规模是可以想象的。

    但是集装箱改变了这一切!”

    掀开那张苏联的铁路网地图,方景仁继续说道:

    “集装箱相当于把装货卸货的工作从一个码头搬到了成千上万家工厂,从此以后港口再也不是运输的阻塞点。

    货船不用等在码头,依靠码头工人在那蚂蚁搬家似的一点点装货卸货了,利用吊机可以一边卸集装箱的同时一边装箱,只需要靠港几个小时,集装箱船就可以完成几万吨货物的装卸!”

    在提到这种变革的时候,方景仁并没有提到另一点——码头工人,他们再也不会成为阻碍海运增长的瓶颈——二十年前,纽约曼哈顿还有几万码头劳动力,短短10年后,这一数字就下降到了几千人。

    而这也在全世界带来了上百万人的失业,显然,没有人会在意他们。

    “伴随着集装箱运输的迅猛发展,海运费用直线下降。

    集装箱运输刚刚起步时,货运成本已经不到传统轮船的40%,一立方米的平均成本是10美元,到60年代,一立方米的货运费用已经降到4美元,到现在,运价又跌至1.7美元——这还是因为石油危机涨价之后。

    廉价的集装箱运输重塑了西方的工业体系。曾经,高昂的运输成本起到了贸易壁垒的作用,效果类似于非常高的进口关税,美国、西欧都各自保留了大量的低端产业,工业体系并没有得到有效整合。

    而现在呢?

    欧美的低端产业不断的向亚洲以及拉美等国转移。”

    在方景仁讲述着集装箱的时候,无论是他或者赵佩琦,集装箱真正冲击到的是苏联!

    因为,苏联和东欧依靠铁路系统建立起了经互会,整个工业体系有4亿工业人口其中苏联2.8亿,东欧1.2亿。而与苏联阵营对抗的是,3亿工业人口的欧共体和3亿工业人口的北美。

    集装箱的出现,把被海洋分割的西方工业体系联结成一个整体,国际贸易不再以原材料和制成品为主导,中间品成为海运的主流,全球经济因为集装箱而变成一个整体。

    这时候苏联阵营面对的是,加上SEA的1亿工业人口后,被整合起来的7亿工业人口的西方工业体系,4亿对7亿,在工业品的复杂程度、精细程度上,苏联就被西方压着打,东西方生活水平越拉越大。

    不仅如此,西方国家还有东南亚以及拉美的上亿廉价劳动力作为补充。

    当然,集装箱对苏联造成冲击之前,已经把美国的工业体系搞得痛不欲生了。

    动手的正是第一个吃到集装箱红利的SEA。

    SEA工厂充分利用集装箱运输从工厂到工厂的特点,搞出了“精益生产”系统,将来自顾客和零售商或批发商的订货与工厂的生产系统直接挂钩,集装箱就是工厂的仓库,集装箱运输就是工厂的传送带。

    “精益生产”将生产中的一切库存视为浪费,强调对零库存的要求,按照所需的量生产所需的零件和产品,从而大大降低了在制品和成品库存,减少流动资金积压,降低成本。

    作为集装箱的发明者,SEA是第一个将生产与集装箱运输结合起来的国家,靠着集装箱,SEA的产品才可以直接运往欧美,而面对这样的冲击,同样依赖铁路的美国五大湖工业区也因此受到冲击,从纺织产业到家电产业,再到现在的汽车工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SEA的冲击。

    “在不讲究运输成本的前提下,苏联的铁路运输是可以维系的,但是在掸邦却不行,在一个货柜的运费几倍于暹罗的情况下,即便是劳动力是廉价的,企业也会用脚投票,在集装箱的浪潮下,各国的经济都在被迫转型。

    美国也好,欧洲也罢,

    时代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集装箱革命,本质上是一场全球一体化革命,生产全球化,供应链全球化,将全世界分散的工业体系整合成为同一个工业体。

    如果硬顶着集装箱的逆潮流而行,最终掸邦的经济势必会在这个过程中,被拍碎,最后死无葬生之地。”

    听着方景仁得出的结论,赵佩琦点了点头,说道:

    “那么,有解决的办法吗?”

    这才是赵佩琦关心的问题所在,他当然知道集装箱是时代大势,也清楚的知道,经济重心沿海化也是时代的大势,但是,他需要解决掸邦的软肋。

    “或者说,你有什么建议吗?”

    说话的时候,赵佩琦看了一眼白板上的地图,然后他说道:

    “你既然说了这些,那么对此肯定有一些想法吧。”

    这是肯定的。

    作为国际开发署有名的“干将”,方景仁自然有他的想法,面对这位通产部的大佬,他并没有直接说出解决的办法,而是岔开话题说道。

    “常务,在过去的几年里,欧洲、美国的的低端产业正不断的向大马、暹罗、泗水以及棉兰老转移,这也使得他们的经济发展更为迅速,而与此同时,他们还先后通过《促进产业升级条例》,通过提供 5年免税、机器设备进口关税减免等优惠,吸引高科技外资。重点鼓励——电子、机械、化工、造船、汽车、钢铁等领域投资。”

    这正是南洋经济圈的一大特点——他们从来都不曾甘于做底端产业,虽然他们都是靠纺织、玩具、制鞋等轻纺工业起家,但是在完成初步积累后,都先后制定了产业升级路径。

    而在这个过程中,通商产业部也给予了指导与协调,毕竟,大家都是一家人。有不少SEA企业在各国进行投资,当然,他们也吸引了不少欧美资本。

    “以暹罗为例,去年其吸引外资高达10亿美元,其中60%来自SEA,22%来自美国,12%来自欧洲,另有6%来自其它地区。这些外资投资的领域与几年前相比,有了全新变化,从纺织、玩具、制鞋等轻工业领域,转向电子、机械领域……”

    在一一介绍着暹罗利用外资的情况时,方景仁看着常务说道:

    “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电荒!”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回到过去做财阀》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回到过去做财阀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回到过去做财阀》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