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的桥渐渐多了
小说屋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毅封文集未分卷 江上的桥渐渐多了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江上本没有桥,一座也没有。
汉江就这么穿过市中心,人员往来通行极其不便。自从河边依次建起了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及至更多桥之后,过河是方便了,但却也少了几许滋味!
有时候,我甚是怀念无桥的江面。
从古至今,文明总是相伴于河道两旁。至于为什么要生活在河边,我想大概原因有三:取水方便,水中有鱼,躲避陆生捕食猛兽。基于此,这种临水而生的模式,延续至今。
历数现代城市,大多都兴建在河两岸。伦敦市中心,泰晤士河;巴黎,塞纳河;德国,莱茵河;流经欧洲八国的多瑙河;长江两岸的二十多个地级市,这些城市无一不是依河而兴。
而跨江越河的大桥,多不胜数,造型迥异,创造了建筑史的奇迹。
长江的地位,比黄河更加突出,流域宽广,滋养的土地面积更大。长江与黄河都是一级水系,而汉江则是长江的第一大支流,全长一千七百多公里。汉江更是久远,以前的四大水系:江河淮汉,就有汉江,它本身也媲美长江。
汉江流经汉中市,南岸是南郑县大河坎镇,两地之人互相往来,就必须渡河。
江上就有十几处渡口,几里一个,方便行人。
天麻麻亮,走了几公里山路和平川段的汉山樵夫,就担着两捆柴火走到大河坎渡口处:“喂,船家,我要过河。”
“嘿,樵哥,再等等,等人多了再走。”船家不急不徐的说。
樵哥再急,也只能耐下性子,等到人差不多满了,船家这才拔锚划开了船。两支橹吱呀吱呀的拍打着江水,船慢慢的朝河对岸摇去。
到了对岸,樵夫担着柴就进城而去。运气好的话,很快就卖了柴,然后在南门外吃点东西,歇歇脚,顺便再买些日用。回家的路,依然是大河坎渡口,不过担子却轻了许多,这让疲惫的身体得以松驰。
这是一段汉山樵夫的故事,我只听的老人们闲聊沉浸在那回忆中。而我却也去过那个渡口,离一号桥有些距离,为此我还刻意的坐过一次渡船,真实的感受过。
江面很宽,高高的河堤,立于堤两岸,远眺河中央。有一个渡口,船正载着行人,披波斩浪。
从堤上走到渡口,就要穿过芦苇丛,再走一段沙石路,才能到船边。河岸是荒野的,长满了芦苇,间歇生长着一些杨树。刚走到杨树旁,忽啦啦一片声响,原来是知了受了惊吓,全部飞走了,同时还有数量庞大的金瓜牛也一同四散而去。这些知了与金瓜牛倒也飞不远,重新聚在另一棵树上,那棵树于是泛起了光亮。杨树上还有未飞走的昆虫,就是水牛儿,学名叫天牛。水牛儿身上是黑色的,点缀着白色的斑点,一对触角也是斑驳的,它们倒是不怕人类。水牛儿有一张利嘴,可以钳断树皮、草根,因此对我耀武扬威,丝毫不惧。
我等着过河,也无心去逗玩或捕捉这些小昆虫,暂且放过了它们。船就停在河边,宽宽的河床,河水只占了河床的三分之一宽度,剩下的则是沙石和凄凄荒草。
船不再是木船,换成了铁船,中空的船舱,一块铁板焊接成甲板。这种结构,浮力大增,载重也多。行人,连同自行车,摩托车,竹筐等大型物品都堆积在甲板上,拥乱不堪。船尾则是一台老旧,从拖拉机上拆下的柴油机头,简单再不过的渡船成为繁忙的交通工具。
船主见人已经上满,吆喝一声:“开船喽!”遂从船尾把一根铁锚拔出,竹篙用力一点,船离了岸边。然后,用一根Z型棍开始发动柴油机,几圈摇动之后,柴油机“突突突突”喷出黑烟,终于正常工作了。柴油机带动水下的叶片,向前驶去,船主操作着渡船,大家也不言不语,看着对岸越来越近,那边也站着很多等待过江的行人。
一天下来,这个渡口要接待上千人不止,简直如现在一个旅游轮渡的规模!
除了最忙的大河坎渡口,江上还有好多个类似的,渔营、石拱桥、上水渡、白渡等。雨季,河面变宽,渡口也宽了许多;枯水季,渡口也就不摆渡了,搭建起简易桥梁,上面铺着木板,五毛行人,一块连车。最喜欢在桥上行走,走到河水最深处,看着清流穿架底而过,划着波纹,并发出哗哗的声响,这是河流在歌唱!更多时候,还能看见河中大鱼的身影,一群群的游过,只叹无法鱼肥入我肚。
不过不要紧,绕河而行,河道之中尽是绿洲,垂钓亦然不错。
乱石散布于河床之中,回水湾倒也颇多。下面该我展示身手:抓螃蟹。翻开大石,下面就是螃蟹,你根本想象不到的数量,十有八九就潜藏着螃蟹。我回想起饮马池边上,有一家专卖炸螃蟹的,每天都能盛列一簸箕的、红艳艳的螃蟹。原来,汉江真的是一聚宝盆啊!
有螃蟹,自然也有虾,不过没有工具,你很难捉到虾的。有时,走到钓鱼人身边,随意聊聊天,心情高兴了,钓鱼人还会送你一条鱼,并用柳条提回家!
江上,已经有渔船在捕鱼,每网总有收获。上水渡人也不少,因为对岸是有名的龙岗寺,还有药王洞。二月二,朝庙会的人大多都从这个渡口过河,渡口愈发热闹起来。这样热闹的场面,怎少的了我,排队的人太多了,终于等到我了,好不容易坐上船,到了对岸,并且徒步走了半个小时左右,才到了龙岗寺,依然人山人海,唱戏、走高跷、社火表演……。接下来又花二十分钟走到药王洞,香火旺盛,赶庙会买卖东西吆喝声响彻不停。
为了解河道状况,我曾多次缘河两岸探查。汉江两岸,芦苇最是密生,我很喜欢。尤其是秋季,那不知有多长的芦苇花带,一望无际,比之白洋淀要壮观无数倍!城内的居民,更是喜欢芦花,到下午时节,芦花之中时有人影晃动、话语声声。
“哇,太美啦!”赞叹、溢美,与芦花轻抚,随风翩翩。临回家之时,手中则多了一束芦花,爱花美花之意,悠然而出。
江中还有更多的宝贝,那就是汉江石。偌大的河床,遍地都是石头,而石之美者在于奇形怪状、象形图案、缤纷色彩、单一纯色……。据我了解,已经有人在河边淘了几十年的石头,家中堆满了奇石,闲睱就去河边,从河床中背回一块块沉重的石头!
有一次,我骑车绕到梁山脚下,从一不知名的渡口过了一次汉江。船在岸边,也不见船家,既然找不到,就只好等待。约摸等了近半个小时,又来了五六个过河的,依然不见船家。正焦急万分,却听的有人说来了,顺着方向看去,见一个五十来岁的男人,背着一捆柴禾走了过来。
他就是船家,我纳闷?事实的确如此,他正是船家,手中也没有竹篙或桨?大家上了船,这个男人抓住一根铁丝,两手拉了起来,船缓慢的移动了。我这才知道,江上横跨铁丝的用途!用手拽着铁丝,很费劲,往往把手勒出了一道道伤痕,直至结了硬茧。
终于到岸了,船家头上微见汗珠,有些气促。下了船,坐船的人都快速向堤上走去。
“嘿,你们还没给钱呢!”
前面的人理都不理,自顾自的,走的更快,很快就没影了。
船家的身影很零乱,颤抖着再没发出声音,兀自低下头,叹口气,并摇摇头!
“多少钱?”
“五毛。”
我拿出一块钱,递了过去,然后推着车子拐进芦苇丛中。
“嘿,找你钱。”
“不用了。”
我已经走远,船家也没来的及找钱,此刻河边又来了几个人……。
汉江两岸渐渐的发展了起来,人口也变多了。终于,修一座钢筋水泥桥被提上了日程,上世纪六十年代左右,一号桥通车了。
一号桥结束了市内无桥历史,也极大方便了两岸的往来,虽然桥并不宽,也不好看,只为了通行而已。但桥似乎很结实,二十年后的一场洪灾,几近漫过桥面,也仅仅是撞裂了一根桥柱,其他的桥柱安然无恙。
一号桥三十多年后也老了,加上桥太窄,交通愈加拥挤,二号桥呼之欲出。于是,在一号桥边,诞生了二号桥,两座桥并行,称为汉江双桥。茕茕孑立的一号桥有了伙伴,竟也焕发了青春,好看起来。
然而,二号桥从诞生之初,就存在设计缺陷,它的寿命太短了!它最终先于一号桥被终结了使命,拆除的同时,让人叹息其短暂的一生!
新世纪来临,车辆的增多,市上不得不重新规划设计新的大桥。新一号桥应运而生,老桥完成了历史使命,在荣誉中退休。新桥四十米宽的主道,人行道也宽宽大大的,采用了微拱桥型设计,主要的作用就是车辆通行。
城区继续扩大,高速路也全城环绕,江上亟需更多桥梁。汉江桥匣出现了,这是一座集通行、蓄水、发电等多功能桥梁;龙岗大桥也建成通行,这座大桥的设计取自鱼跃龙门灵感,主跨是一龙门,两边小跨是两条鱼形,寓意鲤鱼跃龙门。
江上的桥渐渐多了,外形不一,美观实用,疏散了交通,功莫大焉!
老渡口则成了历史,一个个接连消亡,只到最后的白渡被不到一公里的龙岗大桥消灭了!!
以前的渡口,艄公还时常喊着汉江号子,“咿呀哟,咿呀咿呀哟。”号子回荡在江面上,几里之外,另一个渡口接了过去,再几里之外绵延开来,号子响彻了整个汉江。
作为陕西的音乐遗产,汉江号子被后来的音乐艺人挖掘,并融入舞台剧之中,让来自全国各地的人都能欣赏这一瑰宝。
桥多了,连带沿河两岸也发生了巨变。河堤重新加固,芦苇也被全部铲除,防护林带也推倒了。昔日杂乱不堪的荒滩被修葺一新,木质栈道、小石便路,蜿蜒于河边。河边已经修建成园林公园,垂柳、石凳、健身器材,应有尽有。
面对这样的河边,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每日行人漫漫,徜徉于河边公园;或骑行好友,穿行于各大桥之上。
桥,真的太多了,江上也不知有多少桥!一座桥、一座拦河坝或桥匣,都将河水分成若干段。
我怀念无桥的汉江,我喜欢坐渡口的船,更喜欢听汉江号子江上唱响。
桥带给我们便捷,我们得以享受。可畅游整个汉江的鱼,被缩减了地盘。挖沙采石,把河道弄的坑坑洼洼,鱼儿始终不能越过桥匣这道天堑,在江里自由的生长!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