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如袁隆平,某些时候也无奈
小说屋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毅封文集未分卷 执着如袁隆平,某些时候也无奈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看待一件事、一个人,总会有两种论调:要么褒扬,或者贬低。评价这件事、这个人,通常会正反相对:挺好的,糟透了。
我喜欢挑战权威,当然,只是在自己意想中的空间挑战。然而,我并没有勇气在大众面前怀疑权威,这无疑是自找苦吃。这样做的话,通常会被权威以威势镇压,或者自己胆怯一言而不敢发!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发布土地资源统计数据:中国人可耕作土地面积为0.1公顷,每人大概1.5亩土地。那么,看看二十年后,我们又有多少可耕作土地面积了?
鉴于我获取不了任何数据,只能靠片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数据,真实与否,诸位可自行评判。
姑且拿西安为参照,盛唐时的长安,分内城外城,比现在的西安市地图还要大。那么解放前的西安,是个什么样?人们把城墙里的西安叫城市,城墙以外则是农村,这样说,你大概翻开西安地图,对照老城墙,基本就可以一目了然,原来西安才这么大!现在了,以城墙为九宫,粗略一估,西安市好像至少扩大了九倍!没错,是九倍以上。也就是说,单单一个西安市,经过这么多年的城市扩张,失去了大约一百平方千米的土地。这些土地,按亩产水稻六百公斤算,大概可以收入一万吨水稻,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啊!
全国有几万个城市,小到镇级,都在进行城镇规划设计,那一幢幢大楼,无一不是在侵占可耕作土地!
每年的北方沙尘暴,扬沙,都预示着沙漠化的成功推进;云贵的石漠化,同样让人惊心!
失去的土地,再也还不回来!
再看看我国的死亡率与出生率,显然人口仍在继续增长。那么,一张张嗷嗷待哺的嘴,正大张着。
土地面积迅速减少,人口还在膨胀,粮食似乎不够吃了!然而,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或者说我是杞人忧天。
袁隆平横空出世,让我国摆脱了这一窘境,人们得以食无忧。
杂交稻,克服了产量低、抗病虫、易倒覆等难题,终于提高了亩产。这是划时代的,也让袁隆平功成名就,被尊称为“杂交稻之父。”
成名之后的袁隆平,始终如一,并没有沾沾自喜,反而提出更高的要求:“我要实现亩产八百公斤、九百公斤、一千公斤,乃至更高产量!”
这是豪言壮语,任何人都不能怀疑,都不能反对,因为,我是袁隆平!
湖南张家界,是一个旅游胜地,空气清新,阳光明媚,游人乐于享受。这里除了风景,还有袁隆平的一块水稻实验田。然而某年,有一辆车冲入了实验田中,导致大片水稻损毁。报纸、网络、各媒体开始大量报道,诅咒那位该死的司机,不知事后袁隆平倒底是个什么心情,这就无从得之。我想司机本身是过失的,想来袁隆平应该不会对此耿耿于怀,顶多郁郁寡欢一段时间,然后云淡风轻。
从事水稻研究几十年,既有斐人成果,也让压力拴住了脚,这就是袁隆平的真实写照!
亩产上千公斤,我丝毫不怀疑袁隆平的能力,以及他领导的攻坚团队。但客观上,我对袁隆平是有想法的。
众所周知,我国的原生野稻,这才是宝藏,堪比任何有价物品!
水稻的增产,要求良多:适宜的光照、土壤的肥力、精心耕作、最重要的优质稻种。实验田里的数据,也只是理论化的,虽然达到了设定目标。尔后的大面积推广,则要粗漏很多。往往,农户都达不到标准种植收获的三分之二,理论数据大幅下降。袁隆平本人肯定清楚这一点,这就导致他把增产的目标定的更高,以期用理论高产缩小实际产量的差距,也就是说:理论亩产八百公斤,实际产量是五百公斤,那么亩产提高到一千公斤,实际产量是不是就能达到近七百公斤。这是符合实际数据的,必竟耕作的粗放也就那样,谁也改变不了。
我们来看看,袁隆平做的倒底怎样?
不断提高单产总量,目标正一步步稳妥前进,恐怕现在已经快要或已经达到一千公斤。且不说米的品质如何,单就增产来说,袁隆平的确已经不易!
但袁隆平犯了一个本质错误:那就是极度压榨土地剩余价值。土地的价值,在于肥效,这直接关联植物生长状态。而袁隆平的增产根本,就是需要肥效的土壤,其他的因素也是以土壤为基准。
土壤肥效是有限度的,再加上植株间距,你即便再深挖,也就那么大面积,你永远突破不了667平方米。
可为什么袁隆平依然不舍增产目标,还要继续研究了?原因应该很简单:为了增产,为了深挖土地价值,为了国人有粮吃。的确,在这一点上,袁隆平是让人敬佩的!
可袁隆平没有意识到的是:作为技术专家来说,一心搞技术,这是没错的。但绝不是闷头只搞科研,而应该关注其他民生问题。我国的可耕作土地资源正在锐减,已经达不到人均一亩土地,可能更少。
作为农业大国,可耕作土地减少,是相当可怕的!那么,减少了这么多耕地,就只能通过增产,或者改变饮食结构,或者食物的多元化等方式,以此填补耕地的毁失。
这种方法有效吗?
为了环境,我们要退耕还林;环境恶化,继续向我们推进。我国面临的土地资源问题,十分严峻!
且不说袁隆平的目标是因何而定,科学依据何在。他本人实际是代表全国人民心声的,作为水稻专家,增产的难度与极限,比我们要清楚的多。
有时候,觉得袁隆平很无奈,除了一味增产目标,是不是心下也在考虑:“我这样做,倒底还有没有意义!”
土地越来越少,好像没有了办法,增产成了唯一法宝。
如果,让袁隆平放下手中的研究,会不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我猜,可能短暂恐慌,必竟央央大国,还是有智能之士!
那么,袁隆平肯放手吗,这是一个问题?要一个人放弃一生追逐的梦想,很难,大抵换作我也不会轻言弃之。
但我仍希望袁隆平放弃自己的计划,这样会产生两个意料之果:其一、由于水稻产量无法再次提升,给有关资源部门以警示,粮食危机再次卷土重来;其二、作为杂交水稻之父,我袁隆平终究会力不从心,水稻潜能迟早会被榨尽。
然而以上只是我个人想法,是我枉自猜测袁隆平思想,得出的结论。不过说实话,如果水稻产量真的不能提高,那么随着耕地减少,会不会让有关部门重新审视粮食问题了?这当然不在我考虑之中,必竟有国家机构在运转实施。国家有长远考虑,有长期战略目标,有各方取舍利益,但关乎民生民计时,也不得不综合优先考虑粮食问题。
落到粮食上,还需要粮食专家的建议与参考,追根究底又回到粮食产量这一块。袁隆平的责任不可谓不大,他又能怎样!增产的压力,再一次摊在他身上,他除了继续研究之外,似乎也没有什么办法!
不论袁隆平的意愿如何,站在科学范畴里,我真不知道增产的极限值是多少?可每次,袁隆平都信心满满的说,我依然可以再次提升水稻产量。
对于这样执着的专家,我能说什么呢!只能敬重,别无他想。
做为综合考虑,袁隆平只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成果突出。但是,我不认为现在他所作的增产实验再有价值。当我国人口再次增长,土地资源、能源急缺时,对于粮食的需求将大幅攀升。
届时,面对更少的土地,我不知道袁隆平追求亩产的心情,到底是焦虑还是无奈!小说屋 www.xiaoshuoge.info
最新网址:www.xiaoshuoge.info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